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ISBN:9787550292918 定价:68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 ISBN:9787550292901 定价:60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内容简介: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作者简介: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非虚构类图书”。
目录:
译者序
第1篇敏感话题
第二篇解剖等级
第三篇以貌取人
第四篇住房
第五篇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精神生活
第七篇“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
内容简介: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目录:
简目
推荐序
第1篇何为恶俗?
第二篇恶俗的日常事物
第三篇恶俗的大众传媒
第四篇恶俗的精神生活
第五篇一种想法
致谢
出版后记
这套书的包装和装帧确实挺有质感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那种可以放在书架上展示很久的经典读物。开篇对“格调”的探讨,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关于社会阶层和个人选择的复杂迷宫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简单地把品味分为高雅和低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标签是如何被建构、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和消费习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审视衣柜里的衣服、周末的休闲方式,甚至点咖啡时会不自觉地思考,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深层的社会代码在起作用。特别是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文化消费来巩固或挑战其地位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社会学教材,反而像是一场精彩的社会观察记录,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见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陷入沉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标签和区隔的世界,让我对“品味”二字有了更复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挺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毕竟涉及到社会等级和生活品味这种宏大主题。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充满了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幽默感和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恶俗”的那一部分,简直是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他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批判的“低俗”现象,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和好奇心来解剖,拆解掉那些道德审判的外衣,只留下纯粹的社会功能和心理驱动。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对“冒犯性”美学的关注,探讨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激起主流的强烈反感,而这些反感本身又折射出主流的焦虑。这种“去道德化”的分析,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那些我过去可能嗤之以鼻的文化现象。它教会我的不是评判,而是理解,理解每一次“错误”的搭配、每一次“不得体”的表达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的挣扎或反叛。
评分从阅读的舒适度来说,这套书的字体和排版也令人满意,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审慎的立场,它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提供给你足够的工具和视角,让你自己去建构理解。对于那些热衷于分析社会现象、对文化符号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能力,让你在看到任何光鲜亮丽的文化产品时,都能本能地问一句:“这背后代表了谁的品味?谁的利益?”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远比记住书中的具体观点来得更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重量级作品,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多了一层理解的厚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两条线索——“格调”的构建与“恶俗”的抵抗——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张力。我发现自己经常在两个概念之间来回跳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原创,什么只是对既有品味的拙劣模仿”。作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是犀利而不失温情的,他指出,在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洪流中,追求“格调”变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逐游戏,而“恶俗”则像是这个游戏里的一个必要的、甚至是充满活力的注脚。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模仿”的讨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带有地域特色、阶层烙印的变体,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国内的文化现象。读完整套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顶级的文化研讨会,但讲师没有用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把复杂的社会学原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阅读体验,是市面上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回味。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引用最新的社会现象和案例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丝毫没有老旧学说的沉闷感。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身份快速流动的特征。比如,书中对社交媒体上“人设”的打造与“格调”的展示之间的关系分析,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我看着书里描述的那些通过精心设计的在线形象来表达阶层意图的行为,简直就是在看我日常刷到的朋友圈和短视频的“高阶版本”。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能穿透表面的光鲜亮丽,直达背后的权力运作和心理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分析社会,更是在解剖我们每一个人的“表演型人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参与这场关于“看起来如何”的社会游戏,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游戏规则说明书”,只是它揭示的规则,往往不那么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