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4970611 |
| 圖書定價: | 119元 |
| 圖書作者: | (美)吉恩F. 富蘭剋林(Gene F. Franklin)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6/7/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538752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0 |
| 版次: | 1-1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共分為10章,利用根軌跡、頻率響應和狀態變量方程等三種方法,將控製係統的分析和設計結閤起來。第1章通過實例綜述瞭反饋的基本思想和一些關鍵的設計問題。第2~4章是本書的基礎,主要介紹瞭動態係統的建模、控製領域中常碰到的動態響應,以及反饋控製的基本特徵及優越性。 第5~7章為本書的核心,分彆介紹瞭基於根軌跡、頻率響應和狀態變量反饋的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第8章通過描述數字控製係統基本結構,介紹瞭應用數字計算機實現反饋控製係統設計所需的工具。第9章介紹非綫性係統,描述函數的頻率響應、相平麵、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以及圓穩定性判據。第10章將三種基本設計方法相結閤,給齣瞭通用的控製係統設計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到幾種復雜的實際係統中。 |
| 目錄 |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反饋控製的概述與簡史1 1.1一個簡單的反饋係統2 1.2反饋控製的初步分析4 1.3反饋係統的基本問題6 1.4簡史7 1.5本書概述10 小結11 復習題12 習題12 第2章動態模型14 2.1機械係統動力學14 2.2電路模型26 2.3機電係統模型29 2.4熱流體和熱流量模型33 2.5曆史展望39 小結41 復習題41 習題41 第3章動態響應47 3.1拉普拉斯變換迴顧47 3.2係統模型框圖68 3.3極點位置的作用71 3.4時域指標76 3.5零點和附加極點的作用79 3.6穩定性84 3.7從實驗數據中獲取模型:係統辨識90 3.8幅值和時間尺度90 3.9曆史展望90 小結91 復習題91 習題91 第4章反饋係統初步分析102 4.1控製的基本方程102 4.2多項式輸入的穩態誤差控製:係統類型107 4.3三項控製器:PID控製112 4.4被控對象模型逆的前饋控製121 4.5數字控製介紹122 4.6時域響應對參數變化的靈敏度122 4.7曆史展望123 小結124 復習題124 習題124 第5章根軌跡設計方法133 5.1基本反饋控製係統的根軌跡133 5.2確定根軌跡的規則136 5.3根軌跡示例142 5.4動態補償設計149 5.5應用根軌跡設計示例155 5.6根軌跡法的擴展159 5.7曆史展望162 小結164 復習題164 習題164 第6章頻率響應設計法173 6.1頻率響應173 6.2中性穩定187 6.3奈奎斯特穩定判據188 6.4穩定裕度197 6.5伯德圖的幅相關係201 6.6閉環頻率響應204 6.7補償205 6.8時滯225 6.9頻率特性的其他圖示方法226 6.10曆史展望229 小結230 復習題231 習題231 第7章狀態空間設計243 7.1狀態空間的優點243 7.2係統狀態空間描述244 7.3框圖與狀態空間249 7.4狀態方程的分析250 7.5全狀態反饋控製律設計263 7.6為良好設計選取極點位置272 7.7估計器設計278 7.8補償器設計:復閤控製律與估計器287 7.9估計器中引入參考輸入294 7.10積分控製與魯棒跟蹤301 7.11迴路傳遞恢復315 7.12有理傳遞函數的直接設計319 7.13具有純滯後的係統設計321 7.14狀態方程的解324 7.15曆史展望324 小結325 復習題327 習題327 第8章數字控製339 8.1數字化339 8.2離散係統的動態分析341 8.3通過離散化等效進行設計346 8.4硬件特性353 8.5采樣速率的選擇356 8.6離散化設計357 8.7狀態空間設計法362 8.8曆史展望362 小結362 復習題363 習題363 第9章非綫性係統366 9.1引言與動機:為什麼研究非綫性係統366 9.2綫性化分析368 9.3使用根軌跡進行等價增益分析372 9.4使用頻率響應進行等價增益分析:描述函數法378 9.5基於穩定性的分析和設計385 9.6曆史迴顧397 小結398 復習題398 習題398 第10章控製係統設計:原理與案例研究404 10.1控製係統設計概要405 10.2衛星姿態控製設計408 10.3波音747的橫嚮和縱嚮控製418 10.4汽車發動機的空燃比控製428 10.5硬盤讀/寫磁頭組件控製433 10.6半導體晶片生産中快速熱處理係統的控製438 10.7大腸杆菌的趨藥性以及如何遠離睏境448 10.8曆史展望453 小結455 復習題456 習題456 附錄A拉普拉斯變換463 附錄B復習題參考答案473 附錄CMatlab命令479 索引484 |
第三段評價: 說實話,我收到《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的時候,心裏還有點打鼓。控製理論這個領域,我之前接觸過一些,但總感覺碎片化,不夠係統。這本書的厚度確實驚人,拿到手的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能否消化得瞭。但當我翻開它,仔細閱讀目錄和部分章節之後,這種擔憂就煙消雲散瞭。作者在內容的組織上非常有條理,從最基本的數學描述,到建立係統模型,再到各種控製器的設計與分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係統辨識的介紹,因為在很多實際應用中,我們往往不知道係統的精確模型,需要通過實驗數據來辨識。書中對各種辨識方法的介紹,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此外,對於係統穩定性分析的部分,我也給予瞭高度關注。書中是否詳細講解瞭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以及如何通過根軌跡、奈奎斯特圖、波特圖等經典方法來分析係統的穩定性,並評估係統的魯棒性,這些都是我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識。書中的數學推導是否嚴謹且易於理解,也是我衡量一本書好壞的重要標準。我希望能夠看到清晰的數學推導過程,並且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幫助理解。這本書的齣版,對我這樣一個正在攻讀相關專業研究生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能夠為我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我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我一直對如何優化復雜係統的性能,提高係統的響應速度和精度,以及如何保證係統在各種乾擾下的穩定性充滿興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實現這些目標的希望,相信它能夠成為我學術研究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為我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動力。
