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版*9787561450321 萧平实居士

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版*9787561450321 萧平实居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平实居士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佛教
  • 哲学
  • 心学
  • 萧平实
  • 修行
  • 顿悟
  • 人生
  • 智慧
  • 内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50321
商品编码:267705288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版
作者:  萧平实居士
ISBN:  9787561450321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定价:  38.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  版次:2
  页码:322  字数:

  内容简介
  《禅:悟前与悟后(第2版)》说明佛教禅法知见及参禅应有之功夫,明心见性应具之条件并提示修证上常见之谬误及悟后起修之道。亦咐嘱正法之永续流传、灯灯无尽,提供一切耒离隔阴之迷的再来菩萨一盏明灯。
《禅:悟前与悟后(第2版)》适合佛学爱好者。

  图书目录
  暂无内容

  文摘|序言
  《禅:悟前与悟后(第2版)》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及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禅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禅,欲会禅者复不得离禅法而求禅,犹如欲见月者,须循指始见,伏维有心人细会之。

  作者介绍
  萧平实,1944年(甲申)生于中国台湾地区中部小镇农家。世代务农,父祖皆为三宝弟子。13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间之说,不信神能造人。
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5年后成立事务所,开展业务;虽游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
历练世间法18年后,于1985年皈依三宝,鼎力护法,勤种福田。始修持名念佛,自成无相念佛功夫。1989年初,转修体究念佛一参禅。月前往印度朝圣,多有感应。返台湾地区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心护法及参禅。次年11月于家中闭关,摒绝一切外缘,苦参19天后破参。
嗣即深入藏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乃于1991年仲夏出而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6年不辍,同修渐众。
1997年2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6月成立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8月成立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著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辩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

