| 商品名称: |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附光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丛书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总主编:张雷//侯杰泰 | 页数: | |
| 定价: | 68 | 出版时间: | 2004-07-01 |
| ISBN号: | 9787504128164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精 彩 页: 内容提要: 由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所著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附光盘)》阐述了结构方程分析(包括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统计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常用模型及其LISREL程序、输出结果的解释和模型评价,以及一些与结构方程模型有关的专题和结构方程的**用法。......
作者简介: 侯杰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动机,应用统计和香港语文政策。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春、广州等地举办的地区或全国性结构方程分析研习班上讲学。 温忠麟,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先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次获**公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各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统计和测量,数理统计。 成子娟,香港教育学院讲师。199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方程在内隐观研究中的应用,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教学。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对软件操作部分的描述,简直是敷衍至极,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一本号称涉及“应用”的专业书籍,它对主流统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命令说明,停留在好几年前的版本水平,很多截图和步骤都已经和当前软件的界面大相径庭。想跟着书中的指示进行实际操作,结果要么是找不到对应的菜单项,要么是执行了错误的命令,浪费了我大量时间在软件界面的摸索和错误调试上。对于一个依赖实操来巩固理论的学习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缺陷。一个研究方法的工具书,如果不能提供准确、及时的软件实操指南,它的实用价值几乎为零,更像是一份过期的说明书,让人倍感挫败和不耐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实在是跳跃得厉害,感觉作者像是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倒在了读者面前,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过程。刚开始讲基础概念时,语言就显得晦涩难懂,充满了术语堆砌,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入门。等我费力啃完前几章,好不容易建立起一点点知识框架,后面的实证应用部分却突然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直接展示了大量复杂的模型构建案例,但对这些案例背后的理论假设和实际操作的细微差别又介绍得过于简略,仿佛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深的统计学背景。这种“高开低走”的结构,使得读者很难在高难度和基础知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读起来总有一种被架在半空中的无力感,让人不得不频繁地去查阅其他补充材料,这本书本身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灾难,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八十年代的教材,那种廉价的纸张和粗糙的印刷质量,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出自一家正规出版社的手笔。封面设计更是俗套到让人提不起兴趣,色彩搭配俗艳,字体选择也毫无章法,完全没有体现出其作为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丛书”应有的学术气质和专业性。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设置也极不合理,阅读体验非常糟糕,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表,经常因为排版问题而显得拥挤不堪,让人看得非常吃力,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揣摩,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光盘的质量也堪忧,随机播放了几次,竟然出现了读取错误,里面的电子资料似乎也只是简单地堆砌了一些PPT和PDF,缺乏系统的组织和清晰的导引,根本起不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根本不会愿意花时间去翻阅这样一本在外观和制作工艺上都如此敷衍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阐述部分,虽然字数不少,但深度和广度都显得捉襟见肘。它似乎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方面面,结果却是每方面都蜻蜓点水,没有对关键的理论前提和模型识别问题进行足够深入的剖析。尤其在处理多层结构方程模型(HLM/MLM)和潜变量交互作用等前沿或复杂议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保守和保守,很多关键的统计假设检验的难点,以及如何应对现实数据中常见的复杂情况(比如非正态性、缺失值处理的高级策略)都一带而过,没有提供足够的批判性视角和可操作的建议。这让那些真正想用SEM解决复杂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更像是为入门者准备的“概念总览”,而非进阶者的“深度指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态度十分傲慢的导师对话,他似乎不屑于将知识“翻译”成更容易理解的语言。书中的论述风格过于学术化和疏离,充满了被动语态和复杂的修饰成分,使得原本就抽象的统计概念更加难以捉摸。很多关键的统计直觉和背后的数学推导逻辑,作者仅仅是抛出结论,而没有耐心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例如,在解释因子载荷的意义时,如果能结合一个更具象的社会学情境反复阐述,效果会好很多,但这本书始终保持着一种冷峻的、抽离的叙事姿态,这对于培养读者的研究兴趣和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极其不利的,让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为同行准备的内部备忘录,而非面向广大社会科学学习者的教学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