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 NX 11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 UG NX 11.0入門進階精通第2版 UG NX 11從入門

UG NX 11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 UG NX 11.0入門進階精通第2版 UG NX 11從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UG NX
  • NX11
  • 數控編程
  • 機械設計
  • CAD/CAM
  • 工業軟件
  • 入門教程
  • 精通
  • 中文版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浮光掠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7999
商品編碼:27721507892
叢書名: UG NX 11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

UG NX 11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

責任編輯

李永濤

編目分類

TP391.72

二版時間

2017年4月

版  次

第1版

本印次

2017年4月

印  次

第1次

字    數

1104 韆字

頁  數

691 頁

I S B N

978-7-115-44799-9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作者

鍾日銘

原    價

99.00

印張

44.25

首印數 2500 冊    

內容簡介

 

UG NX(即Siemens NX,簡稱NX)是值得推薦的産品工程解決方案,它為用戶的産品設計及加工過程提供瞭數字化造型和驗證手段。

本書結閤眾多典型範例,循序漸進地介紹NX 11中文版的軟件功能和實戰應用知識。全書共分12章,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初識NX 11、二維草圖、三維實體設計基礎、標準成形特徵設計、特徵的操作和編輯、在模型空間中應用3D麯綫、麯麵片體設計、同步建模、NX裝配設計、工程製圖、NX標準化與定製和鈑金件設計。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應用性強,特彆適閤從事機械設計、模具設計、工業設計、産品造型與結構設計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UG NX的綜閤培訓教材使用。

 

 

 

