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
作 者: 楊振寜 著作 定 價: 38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 2014年09月01日 頁 數: 272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8047847 ●編者按
●上編
●【45a】“超晶格統計理論中準化學方法的推廣”後記
●【48a】“論核反應中的角分布和符閤測量”後記
●【49a】“介子與核子和輕粒子的相互作用”後記
●【49b】“介子是基本粒子嗎?”後記
●【50a】“一個粒子湮滅為兩個光子的選擇定則”後記
●【50c】“自鏇1/2場的反演性質和一個普適費米型相互作用”後記
●【50d】“海森伯錶象中的s矩陣”後記
●【52a】“二維伊辛模型中的自發磁化”後記
●【52b】“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I)凝聚理論”後記
●【52c】“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Ⅱ)格氣和伊辛模型”後記
●【52d】“1952年5月5日給費米的信”後記
●【54a】“在與核彈性散射中的核子極化”後記
●【54b】“同位鏇守恒和一種廣義規範不變性”後記
●【54c】“同位鏇守恒和同位鏇規範不變性”後記
●【55b】“重粒子守恒和廣義規範變換”後記
●【56d】“電荷共軛、一個新量子數G,以及核子-反核子係統的選擇定則”後記
●【56e】“1956年羅徹斯特會議新粒子理論詮釋專題會介紹性發言”後記
●【56h】“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問題”後記
●【57d】“新粒子的新認識”後記
●【57e】“在時間反演和電荷共軛變換下可能的非不變性的短評”後記
●【57f】“宇稱不守恒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論”後記
●【57h】“量子力學和量子統計力學的多體問題”後記
●【57i】“硬球玻色係統的本徵值和本徵函數及其低溫性質”後記
●【570】“自鏇1/2超子衰變的一般分波分析”後記
●【57q】“量子力學多體問題和硬球玻色係統的低溫性質”後記
●【57s】“宇稱守恒定律和物理學其他對稱性定律”後記
●【57t】“1957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宴會上的講話”後記
●【58a】“由A0衰變具有大的角不對稱性確定A0自鏇的可能性”後記
●【58d】“稀薄硬球玻色係統的低溫行為(I)平衡的性質”後記
●【59b】“量子統計力學中的多體問題(I)一般錶述”後記
●【59c】“現代物理學裏的對稱性原理”後記
●【60d】“可能實現的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後記
●【60e】“弱相互作用裏中間玻色子基元的推論:中間玻色子四重態的存在及其對偶同位鏇變換的性質”後記
●【60g】“非理想的玻色係統”後記
●【61a】“《介子是基本粒子嗎?》一文引言”後記
●【61b】“整體對稱性的一些思考”後記
●【61c】“超導圓柱體中磁通量量子化的一些理論思考”後記
●【6lf】“物理學的未來”後記
●【62b】“單∏介子交換模型的檢驗”後記
●【62g】“悼念馬世俊博士”後記
●【62i】“與電磁場有相互作用的帶電矢量介子理論”後記
●【62j】“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以及液氦和超導的量子相位”後記
●【63e】“SU3的質量公式”後記
●【64e】“液氣相變中的臨界點”後記
●【64f】“K0和K0衰變中CP不變性破壞的唯象分析”後記
●【65a】“有關高能大動量傳輸過程的一些思考”後記
●【66b】“∏p電荷交換散射和高能交換過程的‘相乾液滴’模型”後記
●【66c】“1966年3月14日在愛因斯坦紀念郵票發行儀式上的講話”後記
●【66e】“各嚮異性自鏇一自鏇相互作用的一維鏈(I)有限係統基態假說的證明”後記
●【66h】“光子自能函數中重疊發散的處理方法”後記
●【67b】“關於高能散射的幾點短評”後記
●【67d】“經典同位鏇規範場方程的一些解”後記
●【67e】“有排斥8函數相互作用的一維多體問題的一些精確結果”後記
●【69a】“有排斥8函數相互作用的一維玻色係統熱力學”後記
●【69c】“高能碰撞中極限碎裂假說”後記
●【70b】“統計力學中一些可精確求解的問題”後記
●【70f】“高能強子一強子碰撞”後記
●【71b】“關於相變和臨界現象的緒論”後記
●【72c】“目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幾個概念”後記
●【73b】“30-1500GeV/c之間的質子-質子碰撞的不透明度”後記
●【74c】“規範場的積分形式”後記
●【75c】“不可積相因子的概念和規範場的整體錶述”後記
●【76a】“在極化核和極化強子裏的強子物質流分布”後記
●【76c】“無弦的狄拉剋磁單極子:單極子諧和函數”後記
●【76d】“無弦的狄拉剋單極子:經典拉格朗日理論”後記
●【76g】“訪問中國對中國科學傢的意義”後記
●【77e】“磁單極子、縴維叢和規範場”後記
●【77h】“規範場理論的若乾問題(Ⅱ)”後記
●【77j】“紀念李昭輝專題會議上的講話”後記
●【78e】“電子、磁單極子和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I)”後記
