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胡晓峰 科学出版社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胡晓峰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学
  • 军事理论
  • 战略战术
  • 系统科学
  • 复杂性科学
  • 认知科学
  • 战争史
  • 胡晓峰
  • 科学出版社
  • 国家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0360
商品编码:267885931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作者 胡晓峰
定价 18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60360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550000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针对信息化战争运行机理研究,《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重点讨论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问题。战争存在巨大的复杂性,牛顿科学体系下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已经无法作为信息化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应该成为开启研究现代战争大门的钥匙。了解现代科学的**进展,建立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研究信息化战争的运行机理,理解战争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是《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重点。《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共7章,分别介绍什么是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复杂性研究在复杂网络、大数据及深度学习方面的新进展,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方法,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等内容。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
1.1 从经验到科学的战争研究 1
1.1.1 海湾战争往事 1
1.1.2 战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 2
1.1.3 用科学原理解释战争机理 4
1.2 牛顿科学范式的起源与内容 8
1.2.1 走向科学时代的科学方法 8
1.2.2 牛顿范式的“一法两观” 11
1.2.3 牛顿科学范式的影响和质疑 14
1.3牛顿科学范式 17
1.3.1 催生认识论进步的百年世纪 17
1.3.2 哥德尔定理 24
1.3.3 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27
第2章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 32
2.1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32
2.1.1 如何看待世界、看待战争 32
2.1.2 复杂性的概念与产生 35
2.2 复杂系统性质之一:适应性 38
2.2.1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和性质 38
2.2.2 复杂系统的适应性进化 42
2.2.3 战争对抗比的就是适应能力 46
2.3 复杂系统性质之二:不确定性50
2.3.1 什么是不确定性 51
2.3.2 不确定性产生的缘由及争论 55
2.3.3 不确定性与多样化思维 60
2.3.4 管理和控制不确定性 63
2.4 复杂系统性质之三:涌现性 69
2.4.1 什么是涌现性 69
2.4.2 涌现结果的非线性 75
2.4.3 涌现的层次性 84
2.4.4 涌现过程的产生 88
2.5 复杂系统的预测与应对 93
2.5.1 复杂系统预测之难 93
2.5.2 复杂系统如何预测 101
2.5.3 复杂系统的应对 105
第3章 复杂性科学新方法 109
3.1 复杂网络的发现 109
3.1.1 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网络 109
3.1.2 复杂网络的特点 114
3.1.3 复杂网络的性质 117
3.1.4 复杂网络研究三部曲 122
3.2 大数据的出现 124
3.2.1 什么是大数据 124
3.2.2 大数据的种类和特点 127
3.2.3 大数据的作用 129
3.2.4 大数据的影响 134
3.2.5 大数据带来了什么 138
3.3 深度学习的突破 145
3.3.1 阿尔法狗的惊世表演 145
3.3.2 深度学习的前世今生 149
3.3.3 深度学习的应用突破 162
3.4 战争复杂性研究的工具 168
3.4.1 复杂系统的不同认知路线 169
3.4.2 新时代的科学工具 172
第4章 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 178
4.1 新时代的思维密码 178
4.1.1 “未来战争”的民间范本 178
4.1.2 新时代的战争思维改变 181
4.2 网络化思维——“点”“链”连接的革命 184
4.2.1 系统即网络,关系为核心 185
4.2.2 网络化的目的是系统化 188
4.2.3 网络链接比节点更重要 191
4.2.4 网络遵从自己的内在运行规律 197
4.2.5 互联网思维与影响 202
4.2.6 网络化思维是什么 207
4.3 体系化思维——“死”“活”系统的转变 208
4.3.1 体系性质:具有涌现性会阶跃变化 209
4.3.2 体系结构:具有成长性会不断进化 215
4.3.3 体系能力:具有相对性靠对抗产生 227
4.3.4 体系效能:具有整体性靠全局反映 234
4.3.5 体系化思维是什么 244
4.4 大数据思维——“大”“小”价值的抉择 244
4.4.1 数据化综合思维 244
4.4.2 相关性跨界思维 250
4.4.3 交互化实验思维 257
4.4.4 从数据到决策思维 262
4.4.5 大数据思维是什么 271
4.5 虚拟化思维 ——“虚”“实”认知的碰撞 271
4.5.1 虚拟化的本质是认知为核心 271
4.5.2 虚拟化的重点在制造体验 277
4.5.3 虚拟化的核心在认知控制 280
4.5.4 “虚”“实”结合产生创新 285
4.5.5 虚拟化思维是什么 288
第5章 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 290
5.1 科学管理向复杂性思想转变 290
5.1.1 向科学管理的艰难转型 290
5.1.2 向复杂性科学思想的转变 294
5.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战争理论研究 299
5.2.1 信息时代的指挥控制 300
5.2.2 复杂性思维与战斗力的炼成 305
5.2.3 去中心化的作战 309
5.2.4 复杂环境下的军队变革 314
5.3 战争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 319
5.3.1 理论创新缘于科学基础深厚 319
5.3.2 战争理论家的科学素养 322
5.4 未来战争宣言 327
5.4.1 新时代的意义 327
5.4.2 智能化战争呼之欲出 334
5.4.3 应对未来战争时代 342
第6章 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 349
6.1 什么是科学 349
6.1.1 科学的三要素 349
6.1.2 科学的概念 355
6.1.3 科学的辨析与局限 360
6.2 如何科学地从事研究 365
6.2.1 规范的科学过程 365
6.2.2 严谨的科学方法 371
6.2.3 基本的科研逻辑 378
6.2.4 科学的思维方法 384
6.2.5 求实的科学精神 389
6.3 战争如何成为科学 399
6.3.1 战争科学的独特性 399
6.3.2 科学地研究战争 404
6.3.3 战争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412
第7章 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 417
7.1 人类认知与科学革命 417
7.1.1 认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417
7.1.2 科学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419
7.2 结语 423