目錄簡介

第1章  初識NX 11    1

1.1  NX 11應用簡介及操作界麵    1

1.1.1  NX 11應用簡介    1

1.1.2  NX 11操作界麵    3

1.2  基本操作    5

1.2.1  文件管理基本操作    6

1.2.2  視圖基本操作    10

1.2.3  模型顯示基本操作    13

1.2.4  選擇對象基本操作    14

1.3  係統配置基礎    17

1.3.1  NX首選項設置    17

1.3.2  用戶默認設置    21

1.3.3  定製個性化屏幕    22

1.4  視圖布局    24

1.4.1  新建視圖布局    25

1.4.2  替換布局中的視圖    26

1.4.3  刪除視圖布局    27

1.5  圖層設置及編輯    27

1.6  NX 11基礎入門範例    29

1.7  本章小結    33

1.8  思考與練習    34

第2章  二維草圖    35

2.1  草圖概述    35

2.1.1  草圖基本概念    35

2.1.2  草圖首選項設置    35

2.1.3  草圖任務環境    37

2.1.4  直接草圖    38

2.2  草圖工作平麵    38

2.2.1  指定草圖平麵    38

2.2.2  重新附著草圖平麵    41

2.3  草圖麯綫    42

2.3.1  繪製直綫    42

2.3.2  繪製圓弧    43

2.3.3  繪製輪廓    43

2.3.4  繪製圓    43

2.3.5  繪製矩形    44

2.3.6  繪製多邊形    44

2.3.7  繪製橢圓    45

2.3.8  繪製圓角與倒斜角    45

2.3.9  繪製藝術樣條與擬閤麯綫    46

2.3.10  繪製二次麯綫    48

2.4  草圖編輯與操作技術    49

2.4.1  快速修剪    49

2.4.2  快速延伸    50

2.4.3  製作拐角    50

2.4.4  偏置麯綫    51

2.4.5  陣列麯綫    52

2.4.6  鏡像草圖麯綫    55

2.4.7  交點    55

2.4.8  添加現有麯綫    55

2.4.9  派生麯綫    56

2.4.10  處方麯綫    56

2.4.11  編輯定義截麵麯綫    57

2.4.12  復製、移動、編輯草圖對象    58

2.5  草圖約束    59

2.5.1  自動判斷約束和尺寸    59

2.5.2  幾何約束    60

2.5.3  尺寸約束    63

2.5.4  自動約束    67

2.5.5  自動標注尺寸    67

2.5.6  動畫尺寸    69

2.5.7  轉換至/自參考對象    72

2.5.8  備選解    73

2.5.9  設為對稱    73

2.6  草圖分組    74

2.6.1  新建草圖組    74

2.6.2  新建活動草圖組    74

2.6.3  從組中移除    75

2.6.4  取消分組    75

2.7  定嚮視圖到模型和定嚮視圖到草圖    75

2.8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75

2.8.1  綜閤範例一:在草圖任務環境中繪製草圖    76

2.8.2  綜閤範例二:直接草圖    83

2.9  本章小結    88

2.10  思考與練習    89

第3章  三維實體設計基礎    91

3.1  實體建模概述    91

3.2  基準特徵    93

3.2.1  基準平麵    93

3.2.2  基準軸    93

3.2.3  基準坐標係    94

3.2.4  基準平麵柵格    94

3.2.5  點與點集    95

3.3  體素特徵    97

3.3.1  長方體    97

3.3.2  圓柱體    99

3.3.3  圓錐    100

3.3.4  球體    101

3.4  拉伸特徵    102

3.5  鏇轉特徵    107

3.6  幾類掃掠特徵    108

3.6.1  基本掃掠    109

3.6.2  沿引導綫掃掠    111

3.6.3  變化掃掠    112

3.6.4  管道    115

3.7  布爾操作命令    116

3.7.1  求和運算    116

3.7.2  求差運算    117

3.7.3  求交運算    117

3.8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118

3.9  本章小結    125

3.10  思考與練習    126

第4章  標準成形特徵設計    128

4.1  標準成形特徵設計概述    128

4.1.1  標準成形特徵的安放錶麵    128

4.1.2  標準成形特徵的定位    128

4.2  孔特徵    129

4.3  凸颱特徵    133

4.4  墊塊特徵    135

4.4.1  矩形墊塊    135

4.4.2  常規墊塊    137

4.5  腔體特徵    139

4.5.1  圓柱形腔體    140

4.5.2  矩形腔體    141

4.5.3  常規腔體    142

4.6  鍵槽特徵    143

4.7  開槽特徵    147

4.8  凸起特徵    150

4.9  螺紋特徵    152

4.9.1  螺紋術語    152

4.9.2  符號螺紋    152

4.9.3  詳細螺紋    154

4.10  三角形加強筋    155

4.11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156

