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

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仁之 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历史
  • 历史地图集
  • 文化生态
  • 北京历史文化
  • 城市研究
  • 地图学
  • 北京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津出版
ISBN:9787805545851
商品编码:2699929540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历史地图集》全书内容丰富、编制科学、图面清新、印制精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也是一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工具书,整个地图集,从总体设计思想到具体表现手段,乃至地图上每一个具体点位和线条,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都经过相关学者艰苦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实地考查。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教育团体的高度关注。

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侯仁之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文集》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赞誉。

目录

目 录
第yi章 序图
中国政区 /4
北京地势 /6
北京政区 /8
北京城区 /10
第二章 城市建设
明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来源/14
清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及匠役来源/1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道路改造、皇城城墙拆除/1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近代建筑/20
民国、日伪时期北京(平)城市规划/22
清代王府/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街巷改名/26
清末北京城内外国大使馆/28
第三章 人口
战国、西汉、东汉、西晋北京地区人口/32
北魏、唐代中期、辽、金北京地区人口/34
元、明北京地区人口/36
清代北京人口分布/38
清代北京人口变迁/40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分布/42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构成及变迁/44

第四章 经济
元、明时期城内主要商业区/4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业区/50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号/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饭店、旅馆、饭庄/54
明清北京榷关/56
清光绪末年北京城内钱银铺/58
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金融业/60
明北京城内手工业/6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手工业/64
历史时期北京地区采矿业、伐木地/66
商、西周、战国、东汉、魏晋至隋唐时期北京地区农业/68
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农业/70
清代北京地区农业/72
第五章 文化
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园林/76
明清时期北京园林/78
民国时期北京(平)园林/80
清代北京及附近州县“八景”/82
元代以前、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寺庙/84
民国时期北京(平)内城寺庙/86
民国时期北京(平)外城寺庙/88
民国时期北京(平)近郊寺庙/90
门头沟区、顺义区历代寺庙/92
明至民国间北京西式教堂与传教士墓地/94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西部会馆/96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东部、内城、郊区会馆/98
近代北京(平)城内名人故居/100
明清北京学校/102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高等学校/10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中等学校/10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小学校/108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文化设施/110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娱乐设施/112
第六章 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
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巡检司/116
清北京营汛/118
民国前期北京城内治安机构/120
清北京慈善公益机构/122
民国时期北京(平)慈善公益机构/1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卫生及防疫机构/126
明代及以前北京地区墓地/128
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墓地/130
清、民国时期北京会馆墓地与义园/132
第七章 村落
汉、唐、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6
明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8
清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0

近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2
第八章 交通
元及元以前北京地区陆路交通/146
明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48
清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50
北京地区历代皇家行宫/1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地区交通/154
北京西山古道路 /156
北京地区历代水路交通/158
第九章 军事
北京地区长城( 一)/162
北京地区长城(二)/164
明北京军事驻防/166
清北京军事驻防(一)/168
清北京军事驻防(二)/170
第十章 近代革命史
北京地区近代革命史迹/174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北京城区扩展/178
北京城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示意图/180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182
后记/184
4


