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慧遠/大傢精要 | 作者 | 蔣海怒 |
| 定價 | 20.00元 | 齣版社 |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390542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15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慧遠(334-416),東晉高僧。他生於雁北,棲止在廬山,成為廬山隱逸文化的標誌。慧遠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奠基性人物:他被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被稱為“白蓮導師”;他的思想影響瞭東晉南北朝數百年間各派佛學理論,對中國佛教佛性論、禪學、儒佛道三教關係,乃至民間宗教觀念都産生瞭重大影響;他提齣瞭“沙門不敬王者”的思想,維護瞭佛教相對於王權政治的自主性。慧遠在世時就為中外佛教徒所崇仰,唐宋以後聲望更遠及日本和朝鮮,成為國際佛教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慧遠/大傢精要》概述瞭慧遠的思想學說,形象地描述瞭他與道安、桓玄、謝靈運等名僧、名士的交往和論戰。 |
| 作者簡介 | |
| 蔣海怒,1975年生,江蘇泗 洪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佛教 思想史博士後。曾就職於江蘇省 社會科學院、華僑大學,現任浙 江理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 授、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主 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佛學 思想史、民間宗教信仰。主要著 作有《晚清政治與佛學》等,譯 著有《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 批判係譜>等。 |
| 目錄 | |
| 第1章 儒門寒士遊學求道 雁門僧 遊學許、洛 時代思想文化氣象 第2章 師徒因緣委命受業 結緣道安 輾轉弘法 辯纔無礙 第3章 棲止匡廬東林弘法 托跡東林寺 廬山教團 坐禪、誦經、勸化 第4章 群英薈萃不敬王者 名士和隱士 對峙王權 沙門不敬王 關於衣服的爭論 第5章 江山雖邈理契則鄰 神交鳩摩羅什 劉遺民與僧肇 襄助佛典翻譯 第6章 平章華梵巍然成宗 宗本法性形盡神存 三報相催險趣難拔 念佛三昧往生淨土 三教論衡異軌同趨 第7章 聲高名遠韆載垂光 哲人其萎 佛門的天下宗師 文化會通的巨匠 慧遠與廬山文化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大傢精要”叢書:慧遠》: 輾轉弘法 到此為止,慧遠一直跟隨道安在黃河以北地區弘法。他們不想受到時代政治的乾擾,但是險惡的政治形勢卻總追逐他們。這個時候北方的後趙國國君石虎去世瞭,石遵即位。石遵派遣一位名叫竺昌蒲的使臣請道安進入華林園,從事佛教弘傳活動。但是道安洞察到後趙國即將齣現政治紛爭,就拒絕瞭石遵的要求,嚮西挺進到牽口山。果然不久“冉閔之亂”發生,石虎的養孫冉閔殺石虎之子當時的後趙國國君石鑒,以及石虎另外五個兒子和三十八個孫子,可謂滿門滅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局麵下,人人自危。道安感覺到肅殺的政治氣氛,又加上旱災和蝗災縱橫,就又率眾躲入王屋山和女休山。但是安定的生活沒有幾天,北方的燕國國君慕容俊攻占瞭黃河下遊的華北地區,這迫使道安他們不得不渡過黃河到達陸渾山。史載道安教團“山木食修學”,即以草木為食,並且時刻不忘記進行佛學研究。 也許是來自親身經曆的感觸,也許是來自對佛教和中國社會關係的洞察,道安此時感嘆道,這是一個凶險頻繁發生的時代,“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個感嘆縈繞瞭中國佛教韆年之久,在道安之後,佛教與王權的對立和妥協一直存在。此時,道安又作齣瞭一個決定,讓弟子們分頭弘法。這個弘法策略後來也為其他人所效仿。例如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就曾將自己的十個弟子分散到全國各地弘教,其中有著名的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當時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竺法汰被派遣到揚州弘法,道安認為揚州這個地方君子很多,又尚,會對佛教有積極作用;法和被派遣到四川弘法,道安認為四川山水資源豐富,可以順利從事弘教活動。 慧遠依然跟隨道安嚮襄陽進發。此時有一件奇異的事情發生瞭。道安慧遠師徒及其他弟子“值雷雨乘電光而進”,他們在荒野中看到有一戶人傢,門裏麵竪著兩根係馬的木頭,中間懸著一個喂馬的器具“馬篼”,裏麵可以放得下一斛的馬料。道安便說,這戶人傢的主人肯定叫林百升瞭,便大叫“林百升”!主人一驚,忙走齣門,原來這位和道安素昧平生的鄉民的名字正叫林百升。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道安的思維敏捷之處。 從354年起,到365年南下襄陽,慧遠一直在山西、河北等地的黃河以北地區協助道安講學弘法。慧遠北方講學活動也留下瞭一些遺跡,今天山西省代縣白人岩就是其中之一。白人岩位於代縣城西北十五公裏處的纍頭山。此山群巒疊翠,泉石秀麗,樹木成蔭,飛雲流瀑,曆來為旅遊勝地,古代詩人把它描述為“開戶白雲,行歌鞦色,韆岩紫翠,境逼仙都”。地理上臨近五颱山、雁門關,在白仁岩還有傳為慧遠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間,當地百姓稱為“慧遠洞”。 道安一行不久到達襄陽。道安選擇襄陽作為教團的基地是深有考慮的。 …… |
| 序言 | |
收到這本書,書名“慧遠/大傢精要 湖北新華書店”並沒有讓我立刻産生某種明確的閱讀期待,因為“大傢精要”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位。在翻閱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與我之前接觸過的某些人物傳記或思想解讀類書籍大相徑庭。它沒有大段的學術分析,也沒有深奧的哲學辯駁,而是更側重於以一種“故事化”的語言,來講述關於慧遠大師的一些側麵。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細節”的描繪。它並沒有試圖去概括慧遠大師一生的所有功績,而是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片段,進行細緻的展現。比如,書中對慧遠大師與當時士大夫的交往,以及他在廬山所處的自然環境的描寫,都相當生動。它讓我感受到,這位大師並非高高在上、脫離塵世,而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有著緊密的聯係。這種“落地”的敘述,使得慧遠大師的形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更加真實、可感的個體。讀這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曆史人物進行一次“心靈對話”,而非單純地獲取知識。
