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十三五規劃 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診斷+中藥+方劑學 第10版 全套本科中醫學第十版圖書 中醫藥入門書籍 穴位解剖與臨床應用
本鏈接包含以下 4 本書籍:(中醫學方嚮)
| 9787513234351 | 中醫基礎理論--十三五規劃 | 38 |
| 9787513234009 | 中醫診斷學--十三五規劃 | 39 |
| 9787513233835 | 方劑學--十三五規劃 | 49 |
| 9787513233712 | 中藥學--十三五規劃 | 63 |
注意:第十版教材分中醫學方嚮、中藥學方嚮、中西醫結閤方嚮,本套書籍均為中醫學方嚮配套用書!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中醫基礎理論(供中醫學、針灸推拿學)
:38.00元
作者:鄭洪新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4351
字數:349韆字
頁數:217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目錄:
緒論
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二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四章 經絡
第五章 體質
第六章 病因
第七章 病機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原則
主要參考書目
內容介紹:
本書闡釋和介紹瞭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等。本教材的編寫內容在上版的基礎上作瞭適度調整:除更新瞭現代研究進展外.刪除或降格瞭部分臨床意義不大的內容,增添瞭對中醫臨床有指導意義或與後續課程相接軌的內容,如在五行學說中刪除瞭以五行推斷病情輕重的相關內容,降格五行勝復為閱讀材料,增添瞭中土五行及其臨床應用;在氣的運動部分增添瞭髒腑之氣升降運動的理論淵源和臨床應用;在藏象中增添瞭五髒各精氣陰陽的生理作用,作為閱讀材料.以與後續課程中醫診斷學接軌;在體質中增添瞭九種體質的判定標準為閱讀材料,以利於臨床應用等。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中醫診斷學
:39.00元
作者:李燦東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7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7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4009
字數:351韆字
頁數:21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介紹:
本教材從理論基礎、基本理論、基本思維、基本方法構建中醫診斷學課程的知識框架,目的是使學習者熟悉中醫診斷的基本概念、中醫診斷的原理和原則;掌握望、聞、問、切四診,以及八綱、病性、病位辨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中醫診斷的基本思維和方法,熟悉醫案與病曆書寫的內容、格式和要求。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中藥學
:63.00元
作者:鍾贛生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3712
字數:777韆字
頁數:48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介紹:
本教材包括總論、附編、各論、附錄幾個部分。總論地介紹瞭中藥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中藥學等概念,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性能是總論的核心,主要闡明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重點介紹中藥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的概念、産生由來、所錶示藥物的作用、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及如何運用藥性理論綜閤分析、認識、掌握中藥的效用;中藥的配伍,闡明中藥配伍應用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伍應用規律;用藥禁忌,著重介紹配伍禁忌、證候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介紹劑量與療效的關係,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方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學 等用)
:49.00元
作者:李冀 連建偉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8月第04版
印刷日期:2016年08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33835
字數:514韆字
頁數:318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介紹:
《方劑學》是中醫藥院校各必修的基礎課程。本書對選收之基礎方、代錶方及常用方,以辨證論治思想為核心,分析證治機理。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總論,重點介紹方劑的起源與發展、方劑與治法、方劑的分類、方劑的劑型、方劑的煎服法、方劑的組方原則及變化等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下篇各論,依據以法統方的原則,按功用將方劑分為數十種類彆,並一一進行介紹。
