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定价:76.00元
作者:董绍克等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00097550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书的立题有其创新性。纵观汉语词汇研究史,我们看到传统的汉语词汇学是把共同语词汇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其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共同语词汇研究基础之上的。但是,汉语方言词汇特别丰富而复杂,而且与共同语词汇有较大差别,许多现象只靠传统词汇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借以丰富和发展传统词汇学的理论和方法。该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事实显示了这一点。
目录
序
章 综论
一 方言词汇的名义
二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价值
三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历史
四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方言词汇的构词比较
一 从语音方面比较
二 从语素方面比较
三 从构词类型方面比较
第三章 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
一 方言义位表意义值比较
二 方言义位指物义值比较
三 多义义场义位的义值比较
四 多义义场义位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
一 含元量比较
二 语用域比较
三 组合能力比较
第五章 方言义位的极化现象比较
一 关于极化现象的理论
二 方言中的义位极化现象
三 极化义位的对立与中和
第六章 方言对立词义范畴比较
一 范畴理论简介
二 方言显性词义范畴比较
三 方言隐性词义范畴比较
四 词义范畴的跨界使用比较
第七章 方言词汇成分的比较
一 基本词汇的比较
二 一般词汇的比较
三 古语词的比较
四 外来词的比较
第八章 从词汇看汉语十大方言的亲疏关系
一 处理对象的确定
二 相似度的计算
三 聚类的生成
四 汉语方言词汇的考察
第九章 方言词汇的历史嬗变
一 词汇地位的历史嬗变
二 语义结构的历史嬗变
第十章 方言词汇差异的形成
第十一章 方言词汇用字
附录一 训读字选释
附录二 方言字选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董绍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殷孟非先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1982年毕业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方言学、音韵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实用音韵学》(与殷孟非先生合著)、《山东方言词典》(任主编,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社科项目)、《阳谷方言研究》、《聊斋俚曲集俗字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合著,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有《阳谷方言的儿化》(《中国语文》19854)、《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方言》19861)、《论(七音略)铎药两韵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2)、《方言字初探》(《语言研究》20056)等六十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一项,成果奖八项。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谈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通常都意味着极高的编辑质量和审校标准。但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田野调查方法的严谨性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上能否经得起推敲。方言词汇的采集极其容易受到调查者自身背景和提问方式的影响,导致“污染”和偏差。因此,我非常好奇,本书的作者团队是如何设计他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流程的?他们是否采用了盲审或多方交叉验证的方式来确保采集到的词义的准确性?在数字化时代,如果书中能提供数据附录或者在线资源链接,展示他们是如何量化和可视化这些比较结果的,那就太棒了。例如,用距离矩阵或聚类分析图来展示不同方言片在词汇相似度上的亲疏关系,会比纯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直观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进行方言词汇田野调查”的方法学参考手册,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一个高标准。
评分这本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书籍,光是看书名就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气息。我一直是对方言的演变和地域差异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词汇层面的细微差别,那简直是语言活化石的生动展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能够将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词语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对比,这绝非易事。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异同,而是能深入挖掘这些词汇背后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背景,甚至语音演变规律。想象一下,一个在北方听起来稀松平常的词汇,到了南方某个小镇可能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发音,这种跨越地域的碰撞和融合,正是语言魅力的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语料支撑,清晰的比较框架,并且对一些关键的、有争议的词汇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它无疑就是方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特别关注它在描绘词汇的“辐射状”传播路径时,是如何平衡宏观的理论模型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的。毕竟,方言是活的,是流动的,静态的文字记录往往难以捕捉其动态变化的全貌,期待书中能有创新的分析视角。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阅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学术专著,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在晦涩的理论和鲜活的方言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生活性,如果一本书写得太“高冷”,只有行家才能看懂,那它对更广泛的语言爱好者群体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能够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适当融入一些生动的例证或者有趣的“语言轶事”。比如,某个词汇在某个方言区已经彻底消失,却在另一个相距千里的地方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这种“语言的漂流瓶”现象,如果能被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读起来会非常引人入胜。我个人对词汇的“语义漂移”过程特别着迷——一个词的意义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微妙甚至颠覆性的变化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哪些变化是纯粹的语音演变导致的,哪些是受了外部文化或历史事件影响的结果。如果这本书能激发我重新审视我日常说话的用词习惯,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母语”也隐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密码,那这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对于任何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清晰的地域划分和准确的方言标记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处理方言“边界模糊”地带时所采取的策略。我们都知道,方言区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很少有泾渭分明的界线,一些词汇可能横跨数个方言片的交界地带流行。我好奇的是,作者们是如何界定他们所研究的“方言单元”的?他们是依赖传统的行政区划,还是采用了更精细的语言学分类,比如根据音韵特征的聚类?如果能看到一张详尽的、标示了关键词汇分布热点的地图,那将极大地辅助理解其比较结果。此外,在涉及一些已经被大量文献记载过的方言词汇时,这本书是否提供了新的、更细致的田野调查数据来修正或补充前人的研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建立在最新、最全面实地考察基础上的比较体系,而不是对过去研究的简单重复。毕竟,语言是活态的,新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方言的生存环境,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这本书是否触及了这些“新方言现象”?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创新性。单纯的词汇对比,固然是基础工作,但如果能将这种比较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探讨汉语方言词汇差异背后的生成机制,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术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传统的描述性语言学范畴,尝试用认知科学或者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词汇差异。例如,特定文化下对某一概念(比如亲属关系、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差异,是如何直接投射到词汇选择上的?如果作者能引入跨文化对比的理论模型,哪怕只是作为一种参照系,来分析这些词汇的“选择压力”或“偏好倾向”,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增强。我不求它成为一本哲学著作,但它应当能够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塑造思维”提供具体的、基于方言词汇的例证。那种抽丝剥茧,从具体的词语差异中提炼出普遍的语言规律的论述,是我最期待看到的“智力上的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