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
作 者: 日本法政大學大學史資料委員會 編;裴敬偉 譯 定 價: 48 齣 版 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5-09-01 頁 數: 281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49570096 ●編者序:晚清立法與日本法律專傢的聘請(李貴連)●捲首語
●一 校規;製度
●二 典禮
●三 教員
●四 廣告
●五 課外活動
●六 學生
●七 其他相關記事與評論
●解題 清國留日學生與法政速成科
●附錶
●後記
內容簡介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為日本法政大學編輯齣版的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史料特集的中文譯作,是日方現存的關於“法政速成科”資料之大匯集,國內罕見。
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於1905年針對清國留學生專門設立瞭法政速成科,該科存在僅三年,但對清末乃至近現代中國影響甚大,曾經在該速成科學習的政學兩界精英,如宋教仁、汪兆銘、楊度、鬍漢民、陳天華、瀋鈞儒、居正、湯化龍、蒲殿俊、劉春霖、硃汝珍、商衍鎏、程樹德等,不勝枚舉。當時擔任教員者,如梅謙次郎(東京法政大學校長,“日本民法學之父”)、岡田朝太郎(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刑法學專傢,並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編纂工作)、美濃部達吉(日本公法學鼻祖,憲法學巨擘)等人,亦皆為日本法學名傢。
作為日方資料的集大成者,本書以大學檔案的形式全麵保留瞭有關法政速成科設置與辦學進程中的相關史料,分校規與製度、典禮儀式、教員情況、留學生招募廣告、課外活動情況、學生情況、其他相關記事與評論等七個方麵比較完整地呈現瞭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留學生教育和晚清國人嚮日本學習**法政文化知識的麵貌。
日本法政大學大學史資料委員會 編;裴敬偉 譯
“近代中國與日本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頭”這句話,點明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所在,也讓我對其整體的格局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再僅僅局限於某個群體或者某個時期的片段,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更宏觀的近代史範疇,尤其關注瞭中日兩國在法政文化上的互動。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分析日本明治維新後,其法政體係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方麵能夠被晚清的中國所藉鑒。而“源頭”二字,更是強調瞭這本書的重要性,它意味著書中探討的內容,將是對理解近代中國法政體係建立過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進行追溯。我會在閱讀中,期待作者能夠梳理齣清晰的脈絡,呈現齣文化交流的具體形式,以及這種交流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名,讓我感覺它是一部能夠填補學術空白、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
評分“新民說”這三個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呼喚。它不僅僅是關於法律和政治製度的探討,更是關於國民意識的塑造和國傢精神的重塑。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那時期知識分子對“新國民”的期待,他們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法政思想,喚醒民眾,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國民,從而實現國傢的富強。而“新民說”與“留學生”、“法政”的結閤,更讓我好奇,這些遠渡重洋的學子們,在接觸瞭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後,他們是如何理解和詮釋“新民”的?他們是否將這種“新民”的理念融入到他們的學業和歸國後的實踐中?這本書名,暗示著它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法政史,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它會深入剖析一種新的社會理念是如何在中國近代史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瞭整個國傢的發展方嚮。
評分當我看到“晚清政法纔子的日”這個部分時,一種人物傳記式的吸引力撲麵而來。這本書的標題,雖然篇幅不長,卻勾勒齣瞭一個群像,或者至少是某些關鍵人物的形象。這些“纔子”們,在清末那個動蕩的年代,無疑是肩負著沉重使命的。他們不僅僅是學習新知識的學子,更是可能未來的改革者、革命者。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在召喚著我們去關注這些個體的人生軌跡,去理解他們當初為何選擇法政,為何選擇赴日,以及他們在異國他鄉是如何將“速成”的知識內化,又如何在歸國後實踐。我會想象,書中或許會生動描繪齣他們在東京、京都等地的求學場景,那些充滿學識辯論的課堂,那些燈火闌珊的夜晚,以及他們在迴國前,麵對故國山河時的復雜心境。這本書名,讓我對其中可能齣現的個人故事、學術探索、甚至是他們之間的人際交往都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史,更可能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史詩,記錄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耀的個體智慧和堅韌。
評分初讀此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晚清,一個積貧積弱卻又充滿變革躁動的時代,知識分子們懷揣著救國圖強的理想,遠渡重洋,在日本這片土地上汲取新知。這本書名中的“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新民說”這些詞語,都像是打開瞭通往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一扇扇窗戶,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想象一下,那些來自古老帝國的青年纔俊,身處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是如何學習、思考、以及將這些新思潮融入中國本土的呢?“法政速成科”的設置本身就充滿瞭時代緊迫感,錶明瞭當時的中國急需人纔,急需新的政治法律製度來應對內憂外患。“新民說”更是點睛之筆,它呼喚著國民意識的覺醒,呼喚著一個全新國傢的誕生。這本書名似乎暗示著,它將不僅僅是記錄留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更會深入探討他們思想的碰撞、觀念的轉變,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影響瞭近代中國的走嚮。尤其是“近代中國與日本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頭”這句話,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仿佛握住瞭探究中國近代化進程脈絡的重要綫索。
評分單從“法政速成科紀事”這幾個字,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曆史現場感。它仿佛是一本泛黃的日記,或者是一份珍貴的案捲,記錄著那個特定時期,特定群體,在特定領域的活動。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互聯網、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年代,一群青年人,為瞭“速成”而學習一套全新的體係,這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理解那些與中國傳統思想截然不同的法律和政治概念?“紀事”這個詞,讓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細的記錄,不僅僅是製度性的介紹,更會有學子們的親身經曆,他們的睏惑、頓悟、以及在學成後,如何將這些“速成”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本書名,似乎暗示著它會是一部詳實的史料匯編,會讓我們更真切地觸摸到晚清知識分子求索變革的脈絡,瞭解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國傢的未來打下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