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
定價:48.50元
作者:叢進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010078649
字數:510000
頁碼:4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為瞭剋服近年來黨內新滋長的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有必要在全黨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風運動,以提高全黨的馬剋思主義的思想水平,改進作風,適應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的需要。
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按照“從團結的願望齣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的方針,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定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達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
內容提要
共和國60年,既有凱歌行進的時期,又有麯摺發展的歲月。本書敘述、論析的是l956年9月至1966年5月,共和國十年麯摺復雜的發展史。它凝聚曆史風雲,對於八大路綫、反右派運動的發動、兩次鄭州會議的糾“左”、廬山會議的逆轉、軍隊裏的反彭黃反譚政鬥爭、三年經濟睏難、五年國民經濟調整和黨內外政治關係的調整、國際“反修”和國內“防修”的演變、黨內矛盾特彆是上層矛盾的發展、“四清”運動以及“”、的到來,作瞭係統深入的分析。
該書文筆簡練生動,形式活潑新穎,並富於理性思考,對這段復雜曆史的內在發展規律挖掘得很深,史論結閤得當。這部書既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又有相當引人入勝的可讀性。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這部作品,給瞭我一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叢進的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能夠將我帶迴到那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年代。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者在敘述時,非常注重營造一種真實的環境氛圍。他會細緻地描繪當時的社會景象、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對話和情感交流。這種對細節的把握,使得書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顯得格外鮮活和可信。我尤其能感受到,作者並非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而是懷揣著一種對曆史和人民的深切情感,去梳理和講述這段復雜的歲月。
評分從《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這本書中,我看到瞭曆史發展過程中,那種不可避免的探索與反復。叢進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度,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成功”與“失敗”,而是展現瞭不同時期人們的努力、睏境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碰撞。我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的態度,他會多方求證,力求呈現一個更為全麵和客觀的圖景。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必然伴隨著麯摺和代價,而正是這種麯摺,纔使得最終的抵達更具意義。
評分《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新的認識和感悟。叢進的敘述,沒有那種強烈的黨派色彩,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和理性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這段曆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中對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分析,以及這些政策對社會結構和人民生活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國傢發展戰略的演變,以及在這些戰略背後,所蘊含的各種力量和考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 nuanced 的中國,一個在摸索中前進、在挑戰中成長的中國。
評分對於《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的閱讀,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作者在其中所付齣的心血。叢進的敘述,並非一味地追求戲劇性,而是注重曆史細節的精確性和事件邏輯的連貫性。他善於從細微之處著眼,挖掘齣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真實故事。例如,在描述某個重大運動時,作者會著重展現其在基層社會的具體錶現,以及普通人因此而産生的種種反應,這種“由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得到瞭充分的展現。
評分這部《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給我的感覺像是在觀看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隻不過它是由文字構成的。叢進的敘述風格,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用大量的史實和細節,構建齣一個真實可信的曆史空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話題時,所錶現齣的冷靜和客觀。他並不迴避問題,但也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多種可能性和復雜背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嘗試著將自己置於那個時代的情境中去感受。這種閱讀體驗,遠比單方麵的說教或灌輸來得更加深刻和有益。
評分《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帶給我的,是一種對“麯摺”二字深刻的理解。叢進的筆觸,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要麼歌頌,要麼批判,而是平實地呈現瞭曆史前進過程中那些 unavoidable 的彎路和挑戰。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時代脈動,那是從一個目標齣發,經過反復的探索、修正,甚至有時是巨大的付齣,纔抵達下一個階段的軌跡。作者對於一些關鍵轉摺點的敘述,並非簡單地“一筆帶過”,而是深入剖析瞭其發生的背景、決策的依據,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我從中看到,那個時代的人們,即便麵臨著巨大的睏難和不確定性,也從未停止過對國傢發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這種韌性,這種在逆境中尋求突破的精神,是這段曆史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評分《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這本書,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更立體、更飽滿的認知。叢進的寫作,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更像是一種平視的講述。他關注的不僅是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更是這些政策如何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響到韆傢萬戶的生活。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農村社會變遷的描繪,從集體化的高潮到隨之而來的挑戰,以及人們在其中所經曆的希望與失望。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得以窺見曆史最真實的肌理,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艱辛與不易。
評分我對《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的整體印象,是一種對曆史進程的“多棱鏡”式觀察。叢進並非隻聚焦於政治高層或宏觀經濟數字,而是將視角投嚮瞭更為廣闊的社會肌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畫捲之中,畫捲的每一筆都承載著當時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期盼與睏惑。書中對工業化進程中的一些具體案例的剖析,不僅僅是技術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和決策背後的考量。例如,在某個時期,對於某些産業的傾斜或調整,是如何影響到普通傢庭的生活,又是如何塑造瞭地域經濟的發展格局,這些細節的處理,讓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敘述,而是有瞭溫度和血肉。我驚嘆於作者在梳理如此龐雜的曆史脈絡時,依然能夠保持清晰的邏輯和獨特的視角,將那些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展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
評分叢進的《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是一本令人沉思的書,它不提供簡單化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引用一些當時的書信、日記或口述史料,這些鮮活的個體記憶,為宏大的曆史敘事注入瞭動人的細節。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做齣個人選擇,如何在集體命運中尋找個人價值的描寫所打動。這些故事,雖然不一定驚天動地,但卻真實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通過這些個體敘事,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那不是權力的遊戲,而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的交匯。
評分初讀《麯摺發展的歲月—1949-1976年的中國》,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教科書式的宏大敘事,而是許多鮮活的畫麵與真實的觸感。作者叢進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個波瀾壯闊又充滿艱辛的時代徐徐展開。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通過一個個側麵,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眼中的曆史。讀到那些關於基層生活、普通民眾的片段時,我仿佛能聽到田埂上的號子聲,聞到塵土飛揚中的汗味,感受到那種在樸素中孕育著巨大能量的集體意識。這種描繪,不帶任何預設的褒貶,隻是忠實地記錄,讓曆史本身說話。其中對於經濟建設初期那種摸索與嘗試的刻畫,既有對理想主義的浪漫憧憬,也有在現實麵前的磕磕絆絆,這種復雜性,恰恰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我尤其被那些關於知識分子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思考與轉變的描寫所吸引,那種內心的掙紮、對國傢命運的憂慮,以及在睏境中依然閃爍的思想火花,都讓這段曆史變得更加立體和人性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