翻開這本《中藥學》,我簡直驚呆瞭,這哪是一本教材啊,分明是一部“中藥百科全書”!作為一名正在努力啃藥性的學生,我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動輒幾十味藥材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要硬背。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實在太高明瞭。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羅列式”的講解,而是巧妙地將藥物進行瞭功能分類,比如解錶藥、清熱藥等等,讓我們可以從整體上去理解某一類藥物的共同特點和應用規律。最讓我佩服的是,它對每一味重點藥材的介紹,都做到瞭“形、性、功、用”的全麵覆蓋,而且對炮製方法和配伍禁忌的闡述也極為嚴謹。我記得我之前對“烏頭類”藥物的毒性總有些模糊不清,但這本書清晰地解釋瞭“先煎、後下”等不同炮製方法對毒性的影響,讓我對中藥的安全性有瞭更深的敬畏之心。此外,書中對藥材的來源、産地、性狀的描述,也極大地幫助我們建立起對天然藥材的感性認識。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由於其清晰的脈絡和詳盡的解析,讓人在吸收大量信息的同時,仍然感到遊刃有餘。它不僅是學習中藥的基礎讀物,更是未來藥師和臨床醫生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方劑學》的學習,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它涉及到君臣佐使的配伍藝術,復雜程度遠超單味藥的認知。這本教材給我的感覺是,它成功地將“藝術”與“科學”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方歌和組成,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個經典方劑背後的立法依據和配伍思路。我特彆喜歡它對“方義”的講解,作者會詳細分析為什麼選擇這幾味藥一起使用,它們是如何相互製約、相互促進,從而達到整體療效的。比如,對於一個著名的溫裏劑,書中會用好幾頁篇幅來解析其中一味輔藥的作用,而不是一筆帶過,這種深挖到底的精神,讓我對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這本書在對比相似方劑時做得非常齣色,它會用錶格的形式,清晰地列齣A方和B方在主治、組成、功效上的細微差彆,這對於我們區分和應用方劑至關重要,避免瞭混淆。這本書的實例分析也極其豐富,很多都是從曆代醫案中精選齣來的,讓理論不再空洞,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它教會我的不僅是背誦方劑,更是如何像一位真正的方劑學傢那樣去思考和組方。
評分這套教材整體來看,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指定用書,其權威性和全麵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體現齣一種麵嚮未來、與時俱進的編寫理念。從整體的裝幀設計到內文的紙張質量,都透著一股嚴謹認真的學風,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研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所涵蓋的內容覆蓋瞭本科中醫教育體係的所有核心模塊,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真正做到瞭對基礎知識的係統性構建。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站在一個非常堅實的地基上開始搭建我的中醫知識大廈,每學完一冊,我都感覺自己的理論視野都拓寬瞭一層。它不僅僅是考試的指南針,更是我未來職業生涯中反復查閱、不斷學習的寶典。與其他一些零散的參考資料相比,這套書的優勢在於它的“完整性”和“係統性”,它確保瞭學習的路徑是科學和高效的,不會讓你在學習過程中走任何彎路。購買這套教材,感覺就像是為自己的中醫學習生涯鎖定瞭一個高質量的起點和持續進步的階梯。
評分我拿到這套《中醫診斷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厚重”,但翻開之後,那種踏實感就油然而生瞭。診斷學這門課,對於我們醫學類的學生來說,絕對是重中之重,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能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對癥下藥。這本書在脈診和舌診的講解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緻入微。尤其是對各種脈象的描述,它不僅告訴你這個脈象是什麼樣的,還配有非常清晰的圖解和不同醫傢的經驗總結,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死闆的教材,而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手把手地傳授經驗。比如,書中對於“浮脈”的描述,從部位、力度到主病,分析得非常透徹,甚至連“脈體輕虛,如水中浮木”這種形象的比喻都用上瞭,極大地加深瞭我的記憶。再來說舌診,它把舌的望診部分做得特彆到位,從舌質、舌苔的顔色、厚薄、潤燥等各個維度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和歸納,配閤著大量的彩色高清圖片,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掌握辨彆要領。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人性化,關鍵知識點都有高亮或加粗處理,復習的時候一目瞭然,效率倍增。它真的做到瞭將深奧的診斷技藝,以最清晰、最係統的方式呈現給每一個求知者,絕對是臨床思維養成的絕佳範本。
評分這本《中醫基礎理論》的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中醫初學者量身定做的!我剛開始接觸中醫的時候,光是那些復雜的概念和晦澀難懂的術語就快把我勸退瞭。但是這本書,它真的是用一種非常直白易懂的方式,把陰陽五行、藏象學說這些核心理論掰開瞭揉碎瞭講給我們聽。我特彆喜歡它裏麵的圖文並茂的設計,那些精美的插圖和錶格,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我感覺自己好像一下子就抓住瞭中醫思維的精髓。而且,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會結閤一些臨床上的常見病癥來解釋理論的應用,這對於我們這些想未來從事臨床工作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太實用瞭。我記得有一次為瞭弄懂“氣血津液”的關係,我查瞭好幾本參考書,但總覺得雲裏霧裏的,直到我翻到這本書裏關於“氣為陽,血為陰”的那一節,瞬間就茅塞頓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性也非常強,從最基礎的元氣講起,一步步深入到髒腑經絡,讓我感覺每一步的學習都是紮實而有積纍的,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這本書簡直是中醫殿堂的一塊敲門磚,沒有它,感覺中醫之旅寸步難行。對於任何想係統學習中醫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定海神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