評分第八段評價: 對於我這樣一名在自動駕駛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來說,《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簡直就是一份“聖經”。自動駕駛的實現,離不開對車輛復雜動力學係統的精確建模和控製。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車輛動力學建模、路徑規劃和決策控製的章節。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如何建立高精度的車輛動力學模型,包括縱嚮、橫嚮和俯仰運動,以及如何利用反饋控製技術來實現車輛的精確跟蹤和穩定行駛。對於路徑規劃和軌跡生成,書中是否能夠提供先進的算法,以及如何將這些算法與反饋控製相結閤,以實現安全、平穩的自動駕駛。我還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傳感器融閤和狀態估計的介紹,因為這些是構建可靠自動駕駛係統的基礎。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大量的自動駕駛相關案例,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我注重書中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和清晰度,以及圖示的直觀性,以便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概念。這本書豐富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復雜自動駕駛係統反饋控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需求。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能夠為開發更加安全、可靠、智能的自動駕駛係統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為未來的交通齣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評分第四段評價: 我是一名航空航天領域的工程師,主要負責飛行器姿態控製係統的研發。對於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我可以說是有著非常直接和迫切的需求。《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是我在工作中尋找解決方案時,被同行強烈推薦的。拿到書後,我首先被其內容之全麵所震撼。從基本的綫性係統理論,到各種非綫性係統的控製策略,這本書幾乎涵蓋瞭動態係統控製的方方麵麵。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模型預測控製(MPC)的章節,因為MPC在飛行器姿態控製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能夠有效地處理約束條件,並預測係統的未來行為,從而實現最優控製。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MPC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實際係統中實現MPC算法。同時,對於魯棒控製和自適應控製的介紹,我也給予瞭高度期待。飛行器的運行環境復雜多變,模型的不確定性和外部乾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設計具有魯棒性和自適應能力的控製器對於保證飛行安全至關重要。書中對這些先進控製理論的講解是否深入,以及是否提供瞭相關的設計工具和案例,將直接影響到我能否將這些理論有效地應用到我的工作中。我非常看重書中是否有大量的工程實例,特彆是針對航空航天領域的案例,這樣我纔能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此外,書中的數學推導是否清晰,以及是否能夠方便地進行查閱和引用,也是我關注的重點。這本書厚重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復雜動態係統反饋控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需求。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能夠提升飛行器姿態控製係統的性能,使其更加精確、穩定和可靠,為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第二段評價: 這本書,我可以說是我近年來在專業領域內遇到的最令我驚喜的一本學術專著瞭。《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而拿到手之後,它的內容更是沒有讓我失望。我一直從事著與自動化、機器人相關的研究工作,而動態係統的建模和控製是這個領域的基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巧,它從最基礎的數學模型構建開始,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復雜的控製算法設計。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各種控製方法的原理性講解,不僅僅是羅列公式,更是深入剖析瞭每種方法背後的思想和適用場景。例如,對於PID控製,書中是如何從經典的角度去闡釋其原理,以及如何根據具體係統的特性進行參數整定的,這對我理解PID控製的精髓大有裨益。而對於更高級的現代控製理論,比如狀態空間方法,書中是如何將其與經典控製理論聯係起來,並展示其在處理多輸入多輸齣(MIMO)係統時的優勢,這對我解決一些復雜耦閤的控製問題提供瞭新的思路。我還很關注書中是否對非綫性動態係統的控製問題有所涉及,以及是否有關於自適應控製、模糊控製、神經網絡控製等智能控製方法的介紹。畢竟,現實世界的很多係統都存在非綫性特性,而傳統的綫性控製方法往往難以應對。書中是否提供瞭豐富的工程實例,並對這些實例進行瞭詳細的仿真和實驗分析,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理論的落地需要實際案例的支撐,如果書中能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控製理論的應用,將大大提高我的學習效率和理論理解的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數學推導過程,並且輔助以直觀的圖示,這樣纔能幫助我更好地掌握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感覺到內容非常豐富,一定能滿足我深入學習的需求,因為它覆蓋瞭從入門到進階的完整知識體係。
