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不平等的遗传 道尔顿康利 中信出版社

基因 不平等的遗传 道尔顿康利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因
  • 遗传
  • 不平等
  • 社会科学
  • 生物学
  • 健康
  • 医学
  • 道尔顿·康利
  • 中信出版社
  • 社会遗传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0743
商品编码:2766574167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是导致的遗传上的不平等吗?
智商、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选择的差异是源于环境的影响还是遗传效应?
如何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遗传力?
看社会组学革命如何揭示我们自己、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书名:基因:不平等的遗传
定价:58.00元
作者:道尔顿康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36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0743


探讨了很多引人入胜的话题,比如,如何导致了遗传上的不平等?又如何同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影响。每个人的智商、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选择上的差异到底源自哪里?又如何才能进行改变?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此书展示了在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遗传并不总是为“统治”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与趣味性的书的冰山一角。此书还涉及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譬如探讨个性化教育以及未来的生育方式。在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测序公司提供的廉价分型服务来了解自己和后代拥有哪些。
此书展现了组学如何改变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家如何试图从个体与社会层面结合先天与后天因素,融贯、地来理解人类行为。
"


"章 欢迎来到社会组革命的时代 / 001
第二章 遗传力的稳定性:与不平等 / 015
   遗传力估计哪里出错了 / 026
   遗传力的第二春——为什么它对政策很重要 / 039
   学习与遗传力共处 / 043
第三章 既然遗传力这么高,为什么我们找不到? / 045
   冲击一:候选研究 / 048
   冲击二:全组关联分析 / 057
   遗传力缺口处的碎片:需要时间去推敲的计算法则 / 069
第四章 美国社会中的分拣和变动 / 075
   你愿意嫁给我和我的吗? / 083
   笨蛋进化论会成真吗? / 095
   后乌托邦噩梦还未来到 / 099
第五章 种族是否有遗传基础?用全新视角看待世界上惹人非议、荒谬的问题/ 103
   从当今的美国看历史上的遗传进程 / 107
   量化多样性 / 109
   祖先差异是重要因素还是随机误差 / 112
   各大洲祖先是真的,说明了什么? / 118
第六章 国富论 / 129
   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织 / 133
   国家发展理论的新议题:遗传学因素 / 140
   经济学的出现 / 141
   向理论深处探索 / 144
   遗传学和战争与和平 / 151
   自然选择、突变和健康 / 152
第七章 环境的反击:个体化策略的机遇与挑战 / 159
    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智商为例 / 164
    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 174
    另 一个挑战 / 177
利用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来改善生活 / 186
结 论 走向“统治”? / 199
   想想孩子 / 203
   遗传学与择偶 / 207
   迈向个体化环境与政策 / 209
   敏感遗传信息的公开性 / 213
   越匹配,越幸福 / 216
后 记 遗传统治的崛起——2117 / 221
附 录 / 233
   附录 1  什么是分子遗传学? / 235
   附录 2   降低遗传力估算值的另一种尝试:采用全
    组复杂性状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 / 240
   附录 3   一种尚未实践的思路:主成分分析与家庭样本结合 / 244
   附录4  表观遗传学及其在遗传力缺失中的潜在作用 / 249
   附录 5  环境因素对种族间不平等的影响 / 260
   附录 6  型填补 / 266
致 谢 / 275
注 释 / 281
索 引 / 353
"


"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社会学讲席,著有《育儿经:你想要知道但无力追问的抚养之道》。

詹森•弗莱彻(Jason Fletcher)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公共事务学、社会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以及人口健康学。
"


"两位作者掀开了社会科学前沿领域一个令人激动的新篇章,谱写了一卷精彩纷呈、洞悉万千、匠心的好书。
——史蒂文•平克  哈佛大学,著有《心智探奇》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研究的作用一直是阻挠重重又备受争议。此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探索,是对贫困、不平等以及社会流动性感兴趣的人必读书目之一。
——格雷戈里•克拉克 著有《后代崛起:姓氏与社会流动史》

组学已经改变了很多科学领域,更可能带来全社会的进步。康利和弗莱彻地介绍了组学,并深入分析了它对于一系列重要话题的潜在影响,包括种族、智商、医学、社会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
——吉恩• E.鲁滨逊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卡尔•沃斯生物研究所主任

社会科学家需要组学,不过他们更加需要一种能尊重人类个体和文化活动的心理复杂性的组学。虽然目前尚未实现,但是此书为这条道路带来了曙光。
——艾瑞克•特克海默 弗吉尼亚大学

