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 *全集(全五册) 全新足本,简体横排,*收藏版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4-08-10 |
版次: | 1 |
ISBN: | 9787503450846 |
市场价: | 189.0 |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1
前 言 1
王文成公全书序徐 阶 1
卷一 传习录
传习录上 4
徐爱录 4
徐爱跋 15
陆澄录 15
薛侃录 32
传习录中 48
钱德洪序 48
答顾东桥书 49
答周道通书 65
答陆原静书(一) 69
答陆原静书(二) 70
答欧阳崇一 78
答罗整庵少宰书 82
答聂文蔚(一) 86
答聂文蔚(二) 89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94
教约 95
传习录下 附朱子晚年定论 97
陈九川录 97
黄直录 104
黄修易录 108
黄省曾录 111
钱德洪录 113
钱德洪附记 128
黄以方录 129
钱德洪跋 137
附: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 140
答黄直卿书 141
答吕子约 141
答何叔京 142
答潘叔昌 142
答潘叔度 143
与吕子约 143
与周叔谨 143
答陆象山 143
答符复仲 144
答吕子约 144
与吴茂实 144
答张敬夫 144
答吕伯恭 145
答周纯仁 145
答窦文卿 146
答吕子约 146
答林择之 146
又 146
答梁文叔 147
答潘叔恭 147
答林充之 147
答何叔景 148
又 148
又 148
答林择之 149
答杨子直 149
与田侍郎子真 149
答陈才卿 149
与刘子澄 150
与林择之 150
答吕子约 150
答吴德夫 151
答或人 151
答刘子澄 152
罗履素诗集序 壬戌 153
两浙观风诗序 壬戌 154
山东乡试录序 甲子 156
气候图序 戊辰 157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戊辰 158
恩寿双庆诗后序 戊辰 159
重刊文章轨范序 戊辰 161
五经臆说序 戊辰 162
潘氏四封录序 辛未 162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辛未 163
寿汤云谷序 甲戌 164
文山别集序 甲戌 165
金坛县志序 乙亥 166
送南元善入觐序 乙酉 167
送闻人邦允序 168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戊子 169
卷二 文集
大学问 172
教条示龙场诸生 178
五经臆说十三条 180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186
别三子序 丁卯 187
赠林以吉归省序 辛未 188
送宗伯乔白岩序 辛未 189
赠王尧卿序 辛未 190
别张常甫序 辛未 190
别湛甘泉序 壬申 191
别方叔贤序 辛未 192
别王纯甫序 辛未 192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壬申 193
赠周莹归省序 乙亥 194
赠林典卿归省序 乙亥 195
赠陆清伯归省序 乙亥 196
赠周以善归省序 乙亥 196
赠郭善甫归省序 乙亥 197
赠郑德夫归省序 乙亥 198
紫阳书院集序 乙亥 198
朱子晚年定论序 戊寅 199
别梁日孚序 戊寅 200
大学古本序 戊寅 202
礼记纂言序 庚辰 203
象山文集序 庚辰 204
观德亭记 戊寅 205
重修文山祠记 戊寅 206
从吾道人记 乙酉 207
亲民堂记 乙酉 209
万松书院记 乙酉 211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乙酉 213
重修山阴县学记 乙酉 215
梁仲用默斋说 辛未 217
示弟立志说 乙亥 218
约斋说 甲戌 220
见斋说 乙亥 220
矫亭说 乙亥 221
谨斋说 乙亥 222
夜气说 乙亥 223
修道说 戊寅 223
自得斋说 甲申 224
博约说 乙酉 224
惜阴说 丙戌 225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壬戌 226
新建预备仓记 癸亥 228
平山书院记 癸亥 229
何陋轩记 戊辰 230
君子亭记 戊辰 231
远俗亭记 戊辰 232
象祠记 戊辰 233
卧马冢记 戊辰 234
宾阳堂记 戊辰 235
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戊辰 235
玩易窝记 戊辰 236
东林书院记 癸酉 237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甲戌 238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乙亥 240
时雨堂记 丁丑 241
重修浙江贡院记 乙酉 242
浚河记 乙酉 243
白说字贞夫说 乙 在线试读 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 阶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三卷为《语录》,公存时徐子曰仁辑;次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为《续编》,皆公死后钱子洪甫辑;后七卷为《年谱》,为《世德纪》,则近时洪甫与汝中王子辑而附焉者也。
隆庆壬申,侍御新建谢君奉命按浙,*修公祠,置田以供岁祀。已而阅公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全书》,属阶序。
阶闻之,道无隐显,无小大。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也,体也;显也者,其光华之著于外者也,用也;小也者,其用之散而为川流者也;大也者,其体之敛而为敦化者也。譬之天然不已之妙,默运于于穆之中,而日月星辰之丽,四时之行,百物之生,灿然呈露而不可掩,是道之全也。古昔圣人具是道于心而以时出之,或为文章,或为勋业。至其所谓文者,或施之朝廷,或用之邦国,或形诸家庭,或见诸师弟子之问答,与其日用应酬之常,虽制以事殊,语因人异,然莫非道之用也。故在言道者必该体用之全,斯谓之善言;在学道者亦必得体用之全,斯谓之善学。尝观《论语》述孔子心法之传,曰“一贯”。既已一言尽之,而其纪孔子之文,则自告时君,告列国之卿大夫,告诸弟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对阳货询厩人,答问馈之使,无一弗录,将使学者由显与小以得其隐与大焉;是善言道者之准也,而其为学固亦可以见矣。唯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慨世之言致知者求知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之说。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盖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致知之本旨,而千变万化,一以贯之之道也。故尝语门人云:“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于时曰仁称高弟子,其录《传习》,公微言精义率已具其中。乃若公他所为文,则是所谓制殊语异莫非道之用者,汇而梓之,岂唯公之书于是乎全,固读焉者所由以睹道之全也。谢君之为此,其嘉惠后学不已至欤?虽然,谢君所望于后学非徒读其书已也。凡读书者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论语》之为书,世未尝有不读,然而一贯之唯,自曾子以后无闻焉。岂以言视之之过乎?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夫能践之以身,则于公所垂训,诵其一言而已足,参诸《传习录》而已繁;否则虽尽读公之书无益也。阶不敏,愿相与戒之。
谢君名廷杰,字宗圣。其为政崇节义,育人才,立保甲,厚风俗,动以公为师:盖非徒读公书者也。
赐进士及、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制诰、知经筵事、国史总裁致仕后学华亭徐阶序。
卷一 传习录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 内容介绍 ;;;; *,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
;;;; 本版《全集》分为传习录、文集、书信、诗赋、杂著、奏疏、
;;;; 传记、年谱、世德纪、附录等十部分,同时收录有*门人弟子、
;;;; 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