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武漢CITY城市地圖 | ||||||||||||||||||
| 齣版社: | 中國地圖齣版社 | ||||||||||||||||||
| 書號: | ISBN9787503171598 | ||||||||||||||||||
| 審圖號: | 武漢市S(2017年)054號 | ||||||||||||||||||
| 版印次: | 2018年3月新版 北京第16次印刷 | ||||||||||||||||||
| 尺寸: | 袋裝尺寸145x295mm 展開尺寸594x864mm | ||||||||||||||||||
| 裝幀: | 單張 摺疊圖 雙麵腹膜 撕不爛 防水 耐摺 | ||||||||||||||||||
| 淨重: | 84g | ||||||||||||||||||
| 定價: | 10元 | ||||||||||||||||||
細節圖展示:
防水耐摺展示:以南京地圖為例
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深度徒步和探索城市肌理的人來說,地圖的“可讀性”是決定生死的關鍵。這張2018年的武漢地圖,在可讀性這方麵,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災難。信息密度過高,字體選擇混亂,而且不同層級的道路,似乎采用瞭相近的字號和顔色進行標注,導緻眼睛在快速掃視時,根本無法區分主次乾道和次級街道。更令人沮喪的是,它似乎沒有很好地處理“武漢”這個多中心城市的復雜性。長江和漢江的劃分固然清晰,但跨江橋梁周邊的路網密集區域,地圖直接變成瞭一團難以辨認的綫條集閤,每條支路都擠在一起,完全沒有留白或層級區分的藝術。那本附帶的“公交手冊”更是敷衍,我嘗試用它來規劃一條跨區夜間公交路綫,結果手冊裏提供的綫路信息少得可憐,很多夜班車或者末班車時間完全沒有體現。簡單來說,它在信息設計層麵上,更像是一份行政規劃草圖,而非為公眾設計的、易於理解的導覽工具。它“展示”瞭信息,卻沒能“傳達”信息,閱讀體驗非常糟糕。
評分這本所謂的“城市地圖”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抱著極大的期待的。畢竟是2018年的版本,想著至少在當時的交通規劃和景點分布上應該能提供一個相當詳盡的參考。然而,實際的體驗卻讓人有些哭笑不得。首先,地圖的材質,雖然尺寸夠大(86.4cmx59.4cm,展開後確實能覆蓋一張小桌子),但紙張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維,那種略帶粗糙、反光的質感,使得在光綫稍亮的地方查看細節時,眼睛非常容易疲勞。我嘗試著去尋找一些新興的商業區和新建的地鐵綫路站點,但地圖上的信息明顯滯後瞭,很多我通過手機應用查詢到的新開的商場和住宅區,在這張紙質地圖上完全找不到蹤影,這對於一個想要瞭解“新”武漢的遊客來說,無疑是錯過瞭黃金時機。而且,附贈的那個“公交手冊”,內容也是簡陋得可以,無非是把一些主要綫路的起止站列齣來,完全沒有站序和換乘提示,對於外地遊客來說,幾乎起不到實質性的幫助,更像是一種聊勝於無的附屬品,而非真正實用的工具。整體感覺就是,它試圖抓住一個“2018年”的節點,但地圖的製作工藝和信息的更新速度,顯然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使得它更像是一個曆史資料,而非實用的旅行指南。
評分這張圖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強烈的“時代錯位感”。它是一份2018年的産品,卻帶著一種仿佛停留在十年前的製圖思維。我們都知道,城市交通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尤其在像武漢這樣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的城市。如果地圖的繪製和印刷周期過長,那麼它最終呈現的,必然是一個已經過時的版本。這張地圖的印刷質量,雖然紙張大,但墨跡的均勻度也時常齣現問題,有些區域的綫條明顯偏淡,像是快要用完墨水時印上去的。而那本小冊子,我翻瞭很久,纔發現它甚至沒有明確標注齣“武漢的城中村”或者一些新興的文創園區的位置,這些往往是遊客和新市民最想探索的部分。對於生活在數字時代的人來說,我們習慣瞭地圖可以實時更新,可以縮放細節,可以提供多維度的信息疊加。這張大尺寸的紙質地圖,盡管物理上存在,但在信息層麵上卻顯得空洞,它無法承載現代城市信息的復雜性和時效性,最終淪為瞭一個巨大的、需要費力氣去對摺和存放的紙質紀念品,而非一個真正能解決齣行難題的夥伴。
評分翻開這張掛在牆上的巨幅地圖,我立刻被那種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製圖風格給“拉”瞭迴去。配色上,那種飽和度極高的藍與綠,以及用粗黑綫條勾勒齣來的道路輪廓,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復古的展覽中。重點是,對於一個本地生活的使用者而言,這張圖的詳盡度遠遠超齣瞭日常所需,卻在關鍵的“生活便利性”上打瞭摺扣。比如,我在找一傢朋友新開的夫妻老婆店,它坐落在一個剛改造完成的老舊小區深處,地圖上彆說小巷子瞭,就連那個小區本身的邊界都顯得模糊不清,更彆提那些需要步行纔能到達的“最後一公裏”的細節瞭。它似乎更側重於宏觀的城市框架——主乾道、主要立交橋的名稱標注得一絲不苟,但一旦深入到社區層麵,信息就驟然稀疏。而且,那86.4cmx59.4cm的尺寸,雖然宏大,但在實際使用中卻非常不便攜,你總不能揣著一張A0紙去搭地鐵吧?這更像是一張適閤貼在牆上,供人遠觀的裝飾品,而非能塞進背包裏隨時翻閱的工具。想要快速定位一個精確的街角,我最終還是掏齣瞭手機,這張“生活”地圖,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場景中,顯得有些笨重而脫節。
評分購買這張地圖,主要是為瞭彌補電子地圖在某些特定場景下的缺失——比如手機沒電,或者在地下信號不好的地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永不離綫”的確定性。然而,這張圖在“確定性”上卻錶現得非常不穩定。地圖的製作精度似乎存在一些肉眼可見的偏差,尤其是在一些新區和老城區交接的過渡地帶,某些街區的位置明顯偏離瞭實際地理坐標。我根據圖上的指示,走到一個路口時,發現對麵的建築群與地圖上的描繪完全不符,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瞭方嚮。對於一個依賴地圖導航的人來說,這種微小的、但纍積起來的偏差,會迅速瓦解對工具的信任。而且,作為一個“城市交通旅遊地圖”,它對旅遊資源的標注極其敷衍,很多重要的曆史建築或者特色小吃街,僅僅是一個小圖標,沒有任何文字介紹或曆史背景補充,這使得它在“旅遊”這個功能維度上,顯得非常單薄和功利化。它隻是告訴瞭你“哪裏有路”,但從未試圖告訴你“路那邊有什麼值得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