古都遗韵,锦绣京华:一部读懂北京的立体画卷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风云的古老都城,既是气势恢宏的政治中心,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高地,更是生生不息的生态脉搏。我们常常沉醉于故宫的雕梁画栋,惊叹于长城的雄伟壮丽,却鲜少有机会将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人文与自然、历史与当下融为一体,细细品味其多维度、立体式的成长轨迹。 本书,《古都遗韵,锦绣京华》,便致力于为您打开一扇观察北京的全新视角。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史书编年,也不是零散的景点介绍,而是一次以“流动”与“交织”为主线,深入挖掘北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通过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互动,最终塑造出其独特城市肌理与文化风貌的探索之旅。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软线索”。在本书中,您将看不到宏大的政治事件或帝王将相的逐一列举,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贯穿古今、滋养着这座城市血脉的“文化脉络”与“生态足迹”。 我们相信,一座城市的灵魂,往往隐藏在它的日常之中。 在“文化脉络”篇章, 您将跟随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塑造了北京性格的细微之处。 消失的市井与街巷的呼吸: 历史上的北京,并非只有皇城巍峨,更有市井的喧嚣与生活的气息。我们将通过考证和描绘,带您重温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胡同、庙会、集市,了解老北京人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织就他们朴素而生动的日常生活。那些曾经的戏园子、茶馆、老字号,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商业,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将尝试还原它们昔日的场景,探寻它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变迁与消逝,以及它们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记。 看不见的“软文化”: 除了物质形态的文化遗迹,北京的“软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京剧、相声等传统曲艺的兴衰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北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还将触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节令,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能找到新的生命力。 古老信仰的现代回响: 北京城内外的寺庙、道观、祭祀场所,它们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信仰的载体。本书将不仅仅是记录它们的历史沿革,更将侧重于探讨这些古老的信仰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具有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北京人的价值观念和社区认同。 而在“生态足迹”篇章, 我们将目光从人群的聚集地,转向了那片孕育和滋养着北京的土地与水系。 被遗忘的水系与城市命脉: 许多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北京亦不例外。本书将着重梳理北京曾经重要的河流、湖泊、泉眼,以及这些水系如何影响了城市的选址、布局、农业灌溉、乃至漕运等关键方面。我们将尝试描绘那些曾经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那些依水而生的村落和景观,并探讨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这些重要的水文地貌是如何被改造,以及它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可能带来的影响。 城郊的田园与绿色的记忆: 除了中心城区的繁华,北京的周边也曾是重要的农耕区域和生态屏障。我们将带您回溯那些曾经环绕京城的郊野田园,了解它们在历史上对于供给北京城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所孕育的独特地域文化。这些绿色的区域,它们在城市的扩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为北京的生态平衡贡献了哪些力量? 自然环境的“城市化”印记: 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本书将审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与周边的山川、森林、湿地等自然要素互动。我们将关注那些曾经的皇家猎苑、皇家园林,它们在何种程度上模拟和利用了自然,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城市扩张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以及古人是如何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这些经验对于现代城市生态建设是否有借鉴意义。 《古都遗韵,锦绣京华》 是一次“无声的对话”。它试图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您在翻阅之间,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文化的脉搏,理解到生态的张力。我们不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生动的叙述,以及对现象背后逻辑的探寻,为您构建一个立体、鲜活、有生命力的北京形象。 本书的目标是,让您在读完之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北京的“过去式”与“现在进行时”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这座伟大的城市, 看到那些隐藏在喧嚣繁华背后的,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基因与生态印记。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北京,渴望了解北京,或者仅仅是对“城市如何成为它现在的样子”充满好奇的朋友们的书。 它是一张“无形的地图”,指引您用“心”去丈量和感受这座城市的深邃与厚重。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去发现,去品味,那隐藏在古都遗韵与锦绣京华之下的,真正属于北京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个对历史地图情有独钟的人,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之一。书中细致入微的地图绘制,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肌理、地理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惊叹于那些标注着古代寺庙、道观、皇家园林以及文人雅士隐居之地的地图,它们让我看到了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其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的多元。书中对城市水系、绿化以及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图示,更是让我对北京的生态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以为北京的生态环境主要是近现代以来才受到关注,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环境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利用,这种智慧和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它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是其历史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塑造其独特气质的内在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地图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宏伟画卷。

评分

《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地图册,而是一部浓缩了北京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精美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历史事件、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生动见证。我非常喜欢那些标注着古代市集、商业活动、以及文人雅士聚居地的地图。它们勾勒出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生动图景。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隆福寺庙会的喧嚣,感受到西山文人墨客的清幽生活,也能看到明清时期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城市空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那些显赫的宫殿和庙宇,更是那些普通百姓生活的街巷、胡同,那些隐藏在市井烟火中的历史细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北京水源、绿化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互动的地图很感兴趣。它让我看到了北京在不同时期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以及这些自然资源又是如何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和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塑造了北京的独特气质。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地图,更是一份关于北京的记忆,一份关于北京灵魂的解读。