据我所知,这是一本把遗传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中浩如烟海的材料地整合在一起的著作。阐述精妙、富有想象力、知识含量很高。
——迈克•J.沙纳汉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这是一本视角新颖、恰逢其时的书。康利和弗莱彻利用全新的研究成果,辅以精选的逸闻趣事,将宏大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是蓬勃发展的社会组学研究领域的一部著作。
——科尔特•米切尔 密歇根大学
"


"你愿意嫁给我和我的吗?
那么,与传宗接代有关的命题二又如何呢?在婚姻市场上,我们真的已经开始更加倾向于按照型给自己定位了吗?毕竟,与任何时候相比,配偶间在教育、职业、收入等与社会相关的表型指标上都更加相似。虽然追求者和被追求者依据表型成双结对——因为这是他们彼此观察了解后的结果——但其实他们是越来越依赖型来配对。这种看法很直观,特别是当表型能指示某些深层次信息的时候。例如,身高能显示遗传健康度,而学位能代表智力。因此,当人口统计学家观察到,当今大学毕业生相比1960年更有可能选择与另一名大学毕业生结婚时,这可能意味着配偶越来越重视智力水平的一致性而不是身体
素质、宗教信仰或种族的一致性。事实上,在1960年,有大学学位的男性中,只有32%的配偶同样拥有大学学位;在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5%。
于是,我们可能会期望在配对上也发现这样的趋势。然而,我们已经惊讶地发现,教育方面的遗传效应总体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型的婚配选择作用已经下降,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上述假定的理由。首先,在 2005 年,夫妇双方均拥有大学学位的数量是 1960 年的2 倍,这是由两个独立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女性在这段时期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迅速增多,因此有更多女性接受了大学教育。由于男女之间的教育分配平等化,与曾经接受大学教育的绝大多数为男性而女性寥寥无几的情形相比,男性当然有更多机会与相同学位的女性结婚。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选型婚配只是一个统计假象,不仅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任何男性都更有可能与拥有大学学位的女性结婚。换句话说,当男性和女性教育水平整体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两性差距缩小时,即便婚配是完全随机的(即择偶完全没有偏好),上述现象依然会出现。当然,夫妇相对教育水平的这一总体变化仍然值得关注,因为它会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例如,如果某一性别教育程度迅速提高,而另一个性别却停滞不前)。但是就当前问题而言,与过去相比,现代人择偶时更加重视教育水平,我们想要做到的是排除两性相对教育程度的变化,然后在各个教育层次内分别考察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在男女教育水平分布不变的情况下,配偶之间的相对教育水平是否变得更加相似。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篇的研究文献检验了多个维度的配偶相关性。该文献认为,至少两种不同的动态变化可能导致配偶间教育层次趋近。种是某个个体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伴侣,例如,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甚至同样仇外。第二种是如果所有追求者都根据某个维度去寻找伴侣,例如,收入高或长得漂亮,那么,我们就会按照这个维度从高到低对号入座,就像医学院毕业次序和居留权获取一样。如果种占主导地位,我们就会发现,在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财富和智商)上,配偶间的相关性会较高;而在没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宗教、种族、性格)上,相关性
会较低。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生理性状如身高(0.23)、体重(0.15)以及个性性状(0.11~0.22)方面,配偶间相关性较低,而在认知能力(0.40)和教育(0.60)方面则高了不少。这可以表明,人们在择偶时会尽可能选择在这些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上相关性较高的人。
然而,一些性状虽然没有明确高低之分,但配偶间相关性反而更高,如政治倾向(0.65)和去教堂的频率(0.71),这似乎有悖于先前的假设。当然,由于配偶的交叉社会化效应(crosssocialization effect),在相处的过程中,婚姻双方可能会在一些维度上趋同,比如,上述的政治倾向和去教堂的频率。另一种可能是,我们在一些维度上追求化(不管自己智商有多高,都要找尽可能聪明的配偶),在另一些维度上追求与伴侣一致(如宗教信仰),而对一些维度则要求不高(身高也许是一个例子)。
为了弄清楚以上哪种过程占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排除随时间推移产生的交叉社会化效应。为此,两名科学家在线上约会网站注册了一些账号,为它们随机分配了不同的政治倾向。实验人员发现,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对和自己政治意识形态相同的人好感度更高。
研究还发现,一个全国性的实名在线约会社群数据显示,男性用户更有可能向拥有共同政治倾向的女性发送信息。同样地,女性用户也更倾向于回复政治倾向相同的男性的信息。 这项研究表明,自由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自由主义者结婚生子,而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保守主义者结婚生子。这样的正选型会导致全体人口的政治倾向更加分化,并将个人推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极端。换句话说,正选型可能会推动政治走向极端化。
虽然婚姻市场可能会部分解释当代美国的政治对垒,但对阶层结构的变化似乎影响不大。然而,高学历、高收入男性日益倾向于迎娶高学历女性这一事实的确部分解释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当然,相较于这种情况,收入不平等更多是由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不及男性,因而也无法程度地兑现她们的受教育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释美国加剧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方面,两性受教育回报的持续提高相比教育分选重要得多。事实上,从 1980—2007 年的配偶间教育层次或专业相似度来看,尽管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分选择偶的情况有所抬头(比如,本科以下人群在择偶时更加倾向于考虑对方的教育水平),但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大学毕业生中),分选现象反而有所下降。
终结果表明,几十年来配偶相关性几乎没有改变,根据一些估计,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在当前更加不平等的经济制度下,认为配偶相似性可能下降并不算是多么疯狂的想法。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提出了一个家庭模型,一方负责为家里带回培根,而另一方则专注于煎培根。配偶双方的职能区分会导致某些性状呈现出负选型。也就是说,如果教育水平、技能、初始能力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的经济回报存在巨大差别,
那么更好的婚配策略可能是两性各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智力高、收入高的一方可能会选择一位家庭主妇(或主夫),为家庭做出其他方面的贡献,如理解和照顾家人。当然,无论我们发现配偶在教育层次,乃至测验成绩上有多大的相关性,我们都无法获知这些表象背后,在遗传层面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如何知道配偶间的遗传相似性比路人之间更高呢?它不像测量表型那么直接(比如,豌豆的黄色/绿色、圆粒/皱粒),即使只是评估教育水平的选型婚配,评估方式和测量标准也取决于我们想要评估的内容。现在,我们决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解决遗传水平的选型婚配(Genetic Assortative Mating,GAM)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体遗传相似性,一般来说,相比在人群中随机配对的两个个体,配偶之间在遗传学上无疑更相似。平均而言,配偶与我们的遗传相似性不及代堂 / 表亲,但高于第二代堂 / 表亲。虽然目前只考虑了白种人,但是即便将白种人群体的历史婚姻模式的影响分离出去,我们仍然能观察到,配偶的遗传相关性相当于第二代堂 / 表亲(遗传相似性为2% ~3%)。事实上,高出一个标准差的遗传相似性能让你成功嫁娶心上人的机会提高 15%!
请记住,该分析是基于美国的情况,而美国是一个高度变化的移民社会。也就是说,美国可能是世界上配偶间遗传相关系数低的国家之一。以巴基斯坦这样的部落社会为例,表亲婚姻率超过 50%。缺少全球性人口长期迁徙也可能导致配偶之间相对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直到不久前,也许就在一个世纪前,就有证据表明,许多家庭好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男性的活动范围离家不超过5 英里——也就是走到干活的地方那么远。因此,历史上 80%的婚姻可能是在堂 / 表亲,乃至血缘关系更近的亲戚间缔结的。虽然在当代美国社会,人们不再明目张胆地与近亲结婚,但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实际结果并没有多大区别。
"


