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第一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第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视野中的“齐家”
第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第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第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第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的**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第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第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选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后的评论
第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第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 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索 引
读到“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从封建帝制的终结,到共和的尝试,再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制度的重塑和确立。我个人对近代中国在吸收西方政治思想,并试图将其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探讨晚清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在制度设计上的争论?又或者,民国初年政坛的动荡,宪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这些复杂而又充满历史张力的事件是否会得到细致的描绘?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制度逻辑,分析不同制度选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同时,“宪制”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权力制约、公民权利等现代政治概念,我很好奇这些概念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和体现。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抽丝剥茧、细致考量的宏大课题,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制度演进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这本书名“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立刻让我联想到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构建和调整的各项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比如所有制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宏观调控体系等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经济制度改革的动因、过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法制建设、基层民主等方面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些制度的构建,是否也是“大国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历史中国的制度构建与当下中国的制度实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名似乎预示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今中国制度的根源,以及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积累的制度智慧和经验。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儒家所倡导的“礼”、“仁”、“德治”等理念,是如何融入到政治制度的构建和运作中的?例如,君臣关系、等级秩序、教育制度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我也对法家思想在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感到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法思想在政治制度中的比重是如何变化的?“宪制”这个词,或许也包含着对道德约束和政治伦理的探讨。我期待作者能够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制度构建逻辑。这本书名暗示着对制度本质的探究,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中国政治文明独特性的窗口。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个标题,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治理模式的探索欲。自秦汉以来,中国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和高效的官僚制度,这套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选拔人才?如何防止腐败?如何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好奇的问题。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明清时期内阁、六部等机构的权力制衡与分配是否会被深入剖析?我特别想了解,在缺乏西方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情况下,中国古代是如何实现权力制约和政治稳定的?“宪制”这个词,或许也能引申到更广泛的制度层面,比如宗法制度、士绅制度等,这些非正式的制度是如何与官方制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历史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格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个“大国”的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从早期王朝的集权统治到近代宪政思潮的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让人不禁猜测书中会涉及哪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制度创新。例如,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唐宋的科举制,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又比如,明清时期内阁制度和皇权的关系,以及晚清时期推行新政、学习西方宪政的尝试,这些是否都会在书中被深入剖析?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分散的历史制度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而有逻辑的叙事。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大国宪制”这个概念的,它是否仅仅指代西方式的宪法体系,还是包含了中国独特的制度文化和治理智慧?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历史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