评分

当我翻开《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时,我立刻被其精美的地图和丰富的信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以一种系统而直观的方式,展现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书中细致入微的地图绘制,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肌理、地理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惊叹于那些标注着古代寺庙、皇家园林以及文人雅士隐居之地的地图,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记录,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蕴。同时,书中对北京水系、绿化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描绘,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生态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将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的视角,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层面,而是更加全面、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地图,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生命史的宏伟画卷,我爱不释手。

评分

《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要真正理解一座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要深入挖掘其历史的根基和文化的脉络。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以地图为载体,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人文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描绘古代商业街区、市井生活以及文人雅士活动区域的地图。它们让我能够“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当年北京的繁华与活力,体会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同时,书中对北京水系、绿化以及与周边山川河流关系的描绘,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从文化与生态的双重维度来解读北京历史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图集,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生命史的史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座城市,不能只看它如今的光鲜亮丽,更要深入挖掘它过去的痕迹和变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地图为载体,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人文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描绘古代商业街区、市井生活以及文人雅士活动区域的地图。它们让我能够“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当年北京的繁华与活力,体会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同时,书中对北京水系、绿化以及与周边山川河流关系的描绘,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从文化与生态的双重维度来解读北京历史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图集,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生命史的史诗。

评分

翻开《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地图的呈现方式并非枯燥的线条和色彩,而是充满了叙事性和故事性。那些绘制得细致入微的地图,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风貌、城市格局、以及与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城市水系、绿化植被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图注,它们让我看到了一个与如今截然不同的北京。曾经的湖泊、河流、郊野,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北京的城市肌理,又如何与北京的文化发展相互影响,这些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令人惊喜的解答。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是其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本书恰恰从这个角度切入,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古都更深层次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政治的中心,文化的熔炉,更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当我看着地图上标记的古代皇家园林、寺庙的选址,以及那些曾经的乡村聚落,我能感受到古人对环境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视角对于理解北京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与生态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它让我对北京的过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评分

当我收到《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时,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根源和脉络去探寻。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以精美绝伦的地图作为载体,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格局、城市发展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景观,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那些标注着古代寺庙、皇家园林以及文人雅士隐居之地的地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记,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蕴。同时,书中对北京水系、绿化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描绘,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将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的独特视角,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层面,而是更加全面、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地图,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生命史的宏伟画卷,让我深深为之着迷。

评分

《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解读方式。一直以来,我对北京的历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直观且富有艺术感的方式,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人文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地图的精细程度,那些标注着古代市集、商业活动以及文人雅士聚居地的图示,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让我能够“亲身”感受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繁荣与活力。此外,书中对北京水系、山川河流以及植被覆盖的描绘,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生态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将其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之中。这种将文化与生态视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地图集,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灵魂和生命力的史书,我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地图是解读一座城市最直接、最形象的语言。《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无疑是这本书的集大成者。它不仅仅是一张张静态的地图,更是承载着北京数千年历史变迁、文化积淀和生态演进的生动载体。我尤其被那些标注着古代市集、手工艺作坊以及文人墨客聚居地的地图所吸引。它们让我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当年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繁荣与活力。同时,书中对北京水系、山川河流以及植被覆盖的描绘,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生态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将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的视角,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认知,从单一的政治和人文层面,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地理和环境维度。它让我明白,北京的文化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辉煌的宫殿,更是隐藏在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之间的生态智慧。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懂得欣赏北京独特魅力的读者。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一定乾货满满。迫不及待地翻开,地图的绘制精美,细节的处理堪称一丝不苟。我尤其被那些标示着古老遗迹和历史街区的地图所吸引,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昔日北京的繁华与变迁。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古建筑的标记,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北京的城市发展脉络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如今已经消失或面目全非的区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北京深层历史的大门。那些古老的胡同、曾经辉煌的王府、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城墙,都在地图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甚至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当年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场景,市井的喧嚣、文人的雅集、官场的进退,这一切都随着地图上细致的标注而鲜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的记录,更是关于时间和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对“北京”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现代都市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巨著。每一张地图都像一个故事的引子,让我忍不住去深究地图上标注的每一个细节,去搜寻相关的历史资料,去感受这座城市灵魂深处的魅力。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看似平凡的街区,也许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张地图,更在于它点燃了我对历史探寻的热情,让我成为了一个更积极的“城市考古学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