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定价:29.80元
作者:张其成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8076306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一部流传千古的养生宝典告诉您“怎样不得病”的秘诀!翻开此书,您将步入《黄帝内经》的养生大道,您将发现,其实养生很简单!看完此书,您将学会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一个快乐的人生、一个完美的人生。
内容提要
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好好关注我们生命——生命至重,生命至贵。我们自己的健康、快乐、长寿的问题是生命根本问题。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身体。”真能用钱换身体吗?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
《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书中还作了一个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是”临去打仗的时候才去铸造兵器,到渴了的时候,才去挖井打水,这样也就太晚了。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养生,也是一种防御的思想。
目录
章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
中国的“三大奇书”之一:《黄帝内经》
中华养生文化的开创者:黄帝
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黄帝的一生
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内求
对生命追问的经典:《黄帝内经》
第二章 《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
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法于阴阳
符合天道的产生方法:和于术数
故宫文化解读:太和·中和·保和
《黄帝内经》中的中国式养生
先进的保健思想:“治未病”
个法则,“治未病”
第二个法则,辨证求本
第三个法则,整体调和
第三章 人身三宝——精气神
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精,构成生命基本的物质
肾精,生命的原动力
的三个方面:节欲、经络按摩、合理饮食
,节欲,切记“色字头上一把刀”
第二,经络按摩,不让精外泄
第三,合理饮食,维持生命的健康
气,维持生命省略的能量
气有五大作用
人体各种各样的气
慢呼吸,长寿命:五十营呼吸法
慢呼吸的四个要求
我国古代的呼吸吐纳功法
神,生命活力的表现
究竟什么是“神”
“五心养神法”:解决当代人的心理困惑
当代人面临的心理困惑
心态平和
心情快乐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
心灵纯净
动功的“五心养生法”
静功的“五心养生法”
从太极图看精气神三者的关系
《》:精气神旺盛的是婴儿
第四章 情志养生
调节情志法——防治“七情”内伤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心病还需心药治
思虑过度,愤怒来治
恐惧过度,思虑来治
大喜过望,惊恐来治
忧愁悲伤,喜可以疗
愤怒过度,忧愁来治
神秘的“祝由”
学会移情的方法
音乐移情法
琴棋书画移情法
导引运动移情法
排解情绪、延缓衰老的“捶胸法”
情绪的克制与宣泄
快乐越分享越多,痛苦越分担越少
第五章 阶段养生
生命的同期
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人的生命周期
孔子的生命周期以及孔子的养生之道
生命强盛、繁衍的原动力:天癸
女子以“七岁”为一周期
男子以“八岁”为一周期
“魔鬼时间”——七岁、八岁
一天之中的“魔鬼时间”
一周之中的“魔鬼时间”
一月之中的“魔鬼时间”
一年之中的“魔鬼时间”
一生之中的“魔鬼时间”
男女周期划分的规律:适应天道
男女不同阶段的养生要点
青春期养生
壮年养生
中年养生
老年养生
生命的寿限:人究竟能活多少久
预测人的寿命有方法
第六章 顺时养生
春季养生:夜卧早起,心情平静
春天起居保养要点
春天精神调养
夏季养长:夜卧早起,忌发怒
夏天起居保养要点
夏天精神调养
秋季养收:早卧早起,安逸宁静
秋天起居保养要点
秋天精神调养
冬天养藏:早卧晚起,收敛精神
冬季起居保养要点
冬天精神调养
一年养生的关键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一个月中应该怎么养生
在一天中应该怎么养生
第七章 体质养生
学中医首先要学会辨阴阳
不罕自己辨阴阳体质
偏阳体质
偏有体质
阴阳平和质
五态人和五行人
用五行认识自己的体质与人格
五种动物与五种领导风格
形象认识阴阳和五行
不同体质人的养生方法
适当药补,调和阴阳
第八章 脏腑养生
身体就是一个国家
进入人体的好风水
故宫的建筑与五脏
中医为什么称“左肝右肺”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心——“君主之官”
心主神明,主血脉
养心的四种方法——养神、按摩、食补、午休
肝——“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膜
养肝的四个方面——情志、睡眠、饮食、劳作
肺——“相傅之官”
肺主气,主肃降,主皮毛
养肺的三个坚持——坚持情绪开朗、坚持节奏呼吸、坚持饮食调养
脾——“仓廪之官”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
养脾先养胃——饭吃七分饱,夏天重养脾
肾——“作强之官”
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
养肾有三个基本方法——节欲、按摩、食补
六腑养生——传而不藏,保持通畅
第九章 经络养生
经络与生命树
经络是什么——一直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
经络的奇妙作用
只要内求就能感觉到经络
人体全身满布经络
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不同时间的经脉养生
奇经八脉
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重要穴位
道教开创的内丹功——小周天的修炼
附录
中医的“三个代表”
作者介绍
张其成,中医文化养生专家,国学导师。新安名医“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位《黄帝内经》博士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专家。 张其成教授为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再传弟子一,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的学术传人。先后师从钱超尘先生、朱伯崑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黄帝内经》的解读,从一个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确实打开了一扇理解古代养生智慧的窗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这对于初次接触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时,总能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息,或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养生是件复杂的事情,需要高深的知识,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大道至简,很多关键点其实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开始尝试做一些微小的调整,比如早睡半小时,或者在特定时节多吃一些应季的食物。这种“知行合一”的引导,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有效得多,让人感觉到传统智慧的生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活得久”的技巧,更是在探讨“如何活得有品质”的哲学思考。作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时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气息。当我了解到《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时,我对“健康”的定义也随之拓宽了,它不再只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宁静充盈的状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让我们在追逐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中。它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语,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那个安顿身心的立足点。
评分坦白讲,我对传统中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看病吃药”的层面,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身心和谐”的生活哲学指南,而不仅仅是一本医疗手册。作者巧妙地将古代的宇宙观、阴阳五行理论融入到对个体健康的探讨中,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自洽。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精神调养”的部分,书中强调了情绪对脏腑的影响,这一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忙于应对外界的压力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在的宁静和平衡。这种强调“治未病”和“养神”的理念,远比我们现在普遍追求的“出了问题再去解决”的模式要高明得多。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健康和生命的根本态度。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温和而坚定的。它没有过度宣传“包治百病”的神奇效果,而是脚踏实地地阐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我发现书中所倡导的很多养生方法,比如顺应四时、七情有节制等,其实并不需要花费额外的金钱或时间去追求,关键在于“觉察”和“调整”。这种强调自我觉察和主动管理健康的理念,让我感觉自己重新掌握了身体的主导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养生秘籍”所裹挟,但这本解读本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理论基石,让我们学会分辨哪些才是真正对身体有益的“正道”。读完后,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当下的环境,有选择性地采纳书中的建议,感觉思路清晰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做得相当出色,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进入《内经》的世界。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原典文字后,立刻给予的现代白话解释和案例分析。这种对照式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保证了对原著精神的忠实。对于我这种对古文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解读,直接去啃原著无异于大海捞针。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中医的整体观是怎么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局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而是将人放在自然环境、季节变化之中去理解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对健康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