《禅:心之觉醒与转化》(第二版) 作者:萧平实居士 ISBN:9787561450321 内容简介 《禅:心之觉醒与转化》(第二版)是一部深入探索禅宗核心智慧的著作,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思绪的束缚,体悟生命的究竟实相。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机械化的修习方法,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认识自我,洞察心识的运作机制,最终实现心灵的真正觉醒与转化。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理论阐释与契合实际的引导,它将抽象的禅宗哲学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帮助读者理解诸如“真心”、“妄心”、“空性”、“无我”等核心概念。同时,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体验,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的智慧,如何在面对烦恼、压力、诱惑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第一部分:初探禅境——认识心的迷障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带领读者审视我们惯常的心识状态。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清晰地认识世界,然而,作者指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妄心”的投影。妄心,即是受到各种习气、观念、情感、欲望所染污的心。它如同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者,所见的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过滤和扭曲的景象。 这一部分,作者将详细剖析妄心的种种表现形式: 思绪的缠绕与局限: 我们总是在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构想中游走,很少真正地活在当下。这些思绪,虽然看似是“思考”,实则往往是无意义的重复和空耗,将我们牢牢困在认知的牢笼里。 “我”的错觉: 我们执着于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概念,以此为中心来理解世界和他人。然而,这种“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而成,是无常、变化的。对“我”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感官的迷惑: 我们的感官接触外部世界,但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也会被妄心所解读,产生好恶、贪嗔、喜怒等情绪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心的动荡。 概念的藩篱: 我们用各种概念、标签来认识事物,但这往往会阻碍我们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样貌。例如,将一个人简单地定义为“好人”或“坏人”,就可能忽略了其复杂性与多面性。 作者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真实”,很大程度上是妄心所构建的幻象。理解妄心的运作,是走向真心觉醒的第一步,就好比要治愈疾病,首先要诊断出病症所在。 第二部分:追寻真心——觉醒之光 在认识到妄心的局限性后,本书将引导读者将目光转向“真心”。真心,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无染的心体。它如同无垠的宇宙,包含了万事万物,却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沾染。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真心的一些重要特质: 觉知的能力: 真心最根本的特质是它的“觉知”能力。这种觉知并非通过思考得来,而是直接的、当下的了知。它能了知一切,但不执着于任何所知。 寂静与光明: 真心在本性上是寂静的,不受外界的喧嚣所扰。同时,它也是光明的,能够照破一切黑暗和愚昧。这种寂静与光明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一种恒常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不生不灭的永恒: 与妄心因缘和合、生灭无常不同,真心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与万物一体: 真心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一切众生、一切法界都息息相关,是“一体”的。当真正体悟到真心,也就体悟到了与一切众生的平等与连接。 作者将通过引导读者进行内观,去体察那个在一切思绪、情绪、感官活动背后,始终如一的“觉知者”。这种体察并非是去“找到”一个什么东西,而是去“认识”那个本来就存在的、不曾离开的觉知。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了微妙的体验,需要耐心与细致。 第三部分:转识成智——心之转化之道 认识到真心之后,更重要的便是如何在生活中将其转化,让觉醒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瞬间。这一部分,将是本书的重点,阐述如何将“悟前”的迷惑,逐渐转化为“悟后”的智慧与自在。 觉照与观照: 觉照是认识到真心,而观照则是将这份觉知应用于生活。观照不是去分析、评判,而是以一种不带分别、不带执着的态度去觉察当下的身心活动、外境的变化。 不染著的智慧: 面对外界的顺境与逆境,悟后之人并非没有感受,而是懂得不被感受所牵引、所束缚。顺境时不生骄慢,逆境时不生嗔恚,一切如流水经过,不留痕迹。 化解习气: 长期以来,妄心所形成的种种习气,如贪婪、嗔恨、嫉妒、傲慢等,会在生活中不断显现。悟后之人会以觉知来观察这些习气的生起,不随顺它们,不压制它们,而是让它们在觉知的光芒中自然消解。 慈悲与智慧的融合: 真正体悟到真心的人,会自然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因为他看到了众生与自己本是同体,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这份慈悲,并非空泛的情感,而是建立在深刻智慧的基础之上。 活在当下,活出自在: 最终的转化,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平静,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如如不动,展现出生命本有的光明与力量。这是一种超越了忧愁、恐惧、得失的真正自在。 第四部分:禅心在日常——生活即道场 本书的最后,作者强调了禅并非是远离尘世的修行,而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修行的道场。 工作中的禅: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专注,不被琐事淹没,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完成任务。 人际关系中的禅: 如何以慈悲与智慧处理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化解冲突,增进理解。 面对疾病与衰老: 如何以超然的态度面对身体的无常变化,不被病痛所困扰,安详自在。 消费与欲望的觉察: 如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保持内心的知足与清净,不被欲望所奴役。 静观世界,体悟无常: 任何一个瞬间,无论是观看日出,还是聆听风声,都可以是体悟禅意、体悟无常的契机。 《禅:心之觉醒与转化》(第二版)是一次对心灵深邃旅程的邀请。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位智者温和的引领,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向内观照,去发掘那个本自圆满、无须向外追寻的生命究竟。通过对本书的深入阅读与体悟,读者将有机会摆脱心灵的束缚,开启一段通往真正自由与安宁的人生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禅”的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对很多事情都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本书的厚重感和扉页上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开始阅读,因为我总觉得这样的文字需要一个安静、沉淀下来的心境才能去领悟。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比喻和直指人心的洞察。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作者早就看透了我的困惑,并用最简洁的方式点明了方向。特别是关于“悟”的探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日常的呼吸、行走和思考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年长的师者,在低语中引导你去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强行灌输一套理论。读完第一遍后,我感觉世界好像被重新调焦了,那些曾经纠缠不清的烦恼,忽然间变得清晰可见,不再那么具有控制力了。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佛学和禅宗的理解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皮毛的感性认知上,比如“静心”、“放下执念”这类口号式的理解。但是这本书,尤其是它对“悟前”和“悟后”的区分和深入剖析,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框架。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得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层层递进,每一步都有理有据,但最终的结论却又指向了完全的开放与自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心性”的描述,那种对人类意识流的精微捕捉,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词语或概念深深地触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它在自己生命中的回响。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条手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细致地观察他是如何雕琢一块顽石,最终让它显露出原本就蕴含其中的光泽。随后的几次重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这大概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这本书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核心论点时的留白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不至于被信息的洪流淹没。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应用书中的一些观察角度,比如在面对他人的争执时,不再急于站队,而是试图去理解双方“悟前”的状态是如何运作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它简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精密操作手册。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药,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自己去配置解药,这份独立自主的力量感,才是它给予读者最丰厚的馈赠。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内心多了一份安稳的底色,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节奏感要求很高的人,如果说有些书是平铺直叙的散文,那么这本关于“禅”的著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有低沉的大提琴般的沉思,也有高亢的小提琴般的顿悟。作者对于晦涩概念的阐释,总是能够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让原本看似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瞬间贴近了我们凡人的生活经验。比如书中提到某个困境时,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我从精神的泥沼中拔了出来。我常常在午后阳光最好的时候阅读,那种光线透过书页的感觉,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某种清凉的智慧渗入心脾。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书没有丝毫的卖弄或故作高深,那种坦诚和恳切,让人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构建的思辨空间里去,完全信任他指引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结构上的重塑。以前我对“修行”这个词汇总有一种疏离感,觉得那是需要脱离世俗、远离人群才能达成的状态。然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明确指出“道”就在“事”中,真正的参悟不是逃离世界,而是更深刻地存在于世界之中。阅读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不断地在敲打我原有的固有认知和舒适区。每当我自以为理解了某个阶段,下一页的内容就会用更犀利的方式指出我理解的偏差。这种持续的、温和的对抗,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甚至会关掉家里的网络,只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外界的任何信息干扰,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里。它迫使我直面自己内心的怯懦与骄傲,这种自我审视的痛苦与之后的释然,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