《基因:不平等的遗传》—— 洞悉人类命运的深层密码 在浩瀚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由基因谱写的生命之歌。然而,这首歌并非 sempre 均等地奏响。基因,这个微小却强大的编码,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生理特征、天赋禀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机会与命运。美国社会学家、生物伦理学家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在其振聋发聩的著作《基因:不平等的遗传》(The Genome Economy: How Genes Shape Our Fortunes—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中,深刻剖析了基因如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资产”,以及这种“基因经济”如何加剧或缓解社会不平等。本书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结构背后那看不见的基因力量。 康利教授的论述并非停留于纯粹的科学层面,他巧妙地将基因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思考框架。他所描绘的“基因经济”概念,并非指基因本身可以买卖,而是强调基因所承载的生物学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转化为一种能够影响个人经济地位、社会流动性和生活机会的重要因素。从出生那一刻起,基因就赋予了我们一系列潜在的优势或劣势。有些人天生拥有更强的体能、更佳的认知能力,或者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这些“生物性资产”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无疑会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优势。 康利教授以大量详实的研究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基因不平等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教育领域,那些天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个体,往往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进而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并非仅仅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基因的先天倾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样,在健康领域,基因决定了我们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而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劳动能力,乃至医疗开支。那些基因上更容易受到某种疾病困扰的人,即使在医疗条件优越的社会,也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和经济负担。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基因不平等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与现有的社会经济阶层紧密交织。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营养、医疗和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其后代的健康发展,也可能通过“基因优化”的手段(例如,在生育规划中选择更健康的配偶,或者在后代成长过程中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医疗保健),进一步巩固其基因上的优势。这种“基因上的马太效应”使得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通过生物学的方式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康利教授的分析并非宿命论的宣扬。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理解基因不平等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它,而不是被它所奴役。他并非主张放弃对后天努力和环境改善的追求,而是强调,在承认基因的客观存在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更公平的社会机制,来弥补和纠正基因带来的先天差异。他提出的“基因经济”概念,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将生物学与社会学割裂开来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基因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来加以审视。康利教授的分析充满了跨学科的智慧,他不仅借鉴了基因组学、流行病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严谨的社会分析呈现给广大读者。他的语言充满力量,逻辑清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还探讨了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伦理挑战。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未来或许能够“优化”我们的基因,但这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那些能够负担得起基因优化技术的人,是否会因此获得不可逾越的优势?康利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现实的预警,呼吁社会各界在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谨慎权衡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前制定相应的法律和伦理规范,以确保科技的进步能够惠及所有人,而不是成为新的不平等之源。 康利教授的笔触并非冰冷的研究报告,而是饱含着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与希望。他鼓励我们打破“基因决定论”的迷思,认识到人类的潜能远比基因所限定的要广阔。后天的教育、社会的支持、个体的努力,以及我们构建的社会制度,同样是塑造个体命运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基因不平等的客观存在,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运作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维度。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天赋”和“公平”的传统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个体与社会、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复杂关系。康利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行动的起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人类潜能,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基因不平等负面影响的社会。 《基因:不平等的遗传》是一部关于人类基因、社会命运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预言。它告诉我们,基因并非只是生命蓝图上的代码,更是影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机会和价值的无形力量。理解这种力量,是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本书的出现,将激发我们更广泛的讨论,也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每一位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它提醒我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每一个个体在基因洪流中寻求平等与尊严的权利。