   编辑推荐
从事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科技哲学、国防科技、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或对此领域问题感兴趣的领导干部、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军事爱好者

   文摘

   序言

《战略博弈:决策、预测与冲突的制胜之道》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场场规模不等、性质各异的战争所塑造的。从古代部落间的争斗,到现代国家间的全面冲突,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策略与意志的比拼。然而,战争并非是随机发生的无序暴力,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规律、复杂的动态以及可供探索的科学基础。《战略博弈:决策、预测与冲突的制胜之道》一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些隐藏在战争现象之下的理性框架,为理解和应对冲突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工具。本书并非罗列历史战例的流水账,亦非渲染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分析性的视角出发,旨在勾勒出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普遍存在的决策逻辑、演化机制与制胜要素。 第一部分:冲突的根源与理性模型 战争的爆发并非空穴来风,其根源往往深植于权力、资源、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乃至个体动机的交织之中。本书的开篇,将深入剖析导致冲突产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我们将探讨经典的冲突理论,如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权力平衡与安全困境,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制度性合作与误解,以及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在冲突形成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入一系列理性决策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在不确定环境中,行为体(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个体)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我们将考察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例如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并阐释这些抽象模型如何应用于理解军事对峙、外交谈判乃至经济竞争中的策略互动。通过对预期效用理论、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规避等概念的分析,本书将揭示决策者在面临潜在冲突时,如何权衡收益与成本,如何在有限信息下做出最优(或次优)决策。例如,我们将会分析“均势”策略的形成机理,以及它在国际关系中如何试图遏制某个强大行为体的崛起;我们会探讨“先发制人”战略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在信息不确定性下的风险与收益评估;我们还会审视“威慑”理论的有效性,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战略思维的维度与方法 理解冲突的根源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掌握分析和制定战略的方法。《战略博弈》将分层析出战略思维的多个核心维度。 首先是目标设定与资源评估。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始于对自身意图的明确界定,以及对可用资源的客观评估。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战略目标的多样性,从生存、安全到利益最大化,再到意识形态输出。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量化和评估军事、经济、技术、外交、信息等多种资源,以及如何识别这些资源的潜在优势与劣势。这将涉及到对“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辨析,以及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其次是态势感知与情报分析。在瞬息万变的冲突环境中,态势感知能力是制胜的关键。本书将聚焦于情报的收集、分析与运用,探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洞见,如何识别敌方的意图与能力,以及如何防范虚假信息与认知战。我们将考察历史上的情报失误与成功案例,从中提炼出情报分析的原则与方法,例如“情报周期”、“多源情报融合”等概念,并阐述其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 再者是战术设计与兵力运用。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术,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具体战场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兵力。我们将分析经典战术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出敌不意、持久消耗等,并结合不同时代的军事技术特点,阐述其演变与发展。本书将考察运动战、阵地战、海空协同、特种作战等多种作战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下的战术考量。同时,我们将审视“非对称作战”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挑战传统的军事思维。 最后是风险管理与弹性应对。战争 inherently 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战略都必须考虑潜在的风险,并具备弹性应对能力。本书将探讨风险评估的框架,以及如何通过预案、备份计划与快速调整来应对突发状况。我们将审视“意外事件”(Black Swan Events)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战略层面构建韧性,以承受打击并保持作战能力。 第三部分:战争的演化与未来趋势 战争并非停滞不变的概念,其形式、手段与规律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战略博弈》将目光投向历史长河,探究战争形态的演变规律。 我们将回顾从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方阵、骑兵冲锋,到热兵器时代的火炮轰鸣、坦克集群,再到信息时代的信息战、网络战、无人机攻击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变革。本书将分析技术进步如何重塑战争的形态,例如火药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古代战争的面貌,原子弹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大国间的战略平衡,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如何催生了新的作战领域——网络空间。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对未来战争的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自主武器系统的伦理挑战,以及信息战的复杂化与智能化。本书还将审视“混合战争”的概念,即传统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如经济制裁、信息宣传、政治干预)相互结合的冲突模式,以及其对国家安全提出的新挑战。我们将分析“灰色地带”冲突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这种模糊界限的对抗中进行有效应对。 结论 《战略博弈:决策、预测与冲突的制胜之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和分析战争的理性框架,而非鼓吹战争本身。通过深入剖析冲突的根源、掌握战略思维的核心方法、洞察战争的演化规律,本书希望能够提升读者对复杂国际安全环境的认知能力,培养严谨的战略分析能力,并在面对冲突与不确定性时,能够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和理解战争现象的科学基础,其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冲突,促进和平,并在必要时,能够以更理性和有效的方式应对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理解”二字的执着追求。很多关于战争的论述,都聚焦于“如何控制”或“如何威慑”,但胡晓峰教授似乎更关心“战争究竟是什么”。他构建的这个“科学基础”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箱,它允许我们将历史上的各种冲突——从古代的阵型变迁到现代的信息对抗——置于同一个普适性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视角的好处在于,它能有效避免陷入特定时代技术或地缘政治的泥淖。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到了一个高空观测点,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战争形态之间的共性和演化路径。对于任何想要超越表面现象,探究事物深层规律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提供了关键“钥匙”的著作。