4.12  本章小結    163

4.13  思考與練習    164

第5章  特徵的操作和編輯    165

5.1  細節特徵    165

5.1.1  倒斜角    165

5.1.2  邊倒圓    167

5.1.3  麵倒圓    171

5.1.4  拔模    174

5.1.5  拔模體    178

5.2  實體偏置/縮放    180

5.2.1  抽殼    180

5.2.2  縮放體    181

5.3  關聯復製    183

5.3.1  陣列特徵    183

5.3.2  鏡像特徵    189

5.3.3  鏡像幾何體    191

5.3.4  抽取幾何特徵    192

5.3.5  陣列幾何特徵    195

5.3.6  陣列麵    198

5.3.7  鏡像麵    199

5.4  特徵編輯    199

5.4.1  編輯特徵尺寸    200

5.4.2  編輯位置    200

5.4.3  移動特徵    201

5.4.4  替換特徵    202

5.4.5  特徵重排序    202

5.4.6  編輯實體密度    203

5.4.7  特徵重播    203

5.4.8  編輯特徵參數    204

5.4.9  可迴滾編輯    205

5.4.10  由錶達式抑製    205

5.4.11  抑製特徵與取消抑製特徵    206

5.4.12  移除參數    207

5.4.13  刪除特徵    207

5.5  錶達式設計    208

5.5.1  錶達式概述    208

5.5.2  錶達式操作    208

5.6  本章綜閤實戰範例    212

5.6.1  底座支架零件建模    212

5.6.2  直齒圓柱齒輪零件建模    218

5.7  本章小結    234

5.8  思考與練習    235

第6章  在模型空間中應用3D麯綫    237

6.1  3D麯綫設計概述    237

6.2  創建常規麯綫    239

6.2.1  創建直綫    239

6.2.2  創建圓弧/圓    241

6.2.3  使用“直綫和圓弧”工具    243

6.2.4  螺鏇綫    245

6.2.5  二次麯綫    247

6.2.6  規律麯綫    249

6.2.7  創建藝術樣條和擬閤麯綫    250

6.2.8  麯麵上的麯綫    251

6.2.9  文本    252

6.3  來自麯綫集的麯綫    254

6.3.1  橋接麯綫    255

6.3.2  連結麯綫    257

6.3.3  簡化麯綫    257

6.3.4  投影麯綫    258

6.3.5  組閤投影    260

6.3.6  鏡像麯綫    261

6.3.7  偏置與在麵上偏置    262

6.3.8  圓形圓角麯綫    265

6.3.9  纏繞/展開麯綫    267

6.4  來自體的麯綫    268

6.4.1  相交麯綫    268

6.4.2  截麵麯綫    269

6.4.3  等參數麯綫    271

6.4.4  抽取麯綫與抽取虛擬麯綫    271

6.5  麯綫編輯    273

6.5.1  編輯麯綫參數    273

6.5.2  修剪麯綫    273

6.5.3  修剪拐角    275

6.5.4  分割麯綫    275

6.5.5  編輯圓角    276

6.5.6  拉長麯綫    277

6.5.7  編輯麯綫長度    277

6.5.8  光順樣條    278

6.5.9  模闆成型    279

6.6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280

6.7  本章小結    285

6.8  思考與練習    285

第7章  麯麵片體設計    286

7.1  麯麵概述    286

7.2  依據點構建麯麵    287

7.2.1  通過點創建麯麵    287

7.2.2  從極點創建麯麵    288

7.2.3  擬閤麯麵    289

7.3  基本網格麯麵    291

7.3.1  直紋麵    291

7.3.2  通過麯綫組    292

7.3.3  通過麯綫網格    294

7.3.4  N邊麯麵    297

7.3.5  藝術麯麵    300

7.4  典型麯麵設計    301

7.4.1  四點麯麵    302

7.4.2  麯綫成片體    302

7.4.3  有界平麵    303

7.4.4  過渡麯麵    304

7.4.5  條帶構建器    307

7.4.6  修補開口    308

7.4.7  整體突變    309

7.4.8  樣式掃掠    310

7.4.9  剖切麯麵(截麵麯麵)    312

7.5  麯麵操作    314

7.5.1  延伸麯麵    314

7.5.2  規律延伸    315

7.5.3  輪廓綫彎邊    318

7.5.4  偏置麯麵    322

7.5.5  可變偏置麯麵    323

7.5.6  大緻偏置麯麵    324

7.5.7  橋接麯麵    325

7.5.8  修剪片體與其他修剪工具    327

7.5.9  縫閤片體    332

7.5.10  麯麵拼閤    333

7.5.11  麯麵各類倒圓角    333

7.6  麯麵基本編輯    335

7.6.1  匹配邊    336

7.6.2  邊對稱    338

7.6.3  擴大    338

7.6.4  整修麵    339

7.6.5  更改邊    341

7.6.6  替換邊    342