用户评价

评分

道尔顿·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如同一场思维的地震,在我心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我一直以为,人们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努力、教育机会以及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基因本身可能就携带了不平等的“基因”。康利博士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基因科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基因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智力,甚至行为模式,并最终在社会环境中被放大,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书中关于不同基因群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所面临的截然不同命运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简单地鼓吹基因决定论,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比如,拥有某种有利基因,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可能无法发挥其优势,而在资源充裕的环境中,却能为个体带来巨大的回报。这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让我对“机会均等”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不仅增长了我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了关于公平、社会公正以及人类潜能的诸多传统观念。

评分

在阅读《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之前,我对基因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仅仅知道它与遗传有关。但道尔顿·康利博士在这本书中,以一种极其深刻和前瞻性的方式,揭示了基因如何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不同人群埋下了不平等的种子。他提出的“基因不平等”概念,不是简单地论断某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优越”或“劣势”,而是揭示了基因特征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被放大、固化,并最终演变成我们所见的种种社会差距。 我被书中关于基因在健康、认知能力、甚至性格特征上的潜在影响的论述所吸引。康利博士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他用严谨的科学证据,向我们展示了基因差异与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但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并没有将这一切简单地归结为生物学上的必然,而是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基因表达和潜能实现的巨大作用。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必须从基因层面和环境层面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地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道尔顿·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震撼。我一直以为,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主要是由后天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康利博士用他严谨而生动的叙述,向我揭示了基因本身就可能潜藏着不平等的“种子”。他巧妙地将基因科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了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理健康、认知能力,甚至是行为倾向,并且这些基因层面的差异,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被放大,从而加剧了现实中的不平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利博士并没有将基因视为一种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他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同一种基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让我对“公平”和“机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它让我认识到,要真正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基因和环境两个层面同时入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评分