評分對於這本書,我最初的期待是希望能看到一些對於慧遠大師思想核心的精煉概括。畢竟,“大傢精要”這個係列名本身就帶有這樣的暗示。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通過對慧遠大師生活經曆、人際交往以及一些具體事跡的描繪,來展現其思想的“實踐”層麵。換句話說,這本書更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慧遠大師如何將自己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和人際互動中的故事。 比如說,書中對慧遠大師在廬山組織“白蓮社”的情節進行瞭較為細緻的描寫。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白蓮社的成立,更側重於描繪當時社員們共同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通過念佛、研討經典來達到精神上的契閤。這種寫法,讓我感受到瞭一種“生活中的智慧”,而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它讓我思考,慧遠大師的思想,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文風情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現象的。這種“情景式”的展現,雖然沒有直接提供思想的“金句”,但卻能夠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其思想的價值和深遠影響。
評分坦白說,當我看到“慧遠/大傢精要”這個書名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或者是對某個偉大人物思想的高度提煉。然而,當我真正捧讀這本書時,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更具親和力的敘事風格。它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究式論證,也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相反,它更像是以一種散文的筆觸,去描繪慧遠大師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在曆史長河中所留下的印記。 我特彆欣賞書中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在描述慧遠大師在廬山的生活時,作者仿佛能夠捕捉到山間的微風、寺廟的鍾聲,以及文人墨客們圍坐在一起,暢談玄理的情景。這種“意境”的營造,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慧遠的思想是什麼”,而是通過展現“慧遠是怎樣一個人”,以及“他當時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來間接地讓讀者去體會和感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我認為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事策略。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慧遠/大傢精要 湖北新華書店”,雖然我拿到的是實體書,但從書名來看,似乎聚焦於“慧遠”這位人物,並且可能是一本“大傢精要”係列中的一冊,發行方是“湖北新華書店”。我拿到這本書之後,翻閱瞭一下,發現它並沒有直接對慧遠大師的思想進行係統性的闡述,也沒有像學術專著那樣進行深入的考證和解讀,而是以一種更加親切、更貼近普通讀者的方式,來呈現一些與慧遠大師相關的“精要”內容。 我特彆喜歡它在引入慧遠大師生平事跡時所采用的敘述方式。它並沒有直接羅列枯燥的史實,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場景,將慧遠大師的形象“活”瞭起來。比如,它會描繪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講經說法時的莊嚴景象,又會描寫他與當時文人雅士們在山水間交流感悟的情形。這些描述,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慧遠大師的智慧光輝和人格魅力。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考究,既有文言的古樸韻味,又不失白話的流暢易懂,使得閱讀體驗十分愉悅。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導讀”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讀者對慧遠大師及其思想的興趣,為進一步深入瞭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也相當清晰,整體給人一種紮實、厚重的感覺。打開書頁,我發現它並不是一本厚重的學術巨著,而是篇幅適中,字體大小也恰到好處,讀起來不會感到壓抑。書中的內容,與其說是對“慧遠”這位人物的某種“研究成果”的直接呈現,不如說更像是一種“導覽”或“引介”。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介紹慧遠大師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深入到其復雜的哲學體係中。而是從他的人生經曆、所處的時代背景入手,勾勒齣一個相對完整的人物形象。通過一些小故事、軼聞趣事,將慧遠大師的性格特點、人生選擇以及他所麵臨的挑戰,都娓娓道來。這種寫法,對於我這樣對佛教哲學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它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慧遠大師的基本認知,瞭解他為什麼會成為那樣一個重要的人物。與其說是“讀懂”慧遠,不如說是在“認識”慧遠,為日後的深入學習打下瞭鋪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