7.6.7  光順極點    343

7.6.8  法嚮反嚮    344

7.6.9  更改階次    344

7.6.10  更改剛度    345

7.6.11  X型(X成形)    345

7.6.12  I型(I成形)    349

7.6.13  使麯麵變形    350

7.6.14  變換麯麵    352

7.6.15  剪斷麯麵    353

7.6.16  編輯U/V嚮    355

7.7  麯綫與麯麵分析    356

7.7.1  麯綫分析    356

7.7.2  測量基礎    359

7.7.3  麯麵分析    362

7.8  加厚片體    371

7.9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372

7.10  本章小結    385

7.11  思考與練習    385

第8章  同步建模    386

8.1  同步建模技術入門    386

8.1.1  同步建模技術概述    386

8.1.2  初識同步建模工具    386

8.1.3  建模模式    388

8.2  修改麵    390

8.2.1  移動麵    390

8.2.2  拉齣麵    393

8.2.3  調整麵大小    394

8.2.4  偏置區域    396

8.2.5  替換麵    397

8.3  細節特徵與抽殼    398

8.3.1  調整圓角大小    398

8.3.2  圓角重新排序    399

8.3.3  調整倒斜角大小    399

8.3.4  標記為倒斜角    400

8.3.5  殼體    401

8.3.6  更改殼厚度    402

8.4  組閤麵    403

8.5  刪除麵    403

8.6  重用數據    405

8.6.1  復製麵    405

8.6.2  剪切麵    407

8.6.3  粘貼麵    407

8.6.4  鏡像麵    410

8.6.5  陣列麵    411

8.7  同步建模的相關幾何約束變換    412

8.7.1  設為共麵    412

8.7.2  設為共軸    413

8.7.3  設為相切    415

8.7.4  設為對稱    416

8.7.5  設為平行    418

8.7.6  設為垂直    419

8.7.7  設為偏置    420

8.7.8  設為固定    421

8.7.9  顯示相關麵    421

8.8  尺寸約束變換    422

8.8.1  綫性尺寸    422

8.8.2  徑嚮尺寸    424

8.8.3  角度尺寸    425

8.9  優化    426

8.9.1  優化麵    426

8.9.2  替換圓角    427

8.10  修改邊    428

8.10.1  移動邊    428

8.10.2  偏置邊    428

8.11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429

8.12  本章小結    435

8.13  思考與練習    435

第9章  NX裝配設計    437

9.1  裝配入門    437

9.1.1  NX裝配術語    437

9.1.2  新建裝配部件文件    439

9.1.3  裝配導航器    439

9.1.4  典型裝配建模方法    441

9.1.5  裝配首選項設置    441

9.2  引用集應用    441

9.3  裝配約束    443

9.3.1  “裝配約束”對話框    444

9.3.2  裝配約束類型    445

9.3.3  建立裝配約束    446

9.4  組件應用    448

9.4.1  新建組件    448

9.4.2  新建父對象    449

9.4.3  添加組件    450

9.4.4  鏡像裝配    452

9.4.5  陣列組件    455

9.4.6  設為唯一    462

9.4.7  移動組件    462

9.4.8  替換組件    464

9.4.9  變形組件    465

9.4.10  顯示自由度    468

9.4.11  顯示和隱藏約束    469

9.4.12  抑製組件、取消抑製組件和編輯抑製狀態    469

9.4.13  記住約束    471

9.5  檢查簡單乾涉與裝配間隙    471

9.5.1  簡單乾涉    471

9.5.2  分析裝配間隙    472

9.6  爆炸圖    474

9.6.1  初識爆炸圖的工具命令    475

9.6.2  新建爆炸圖    475

9.6.3  編輯爆炸圖    476

9.6.4  創建自動爆炸組件    477

9.6.5  取消爆炸組件    477

9.6.6  刪除爆炸圖    478

9.6.7  工作視圖爆炸    478

9.6.8  隱藏爆炸圖和顯示爆炸圖    479

9.6.9  隱藏和顯示視圖中的組件    479

9.6.10  創建追蹤綫    480

9.7  剋隆裝配基礎    482

9.7.1  創建剋隆裝配    482

9.7.2  修改現有裝配    485

9.8  裝配序列    485

9.8.1  裝配序列概述    485

9.8.2  執行序列任務的相關麵闆    487

9.8.3  裝配序列的主要操作    489

9.9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490

9.9.1  支架零件設計    491

9.9.2  光軸零件設計    496

9.9.3  滾輪零件設計    499

9.9.4  裝配設計    500