当我拿起《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如此深刻地触动我对社会公平的理解。道尔顿·康利博士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将基因科学与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揭示了基因不平等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书中对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智力甚至行为模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将基因视为独立的决定因素,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基因层面的统计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被社会结构放大,从而加剧了不平等的分析。康利博士的写作风格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社会学家的洞察力。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遗传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社会洞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当我们谈论不平等时,不能忽视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基础。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是为了放弃努力,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明智地设计社会政策,去识别和干预那些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它让我相信,通过科学的理解和审慎的干预,我们或许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了“命运”这个词。在读《基因:不平等的遗传》之前,我总觉得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努力和环境决定的,基因或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道尔顿·康利博士用他严谨的学术论证和生动的案例,向我展示了基因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不同个体和群体播下不平等的种子。他提出的“基因不平等”并非是对个体能力的评判,而是对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深刻揭示。我被书中对于基因在健康、智力、甚至行为模式上的潜在影响的分析所震撼,尤其是当这些基因特点与复杂的社会结构相结合时,所产生的放大效应,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平等是如何被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塑造的。 康利博士并没有因此陷入一种悲观的论调,反而,他鼓励我们更加积极地去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复杂性。他认为,正是因为我们了解了基因的潜在作用,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社会政策,去弥合那些由基因差异所可能带来的鸿沟。比如,在医疗保健领域,了解特定基因群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疾病预防和干预。在教育领域,认识到基因对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社会公平的全新思考方式,一种不再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看到多重力量交织的复杂图景。

评分

我最近读了道尔顿·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人类社会不平等根源的理解。此前,我可能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健康差异等问题简单地归结于社会经济因素或个人努力程度。然而,康利博士以其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向我展示了基因层面的差异如何可能成为不平等的起点,并在社会环境的催化下被无限放大。他提出的“基因不平等”概念,并非是某种宿命论的宣告,而是对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基因与环境如何协同作用,影响个体发展轨迹的论述所吸引。 书中关于不同基因特征如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例如,某些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或学习能力,但这些基因的实际影响,却与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教育机会以及所能获得的资源紧密相关。康利博士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将晦涩的遗传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使得读者在获得科学启蒙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层面去解决不平等问题,而必须同时审视其生物学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更具前瞻性和有效性的社会干预措施。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基因:不平等的遗传》之前,我对基因在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甚至可能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这更多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产物。然而,道尔顿·康利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以一种非常宏大且精妙的视角,将看似遥远的遗传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联系在了一起。我被他所提出的“基因不平等”这一概念深深吸引,它并非简单地将人的命运定格,而是揭示了基因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在不同群体之间制造和固化了差距。 书中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基因层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被社会放大和利用的分析,让我感到既惊叹又有些不安。康利博士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他直言不讳地探讨了基因在种族、阶层甚至性别之间的潜在影响。但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而是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他强调,理解基因的运作,并非是为了制造新的歧视,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干预那些导致不平等的根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革命,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关于“公平”和“机会”的定义,并思考在生物学层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同样让我着迷。道尔顿·康利博士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基因的迷宫中穿梭,同时又为我们指出一条通往社会现实的道路。他并没有用枯燥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各种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是如何与基因学说相结合的。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他向我们展示了基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发挥作用,影响着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曾经认为完全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许多差异,可能在生物学层面早有埋下的伏笔。 当然,康利博士并非提倡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对我们如何能够通过理解基因的运作机制,来更有效地消除不平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他强调,认识到基因在不平等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接受现状,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去干预和改变。例如,在健康领域,了解不同人群在某些疾病面前的基因易感性,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精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在教育领域,理解基因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科学地设计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并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未来。它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公正和人类未来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道尔顿·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绝对是一本颠覆性思想的著作。我之前一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等后天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康利博士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基因层面不平等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生物学根源。他巧妙地将复杂的基因学原理与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健康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甚至贫富分化。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利博士并非简单地将基因视为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他指出,虽然基因可能为我们设定了一些潜在的可能性,但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或压制这些潜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让我对“公平”和“机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思维的洗礼,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关于人类能力和命运的传统观念。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基因:不平等的遗传》的书,作者是道尔顿·康利,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基因如何在我们社会中塑造不平等,这绝对是一次让我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康利博士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复杂的遗传学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都能理解的语言,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尤其欣赏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生物学现实与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健康差异以及教育机会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基因不平等”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将人的命运完全归结于基因,而是强调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社会结构中被放大,从而巩固甚至加剧了现有的不平等。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他探讨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个体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例如,虽然一些基因可能赋予个体某种潜在的学习能力,但如果在贫困、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基因的潜力可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相同的基因可能就转化为显著的优势。这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打破了我以往对遗传决定论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潜力和命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康利博士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他直面了基因在社会分层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呼吁我们以一种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态度去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社会中的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思考其深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