●【78k】“BPST贋粒子解的逐點SO4對稱”後記
●【79b】“鏇轉中子或者光學乾涉儀裏的相移”後記
●【80a】“強子碰撞的幾何模型”後記
●【80b】“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的影響”後記
●下編
●【71d】“關於長城的演講稿”後記
●【A71d】“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物理的印象”後記
●【72d】“一個戴高樂式的行程”後記
●【77g】“在四維歐幾裏得空間中su(2)規範場的自對偶條件”後記
●【78a】“把狄拉剋磁單極推廣到su:規範場”後記
●【79d】“愛因斯坦和物理學的未來”後記
●【80d】“微觀時間反演不變性的破壞有可能會導緻齣現熵減少現象嗎?”後記
●【82c】“約瑟夫?梅耶與統計力學”後記
●【82e】“磁通量量子化:個人的迴憶”後記
●【82g】“分立對稱性P,T和C”後記
●【83g】“規範場、電磁理論和玻姆-阿哈羅諾夫效應”後記
●【85g】“電子自鏇、強子和原子核”後記
●【85j】“赫爾曼?韋爾對物理的貢獻”後記
●【86c】“負1的平方根、復相位與埃爾文?薛定諤”後記
●【87a】“施圖爾姆-劉維理論推廣到一類有狄拉剋型能譜的常微分方程”後記
●【87b】“趙忠堯與正負電子對之産生和湮滅”後記
●【88b】“具有因子化s矩陣的一個一維N體費米子問題”後記
●【88d】“在統計力學領域中的曆程”後記
●【89c】“現代物理學和熱情的友誼”後記
●【90b】“哈巴德模型中的SO。對稱性”後記
●【90e】“對稱性與物理學”後記
●【91e】“陳省身先生與我”後記
●【92c】“關於理論物理發展的若乾反思”後記
●【93b】“鄧稼先”後記
●【95b】“尤裏安?施溫格”後記
●【95d】“與拉爾斯?昂薩格的過往”後記
●【97d】“碳60分子振動問題的精確解”後記
●【97f】“父親和我”後記
●【A99j】“驚聞米爾斯去世”後記
●【01f】“恩裏科?費米”後記
●【01g】“沃納?海森伯”後記
●【02c】“八旬杏滿清華園”後記
●【02i】“量子化、對稱、相位因子: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三個主鏇律”後記
●【04c】“規範不變性和相互作用”後記
●【05b】“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後記
●【06b】“剋萊因-仁科公式與量子電動力學”後記
●【08d】“贋勢方法和在2,4和5維稀薄硬‘圓球’玻色氣體”後記
●【09f】“在一維勢阱中具有δ函數相互作用的費米子的基態”後記
●【10a】“在新加坡慶祝默裏?蓋爾曼80歲生日大會上的演講”後記
●【10e】“在一維諧振勢阱中粒子間具有排斥δ函數相互作用的自鏇1/2費米子”後記
●【10h】“有排斥8函數相互作用的一維w分量費米子和玻色子”後記
●【11a】“量子數、陳氏級與菩薩”後記
●【11b】“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曆”後記
●【12a】“費米的β衰變理論”後記
●【12d】“拓撲學和物理學中的規範理論”後記
●譯後記
●人名索引
內容簡介
楊振寜教授在齣版他的兩冊《楊振寜論文選集(1945-1980)》和《楊振寜論文選集Ⅱ》中為選齣的每篇文章都寫瞭一篇後記。這些後記是極為重要的史料,《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為這些文章的結集。這些文章對20世紀物理學曆史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於瞭解和研究楊振寜教授對物理學的貢獻、他的科學思想、品位、風格,以及個人某些情感經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楊振寜 著作
楊振寜,男,1922年9月生, 博士。諾貝爾奬獲得者 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崗位:構造地質學。研究方嚮:大地構造學,古地磁學,磁性地層學,岩石磁學。博士生導師。
《江山萬裏:中國曆史的褶皺與光影》 書籍簡介 《江山萬裏:中國曆史的褶皺與光影》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精微觀察並重的曆史著作。本書並非一部麵麵俱到的通史,而是聚焦於中國漫長曆史進程中的幾個關鍵轉摺點、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社會群體,以及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性格的深層文化基因。全書以清晰的邏輯和引人入勝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秦漢的雄渾、唐宋的繁華、明清的內斂,探尋隱藏在帝王將相背後的民間生活與思想變遷。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流與初創(上古至秦漢) 本捲深入探討瞭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精神探索。不同於簡單的考古年代羅列,本書著重分析瞭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背後的社會動因。作者細緻梳理瞭儒傢“仁”的觀念如何從早期血緣倫理中提煉升華,道傢思想如何對個體自由與自然秩序進行哲學辯護,以及法傢思想在統一帝國構建中的實用主義邏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禮樂製度”的解構。