9.9.5  對當前的間隙集運行間隙分析    506

9.10  本章小結    508

9.11  思考與練習    508

第10章  工程製圖    509

10.1  NX工程製圖應用概述    509

10.1.1  切換至“製圖”應用模塊    509

10.1.2  創建圖紙文件    510

10.1.3  利用3D模型進行2D製圖的基本流程    510

10.2  設置製圖標準和製圖首選項    511

10.3  圖紙頁操作    513

10.3.1  新建圖紙頁    513

10.3.2  打開圖紙頁    515

10.3.3  刪除圖紙頁    515

10.3.4  編輯圖紙頁    515

10.4  創建各類視圖    516

10.4.1  基本視圖    516

10.4.2  投影視圖    520

10.4.3  剖視圖    522

10.4.4  局部剖視圖    530

10.4.5  局部放大圖    534

10.4.6  斷開視圖    536

10.4.7  使用獨立剖切綫對象創建剖視圖    539

10.4.8  視圖創建嚮導    540

10.5  編輯已有視圖    542

10.5.1  移動/復製視圖    542

10.5.2  對齊視圖    543

10.5.3  編輯視圖邊界    544

10.5.4  編輯剖切綫    547

10.5.5  更新視圖    547

10.5.6  視圖相關編輯    548

10.5.7  修改剖麵綫    550

10.6  圖樣標注與注釋    551

10.6.1  標注尺寸    551

10.6.2  創建中心綫    558

10.6.3  文本注釋    561

10.6.4  標注錶麵粗糙度    562

10.6.5  標注形位公差    563

10.6.6  基準特徵符號    566

10.6.7  其他符號應用    566

10.6.8  創建零件明細錶    569

10.6.9  創建孔錶    570

10.6.10  繪製錶格    570

10.7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574

10.8  本章小結    591

10.9  思考與練習    592

第11章  NX 11標準化與定製    594

11.1  NX中國工具箱入門    594

11.1.1  GB標準定製的入門知識    594

11.1.2  GC工具箱概述    596

11.2  齒輪建模    603

11.2.1  圓柱齒輪建模    603

11.2.2  錐齒輪建模    607

11.3  彈簧設計    609

11.3.1  圓柱壓縮彈簧    609

11.3.2  圓柱拉伸彈簧    611

11.3.3  碟簧    614

11.3.4  刪除彈簧    616

11.4  齒輪與彈簧齣圖    616

11.4.1  齒輪齣圖    616

11.4.2  彈簧齣圖    619

11.5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621

11.6  本章小結    630

11.7  思考與練習    630

第12章  鈑金件設計    631

12.1  鈑金件設計基礎    631

12.1.1  NX 11鈑金件設計的基本操作流程    631

12.1.2  初識“NX鈑金”工具    632

12.1.3  鈑金特徵的首選項設置    633

12.2  鈑金的相關草圖工具    634

12.2.1  鈑金件草圖的生成方法    635

12.2.2  草圖截麵的轉換    635

12.3  “突齣塊”鈑金基體    636

12.4  鈑金摺彎    637

12.4.1  彎邊    637

12.4.2  輪廓彎邊    638

12.4.3  放樣彎邊    643

12.4.4  摺邊彎邊    644

12.4.5  摺彎    646

12.4.6  二次摺彎    647

12.5  鈑金拐角    648

12.5.1  封閉拐角    648

12.5.2  三摺彎角    651

12.5.3  倒角    653

12.5.4  倒斜角    653

12.6  鈑金凸模/衝孔    654

12.6.1  凹坑    654

12.6.2  百葉窗    655

12.6.3  衝壓開孔除料    657

12.6.4  實體衝壓    658

12.6.5  筋    659

12.6.6  加固闆    660

12.7  鈑金剪切    663

12.7.1  拉伸剪切    663

12.7.2  法嚮開孔    663

12.7.3  摺彎拔錐    664

12.8  調整大小    666

12.8.1  調整摺彎半徑大小    666

12.8.2  調整摺彎角度大小    667

12.8.3  調整中性因子大小    668

12.9  鈑金伸直與重新摺彎    668

12.9.1  鈑金伸直    668

12.9.2  重新摺彎    669

12.10  鈑金轉換    669

12.10.1  轉換為鈑金    670

12.10.2  撕邊    670

12.11  展平圖樣    671

12.12  NX高級鈑金    671

12.12.1  高級彎邊    672

12.12.2  橋接摺彎    674

12.12.3  減輕開孔    676

12.13  本章綜閤設計範例    678

12.14  本章小結    690

12.15  思考與練習    690

 

 

 

.....

......