評分第七段評價: 我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主要從事醫療設備的研發,特彆是涉及精密運動控製的設備,比如手術機器人、康復訓練器械等。《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本至關重要的參考資料。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生物係統建模和控製的章節,以及如何將先進的控製理論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如何建立人體運動、生理信號等生物係統的數學模型,以及如何設計能夠精確控製醫療設備的反饋控製器,以實現高精度的操作和有效的治療。例如,在手術機器人領域,如何保證手術器械在微觀尺度上的穩定性和精確性,這對患者的安全至關重要。書中關於魯棒控製和自適應控製的介紹,對於處理生物係統固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相關的生物醫學工程案例,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我注重書中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和清晰度,以及圖示的直觀性,以便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概念。這本書豐富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復雜生物醫學係統反饋控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需求。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能夠開發齣更加先進、安全、有效的醫療設備,為改善人類健康做齣更大的貢獻。
評分第十段評價: 我對《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一直對飛行器控製係統設計方麵抱有的熱情。在我看來,飛行器,無論是飛機、無人機還是導彈,其核心的穩定性和機動性都離不開精密的反饋控製。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暗示著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飛行器氣動彈性效應、姿態穩定控製以及導航製導方麵的論述。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如何建立符閤實際的飛行器動力學模型,特彆是在考慮氣動彈性變形等復雜因素時,如何通過反饋控製來保證飛行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對於無人機群的協同控製,我也充滿瞭好奇,書中是否能提供相關的理論框架和控製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飛行器控製領域的案例,並進行詳細的仿真和實驗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我非常看重書中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以及圖示的輔助說明,這些都是我理解和掌握控製理論的關鍵。這本書豐富的篇幅,讓我堅信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幫助我理解和掌握動態係統反饋控製的精髓,並將其應用於實際的飛行器控製係統設計中,為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評分第一段評價: 拿到這本《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第一感覺就是厚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無數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不錯,紙張質量也相當好,印刷清晰,排版閤理,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我一直對控製理論很感興趣,尤其是動態係統這塊,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動態係統來描述和分析,而反饋控製則是讓這些係統穩定、高效運行的關鍵。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讓我對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充滿瞭期待。雖然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各種控製策略的詳細闡述,再到案例分析和高級主題的探討,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特彆關注書中有沒有關於現代控製理論,比如狀態空間方法、最優控製、魯棒控製等方麵的深入講解,因為這些是理解和設計復雜動態係統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另外,書中是否包含豐富的圖錶和數學推導,以及這些推導是否清晰易懂,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個好的控製理論教材,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要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概念,並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本書厚重的體積,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動態係統反饋控製領域深入探索的需求。我個人從事的工程項目經常會涉及到對不穩定或具有復雜動態特性的設備進行精確控製,因此,掌握先進的反饋控製技術對於提升産品性能、保障運行安全至關重要。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能為我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相信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推動我所在領域的技術進步。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這段學習旅程,去揭開動態係統反饋控製的奧秘。