评分

读完全书,我感到一股清醒的“冷静”。在这信息爆炸、情绪化叙事泛滥的时代,许多对战争的描述都充满了夸张和煽动性。而这本书则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用冰冷而坚实的逻辑,解构了战争的神话和浪漫色彩。作者的文字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直指问题的核心,不容许任何模糊或含糊其辞的解释。尤其是在处理诸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时,那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承认了变量的随机性,又不放弃对决定性因素的捕捉。这对于需要基于理性做出重要判断的决策者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对于普通读者,则是一种难得的,摆脱情绪干扰、进行理性思辨的训练。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独特,它并未流于对历史战例的简单罗列或对军事技术的肤浅探讨,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那些更根本的、近乎于“公理”般的基础。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那种严谨与条理,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维迷宫,引导读者去探寻战争现象背上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在逻辑。它强迫你跳出“打赢”或“打输”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战争的发生机制、形态演化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结构性影响。那种对战争本质的剖析,不带过多情感色彩,却充满了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将军,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能穿透迷雾看清战争本质的思想者,这种升华,在同类题材中实属罕见,值得反复咀嚼其中的哲理深度。

评分

老实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科学基础”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他似乎拥有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魔力,使得那些关于冲突动力学、决策博弈论的讨论,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逻辑推演剧。尤其是在阐述“思维方法”的部分,那些关于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如何塑造战场决策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看待冲突的维度。这不单是一本军事理论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与非理性边界的深度研究报告。它不是那种一目十然的畅销书,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其中的深层联系,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思维被挑战和拓展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人忍不住想拿着书中的模型去套用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烧脑”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否则在某些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吃力。但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一旦跨过那道门槛,你对人类冲突的认知会发生质的变化。它不是一本提供即时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奠定理论基石的学术巨著,它提供的思维方法论,其应用范围远超军事本身,可以延伸到商业竞争、社会治理等一切涉及复杂博弈的领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跨越学科边界的视野,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坚实的支撑和令人信服的力量,它真正做到了为“认识战争”提供一套扎实的科学路径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