融匯設計智慧:UG NX 11 創新應用與實踐指南 一、 引言:開啓三維數字設計新紀元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工業設計與製造領域,高效、精準、創新的三維設計軟件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UG NX 11,作為業界領先的集成化CAD/CAM/CAE解決方案,以其強大的建模能力、精密的工程分析以及智能化的製造流程,贏得瞭全球無數設計師、工程師的青睞。本書並非對UG NX 11基礎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聚焦於如何運用UG NX 11這一強大工具,深度挖掘其在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創新應用潛力,提升設計效率,優化産品性能,實現設計到製造的全鏈路數字化。我們將共同探索UG NX 11在現代工業設計中的前沿理念與實戰技巧,助力您成為掌握核心設計智慧的佼佼者。 二、 核心建模能力深度解析與創新應用 UG NX 11在三維實體建模方麵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將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其核心建模能力的創新應用,而非停留在基礎操作層麵。 參數化麯麵建模的精雕細琢: 傳統參數化建模側重於尺寸和約束的邏輯關係,本書將進一步探究UG NX 11在復雜麯麵造型中的精雕細琢之道。我們將演示如何通過精妙的麯麵控製點、節點編輯、以及麯麵質量分析工具,創造齣符閤空氣動力學、人體工程學以及美學要求的高精度麯麵。例如,在汽車外形設計中,如何利用G0、G1、G2、G3連續性麯麵匹配技術,實現光順流暢的麯麵過渡,提升産品的視覺衝擊力和空氣動力學性能。我們將重點解析高級麯麵麯率分析、導軌麯麵、掃掠麯麵等工具的靈活運用,以及麯麵偏置、拔模分析等在注塑模具設計中的關鍵作用。 實體建模的自由化與智能擴展: 除瞭傳統的實體構建方法,本書將深入探討UG NX 11在自由形態建模和智能化實體擴展方麵的強大功能。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細分麯麵(Subdivision Modeling)技術,快速構建非規則、有機形態的産品,特彆是在消費電子産品、醫療器械等領域,這種建模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同時,我們還將展示如何利用“形狀工具”(Shape Studio)等高級功能,對現有實體模型進行形變、推拉,實現快速的概念設計迭代。此外,本書還將側重於講解如何將實體建模與掃描數據(如3D掃描點雲)相結閤,實現對現有實物的逆嚮工程建模,從而快速復原、改進或衍生設計。 裝配體的高效管理與協同設計: 大型復雜裝配體是工業産品設計的常態,本書將著重於UG NX 11在裝配體管理和協同設計方麵的創新實踐。我們將學習如何運用産品結構設計(Product Structure Design)功能,構建清晰、層級分明的裝配結構,並利用組件替代、裝配約束的智能優化,大幅提升裝配體的加載速度和操作效率。特彆是在分布式設計團隊中,如何通過UG NX 11的在綫協作和版本管理功能,實現多用戶、跨地域的協同設計,確保設計數據的準確性和一緻性,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我們將模擬真實項目場景,演示如何進行衝突檢測、乾涉檢查,並提供一套高效的裝配體優化策略。 三、 高級工程分析與性能優化 UG NX 11不僅僅是建模工具,更是強大的工程分析平颱。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基礎的仿真分析,聚焦於如何運用其高級功能,實現産品的性能優化。 有限元分析(FEA)的深入應用: 我們將深入講解UG NX 11中有限元分析模塊的運用,但重點並非對基礎概念的重復,而是如何針對特定工程問題,選擇最閤適的分析類型、網格劃分策略以及載荷邊界條件。例如,在結構強度分析中,如何精確模擬應力集中區域,預測疲勞壽命,並根據分析結果指導設計改進。本書將演示在各種材料屬性(包括復閤材料)下的仿真計算,以及非綫性分析、瞬態分析等高級應用。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何通過分析結果,優化材料選擇、壁厚分布、加強筋設計等,以達到輕量化與高強度的平衡。 流體動力學(CFD)與熱分析的協同: 在許多産品設計中,流體流動和熱量傳遞是影響産品性能的關鍵因素。本書將探討UG NX 11在CFD和熱分析方麵的集成能力,並著重於這些分析如何與結構分析協同工作,實現更全麵的性能評估。例如,在電子設備散熱設計中,如何通過CFD分析流體流動路徑和溫度分布,再將熱應力傳遞給結構分析,預測産品在高低溫環境下的可靠性。我們將展示如何設置復雜的流體邊界條件、湍流模型,以及如何進行多物理場耦閤分析。 優化設計與形變分析: UG NX 11的優化設計功能能夠幫助工程師自動尋找滿足特定性能指標的最優設計方案。本書將詳細介紹如何設定優化目標(如減重、提高剛度、降低應力等),並指導用戶如何設置優化變量和約束條件。我們將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拓撲優化(Topology Optimization)技術,自動生成創新的、符閤力學原理的輕量化結構。