作者認為,禮樂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早期政治權力與文化認同的核心工具。通過對周代分封製的衰落過程的描摹,清晰展現瞭從鬆散的部落聯盟到中央集權國傢過渡期的權力博弈與文化重塑。 秦朝的建立,被視為中國曆史上一次激進的“技術官僚革命”。本書並未簡單批判秦的暴虐,而是將其置於戰國變法、郡縣製推廣的時代背景下,剖析瞭中央集權模式的“效率陷阱”——它在短期內解決瞭戰爭動員問題,卻也為後續的王朝更迭埋下瞭結構性的矛盾。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一蹴而就的文化霸權,而是政治實用主義與士人階層閤謀的産物,這一決策如何影響瞭此後兩韆年的中國知識分子定位,是本書深入探討的重點。 第二部分:帝國的盛衰與轉摺(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張力與創造力的時代。本書摒棄瞭“黑暗時代”的傳統標簽,轉而關注這一時期在思想、藝術和民族融閤方麵取得的非凡成就。玄學的興起,被解讀為對漢代僵化經學的一種形而上學的逃離與反思,它為士人提供瞭一種在亂世中保持精神高貴的途徑。 民族大融閤是本捲的核心主題。作者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細緻考察,探討瞭“漢化”與“鬍化”的復雜互動。這種跨文化的碰撞,催生瞭佛教的鼎盛和國傢製度的創新。 隋唐氣象,被本書視為一次成功的“製度再造”。隋朝雖然短暫,但其創立的科舉製度和京杭大運河的打通,為唐代的繁榮奠定瞭物質與人纔基礎。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被視為帝國由盛轉衰的結構性斷裂。本書著重分析瞭藩鎮割據的製度根源,以及其對中央財政和軍事權威的侵蝕,而非僅僅歸咎於君主的失察。 第三部分:士紳與市民的覺醒(宋元時期) 宋代是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宋代的“重文輕武”並非簡單的軍事失敗,而是社會權力結構從貴族嚮士大夫階層的徹底轉移。印刷術的普及、商業的空前繁榮,以及理學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精英階層的崛起。 理學,被視作是對唐代佛教和道教精神資源的一次“本土化”整閤,它為世俗社會提供瞭一套完備的道德和宇宙觀體係,有效彌補瞭中央集權下意識形態的真空。然而,這種內在的精緻化,也被作者視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壓力的文化代價。 元朝的建立,則是一次“非儒傢”治理模式的強行植入。本書探討瞭濛古帝國如何依靠其軍事效率和明確的等級製度統治一個龐大的農業文明。元代賦稅製度的變革、驛站係統的建立,以及對漢地士人采取的實用主義路綫,揭示瞭徵服者在維護統治穩定與文化整閤之間的艱難平衡。 第四部分:內嚮的帝國與晚期形態(明清時期) 明朝的建立,是漢族政權對異族統治的一次強力反彈。本書重點分析瞭硃元璋如何通過廢除丞相、設立特務機構(如錦衣衛、東廠)等手段,將皇權推嚮曆史的頂峰。這種高度集中的權力結構,雖然在初期保證瞭對地方的控製,卻也極大地抑製瞭社會的創新活力。 明代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討論,被本書引入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視角。作者考察瞭江南地區的市鎮經濟發展、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士紳階層對商業活動的隱性參與。張居正改革的成功與失敗,被視為中央集權體製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經濟形態時,所錶現齣的結構性僵化。 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錶象下,隱藏著深刻的文化矛盾。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摧殘,以及“閉關鎖國”政策的深層動因——它並非單純的愚昧,而是統治集團對內部穩定壓倒一切的焦慮投射。作者通過對地方誌、民間信仰和地方精英的考察,展現瞭在強大的皇權高壓下,中國社會的韌性與民間文化的“去政治化”發展路徑。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當代反思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曆史深層邏輯的框架。它強調,中國的曆史並非是綫性的進步或衰退,而是在不同力量(中央集權、士紳精英、商業力量、邊疆壓力)之間不斷進行動態平衡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留下瞭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製度遺産”,這些遺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現代中國的麵貌。本書旨在邀請讀者以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朝代更迭,發現曆史的復雜性、偶然性與必然性交織的壯闊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