評分第六段評價: 我對《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的期待,源於我在製造業自動化升級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我負責管理一傢大型工廠的生産綫,其中涉及大量的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這些設備往往具有復雜的動態特性,傳統的控製方法已經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的要求。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的專業性,讓我看到瞭突破瓶頸的希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機器人動力學建模和軌跡規劃的章節,以及如何利用反饋控製技術來提高機器人的運動精度和魯棒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建立精確的機器人動力學模型,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應對外部乾擾和模型不確定性的先進控製算法。此外,對於生産綫上的多機器人協同控製,我也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實現多機器人之間的協調與通信,以及如何進行全局優化以提高生産效率的理論指導。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豐富的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案例,特彆是針對製造業的案例,並進行詳細的仿真和實驗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我注重書中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和清晰度,以及圖示的直觀性,以便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概念。這本書豐富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復雜工業自動化係統反饋控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需求。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能夠推動工廠的自動化水平邁上新的颱階,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並最終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評分第九段評價: 作為一名一直從事水處理和環保設備研發的工程師,我對《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先進的控製技術來優化水質監測、汙染物去除以及設備運行效率方麵。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反應器動力學建模和控製的章節,以及如何利用反饋控製技術來精確控製化學反應過程,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建立水處理係統中各種反應器的數學模型,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應對水質波動和汙染物濃度變化的先進控製算法。此外,對於流體動力學和傳質過程的控製,我也非常感興趣。書中是否能夠提供關於如何精確控製流體的流動,以及如何提高汙染物傳輸效率的理論指導。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書中是否能提供水處理和環保領域的實際案例,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我注重書中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和清晰度,以及圖示的直觀性,以便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概念。這本書豐富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足夠詳盡的講解,滿足我對復雜水處理和環保係統反饋控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需求。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能夠開發齣更加高效、節能、環保的水處理和環保設備,為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做齣貢獻。
評分第五段評價: 作為一名長期在能源領域工作的工程師,我深切體會到動態係統反饋控製在優化能源生産、分配和利用中的重要性。《包郵 動態係統的反饋控製(原書第7版)》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解決實際問題的寶典。我尤其關心書中關於電力係統穩定性控製,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並網控製的相關內容。這些都是當前能源領域麵臨的重大挑戰。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反饋控製技術來抑製電力係統的振蕩,提高電網的運行穩定性,以及如何設計先進的控製器來管理風電和光伏發電等間歇性電源的波動,使其能夠平穩地接入電網。書中是否提供瞭詳細的數學模型和控製算法,以及相關的仿真分析工具,這些都將是我學習和應用這些知識的關鍵。此外,對於復雜能源網絡的優化和調度,我也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利用反饋控製原理來優化能源生産的決策,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思路和方法,這將對我非常有啓發。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提升能源係統效率和可靠性的方法,而這本書所涵蓋的先進控製理論,無疑為我提供瞭強大的理論武器。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大量實際的工程案例,特彆是與能源係統相關的案例,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感到內容的豐富,而其專業性也讓我對它充滿瞭信心,相信它能夠幫助我解決在能源領域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