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定价:27.00元
作者:柯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214028082
字数:320000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1.64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目录
序言
鸣谢
部分 作为事件的义和团
绪论 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章 义和团起义:叙事化的历史
第二部分 作为经历的义和团
绪论 人们经历的过去
第二章 干旱和洋人洋物的存在
第三章 降神附体
第四章 法术与妇女败法
第五章 谣言和谣言引起的恐慌
第六章 死亡
第三部分 作为神话的义和团
绪论 被神话化的过去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与义和团
第八章 反对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神话的重构
第九章 与义和团
结论
注释
文献目录
作者介绍
柯文,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著有《中国与基督教:教会活动与中国排外情绪的增长》、《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等。
文摘
序言
《历史三调》的“神话”维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建构过程。柯文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义和团运动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叙事者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甚至被塑造成了不同的形象。在那个充满民族危机的年代,它成为了反抗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象征;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它又被赋予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或者成为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缩影。这种对历史“神话”的解构,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历史定论,鼓励我独立思考,去追问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评分初次翻开《历史三调》,就被柯文教授那如同一幅层层剥离的画卷般的研究视角所吸引。他并没有满足于对义和团运动单一维度的呈现,而是巧妙地将这一历史事件置于“事件”、“经历”和“神话”这三个截然不同的维度中进行审视。这种“三调”的方法论,让我对义和团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年代、人物和起因,而是深入到了更广阔、更复杂的人文与社会肌理之中。 “事件”的层面,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在中国北方土地上轰轰烈烈爆发的农民起义,充满了反抗殖民侵略的激昂与悲壮。柯文先生细致地梳理了清末社会背景下,农民与教会、官府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以及义和团如何从一个民间自发组织,逐渐演变成一股足以撼动帝国统治的力量。他没有回避运动中的暴力与混乱,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将当时的社会动荡、民众情绪的激化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的无力,也能体会到在时代巨变面前,普通民众所迸发出的惊人能量。
评分柯文先生在《历史三调》中对“经历”的着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努力去挖掘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声音。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乡间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在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后,生活被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他们或许是因为宗教的冲突,或许是因为经济的压力,或许是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愤怒,而选择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柯文先生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运动前后的生活状态、思想变化,以及他们在这场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民众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最让我着迷的是“神话”这一维度的解读。柯文先生指出,义和团运动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和解读,成为一个被不断重塑的“神话”。这种神话的建构,既有国内官方和民间出于民族主义的宣传,也有西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解读,甚至在后来的历史书写中,其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义和团形象,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经过历史的过滤与加工的。这种“解构”式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主观性,也促使我更加审慎地对待历史的定论,保持一份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柯文先生在《历史三调》中对“事件”的梳理,虽然严谨扎实,但他并没有止步于史实的陈列。他通过对事件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动因。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义和团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清末中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总爆发。农民的贫困、官场的腐败、外国势力的侵蚀、宗教文化的冲突,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层层叠加,最终引发了这场具有颠覆性的运动。他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逻辑,让我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孤立,而是与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评分读《历史三调》,最大的收获是柯文教授提出的“三调”研究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对历史学习的启示。他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事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参与者的“经历”之中,更要审视它在后世的“神话”建构。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审视,让我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呈现出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图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有机体,而非冰冷的事件记录。
评分柯文先生在《历史三调》中展现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让我惊叹不已。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融会贯通,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学者的深厚功底。他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试图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神话”维度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动态性,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和叙事者的不同而不断被重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义和团的研究,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书写历史的示范。
评分读完《历史三调》,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柯文教授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心理分析师,将义和团这一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处理材料的严谨,分析问题的深刻,以及语言的生动,都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试图给义和团一个简单的定性,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各种力量交织碰撞的复杂性。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历史的探索之中。
评分《历史三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柯文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义和团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从“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不再将义和团仅仅看作是一群狂热的农民,而是看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如何被后世的叙事所塑造。这种对历史多重维度的探索,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而当目光转向“经历”的维度,柯文先生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参与其中的普通人身上。我开始意识到,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悲欢离合的集合。他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个人口述、日记、书信等一手材料,努力还原了义和团成员、普通民众、外国传教士、以及清朝官员等不同群体在那个动荡年代中的真实感受与行动。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农夫们挥舞着刀枪时的呐喊,也能感受到传教士们在异国土地上的惶恐与无奈,更能体会到官员们在摇摆不定中的挣扎。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义和团的认知,让我不再将其视为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到了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