此外,形變分析(Deformation Analysis)也將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將學習如何預測産品在各種載荷下的形變,並以此為依據進行結構加強或優化。 四、 智能製造流程集成與CAM應用 從三維模型到最終産品,製造是關鍵的轉化環節。本書將著眼於UG NX 11在製造領域的深度集成與智能應用。 高效的數控編程(CAM): 我們將深入講解UG NX 11的CAM模塊,但重點在於如何通過智能化的策略,實現高效、精準的數控編程。本書將涵蓋從2.5軸到5軸聯動加工的各種先進加工策略,如高速銑削(HSM)、等距銑削、刀軌優化等。我們將重點分析如何根據零件的幾何特徵,自動生成最優的刀具路徑,減少空刀,縮短加工時間。同時,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Simulation功能,對加工過程進行可視化仿真,提前發現碰撞、乾涉等問題,提高一次性成功率。 模具設計與製造流程的無縫銜接: 在模具設計領域,UG NX 11的強大功能不言而喻。本書將重點展示如何將先進的建模技術與模具設計緊密結閤,實現模具設計與製造流程的無縫銜接。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自動分型、斜頂、滑塊等模具設計嚮導,快速構建復雜模具。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點解析如何利用UG NX 11的製造信息(MBD)功能,將設計數據直接傳遞給模具加工,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誤差,提升模具製造的精度和效率。 增材製造(3D打印)的路徑規劃與優化: 隨著增材製造技術的興起,UG NX 11也提供瞭相應的支持。本書將介紹如何利用UG NX 11對模型進行切片、排版,並生成適用於3D打印機的路徑。我們將探討如何針對不同的3D打印技術(如FDM、SLA、SLS等),選擇閤適的支撐結構、打印參數,以及如何對模型進行修復和優化,以獲得高質量的3D打印件。 五、 行業解決方案與前沿應用展望 UG NX 11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本書將通過具體的行業案例,展現其在不同領域的創新應用。 汽車工業: 從車身覆蓋件的麯麵設計、底盤結構的強度分析,到發動機零部件的精密加工,UG NX 11在汽車設計製造的各個環節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UG NX 11實現汽車輕量化設計、提高燃油經濟性、優化空氣動力學性能。 航空航天: 嚴苛的性能要求和復雜的結構特徵,使得航空航天領域對設計工具的要求極高。本書將探討UG NX 11如何滿足飛機零部件的復雜麯麵建模、結構強度分析、材料性能模擬以及高精度加工的需求。 消費電子: 快速的産品迭代和日益精美的外觀設計,是消費電子行業的顯著特點。我們將展示UG NX 11如何助力設計師快速實現概念模型,進行人機工程學分析,並實現精密模具的設計與製造。 醫療器械: 高精度、高可靠性是醫療器械設計的核心。本書將探討UG NX 11如何應用於醫療器械的精密建模、生物力學分析,以及如何滿足嚴格的法規要求。 新興技術融閤: 展望未來,UG NX 11將如何與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深度融閤,進一步提升設計和製造的智能化水平,也將是本書探討的價值所在。 六、 結論:賦能創新,驅動未來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而是一份融閤瞭UG NX 11核心技術、創新應用與實戰經驗的深度指南。我們旨在幫助讀者超越基礎學習的局限,深入理解UG NX 11在現代工業設計與製造中的戰略價值,掌握駕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與實踐,您將能夠更自信地運用UG NX 11,解決實際工程挑戰,實現設計創新,最終驅動企業産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齣,引領行業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說服力,不矯揉造作,直擊要點。雖然內容技術性很強,但作者總能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闡述清楚。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配圖質量非常高,這不是那種隨便截屏然後拉伸的模糊圖片,每一張截圖都經過瞭精心的處理和標注。很多關鍵操作步驟,作者都會用紅色的箭頭或高亮框將焦點明確指齣,這在快速瀏覽和迴顧知識點時顯得尤為高效。而且,這本書的排版結構非常便於查閱,索引做得十分到位,即便是學習瞭一段時間後,需要快速查找某個特定命令的用法,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定位到精準的頁麵和段落。我嘗試過用其他在綫資源學習,但信息的碎片化和質量的不確定性總是讓人頭疼。這本書的係統性和統一性,為我提供瞭一個穩定、可靠的知識源泉,它更像是一部可以隨時翻閱、值得信賴的“工具百科全書”,而不是隨波逐流的網絡教程。

評分

這套書的“精通”部分,並非僅僅停留在軟件操作的層麵,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融入瞭大量的製造工藝和工程實踐的知識體係。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本單純的軟件手冊,而更像是一本結閤瞭CAD/CAM/CAE基礎知識的綜閤性教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數控加工模塊(CAM)時,那種“先生産,後建模”的思維導嚮。例如,在討論刀具路徑生成時,作者不僅詳細說明瞭各種算法的選擇,還結閤瞭不同材料切削時的參數設置建議,比如針對鋁閤金和鈦閤金的走刀策略差異。這種將虛擬設計與物理加工緊密結閤的編寫方式,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看起來很美”的設計在實際加工中會遇到睏難,從而學會瞭在建模初期就進行“可製造性設計”的預先判斷。對於從事模具行業的朋友來說,這本書中關於電極設計、倒扣處理以及分型麵的分析,提供瞭極其可靠的解決方案和詳盡的步驟指導,實用性強到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在實際項目中檢驗學習成果。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對於UG NX最新版本特性的覆蓋深度和前瞻性。我清楚地記得,當我拿到這本書時,UG NX 11.0剛剛發布不久,而這本書的內容已經非常全麵地涵蓋瞭該版本中引入的許多重磅更新,比如對同步建模(Synchronous Technology)的更深層次應用,以及在裝配管理方麵的新增功能。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僅僅介紹“新功能有什麼”的錶麵,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新特性如何有效地解決傳統建模流程中的痛點。比如,在講解同步建模時,作者對比瞭傳統基於特徵建模與同步建模在修改曆史模型時的效率差異,並給齣瞭明確的場景建議——何時該用哪個工具箱。這種基於對比和效率分析的講解,體現瞭作者對軟件的深刻理解和對行業現狀的敏銳洞察。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用戶來說,正是這些前沿和深入的解析,纔真正幫助我們將日常工作效率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颱階,這本書完全配得上“與時俱進”的贊譽,是一份真正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生的學習資料。

評分

說實話,我對工程軟件的學習一直抱著一種“能用就行”的態度,直到接觸到這本書的進階部分,纔真正體會到“精通”的含義。它對於麯麵設計這一塊的深度挖掘,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很多其他資料提到麯麵設計時往往一筆帶過,或者隻停留在基礎的“放樣”和“拉伸”層麵,但這套書完全不同。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不同麯麵類型的特性、連接命令的數學原理,甚至深入探討瞭麯麵G0、G1、G2連續性的實際應用場景,這對於汽車模具或高端産品設計領域的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知識點。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解瞭如何處理復雜的自由麯麵邊界條件,通過實際的“船體”或“葉片”案例,展示瞭如何運用高級的“麯麵縫閤”和“邊界混閤”工具來確保模型的完美光滑過渡。這種詳盡到近乎苛刻的講解,確保瞭讀者不僅僅是會使用某個按鈕,而是真正理解瞭背後的設計意圖和工程約束。閱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的設計思維都被拓寬瞭,對復雜造型的分解和重構能力有瞭質的飛躍。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簡潔的藍白配色,加上清晰的字體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專業和嚴謹的氣息。我當初在書店裏隨便翻閱,光是目錄部分就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隻是堆砌功能模塊,而是非常有層次地構建瞭一個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界麵認知、草圖繪製開始,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學者的心理,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極其耐心,配圖清晰度和細節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CAD軟件零經驗的人也能迅速上手。特彆是關於參數化設計理念的引入,處理得非常自然,沒有給人一種突兀的“理論灌輸”感,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實際操作的案例之中。我特彆喜歡它在基礎模塊裏加入的一些“小技巧”提示框,這些往往是經驗豐富的使用者纔會注意到的細節,極大地提高瞭我的操作效率。這本書的整體邏輯脈絡非常清晰,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旁邊手把手地教導,讓人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會感到迷茫或抓瞎。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對於我這種需要兼顧工作和學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靈活安排學習內容,紮實地邁齣UG NX學習的第一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