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商务印书馆 董绍克等著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商务印书馆 董绍克等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绍克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方言
  • 词汇
  • 比较语言学
  • 语言学
  • 方言学
  • 董绍克
  • 商务印书馆
  • 中国语言
  • 地域语言学
  • 词汇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550
商品编码:281283268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定价:76.00元

作者:董绍克等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00097550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书的立题有其创新性。纵观汉语词汇研究史,我们看到传统的汉语词汇学是把共同语词汇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其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共同语词汇研究基础之上的。但是,汉语方言词汇特别丰富而复杂,而且与共同语词汇有较大差别,许多现象只靠传统词汇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借以丰富和发展传统词汇学的理论和方法。该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事实显示了这一点。

目录



章 综论
 一 方言词汇的名义
 二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价值
 三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历史
 四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方言词汇的构词比较
 一 从语音方面比较
 二 从语素方面比较
 三 从构词类型方面比较
第三章 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
 一 方言义位表意义值比较
 二 方言义位指物义值比较
 三 多义义场义位的义值比较
 四 多义义场义位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
 一 含元量比较
 二 语用域比较
 三 组合能力比较
第五章 方言义位的极化现象比较
 一 关于极化现象的理论
 二 方言中的义位极化现象
 三 极化义位的对立与中和
第六章 方言对立词义范畴比较
 一 范畴理论简介
 二 方言显性词义范畴比较
 三 方言隐性词义范畴比较
 四 词义范畴的跨界使用比较
第七章 方言词汇成分的比较
 一 基本词汇的比较
 二 一般词汇的比较
 三 古语词的比较
 四 外来词的比较
第八章 从词汇看汉语十大方言的亲疏关系
 一 处理对象的确定
 二 相似度的计算
 三 聚类的生成
 四 汉语方言词汇的考察
第九章 方言词汇的历史嬗变
 一 词汇地位的历史嬗变
 二 语义结构的历史嬗变
第十章 方言词汇差异的形成
第十一章 方言词汇用字
附录一 训读字选释
附录二 方言字选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董绍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殷孟非先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1982年毕业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方言学、音韵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实用音韵学》(与殷孟非先生合著)、《山东方言词典》(任主编,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社科项目)、《阳谷方言研究》、《聊斋俚曲集俗字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合著,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有《阳谷方言的儿化》(《中国语文》19854)、《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方言》19861)、《论(七音略)铎药两韵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2)、《方言字初探》(《语言研究》20056)等六十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一项,成果奖八项。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部深刻剖析汉语方言丰富性的学术力作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是由著名语言学家董绍克教授及其团队倾力打造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由素有“学术重镇”之称的商务印书馆隆重出版。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方言词汇汇编,而是聚焦于汉语方言词汇的系统性比较与深度分析,旨在揭示汉语方言词汇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规律、分布特征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全书字数逾百万,分量十足,堪称汉语方言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参阅典籍。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当今汉语方言的绝大多数主要分支,包括但不限于官话、吴语、赣语、湘语、闽语、客家话、粤语等。研究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方言的异同,而是将比较研究置于历史演变的宏观视角之下,运用科学的比较语言学方法,对同一词汇在不同方言区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严谨分析。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秉持扎实的理论基础,借鉴并发展了国内外在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径,既注重田野调查的实证性,也强调理论分析的逻辑性。研究者深入各地方言区,搜集一手资料,进行细致的语音、词汇、语义层面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运用比较法、追溯法、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对词汇的起源、演变、传播路径以及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核心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系统性的比较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层面的比较与分析: 针对同一词汇,本书详细比较了其在不同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并深入分析了这些语音差异的成因,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规律,以及受地理环境、历史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吃”这个基本动词,本书会细致梳理其在不同方言区读音的变化,如“切”(qie)、“食”(shi)、“呷”(xia)等的出现,并探讨其语音演变的轨迹。 词汇层面的比较与辨析: 许多汉语方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使用完全不同的词汇。本书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这些差异,并追溯其词源,分析其构词法特征。例如,对于“下雨”,不同方言有“落雨”、“落水”、“落时”、“落虹”等说法,本书将逐一辨析其来源和含义。此外,对于一些古词语的方言保存,如“汝”表示“你”,“毋”表示“不”,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语义层面的比较与探究: 即使是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方言中也可能存在语义的侧重或分化。本书深入探究了词汇语义的演变和差异,揭示了语言在不同社群中的灵活运用。例如,某些方言中的“便宜”可能只指价格低廉,而另一些方言中则可能包含“好处”、“方便”等更广泛的含义。 语法层面的比较与考察: 词汇的运用离不开语法框架。本书在比较词汇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如词序、虚词使用、句法结构等,这些往往与词汇的选择紧密相关。例如,某些方言可能在疑问句中使用特殊的疑问词,或者在否定句中使用特殊的否定词,这些都与词汇的使用紧密相连。 方言谱系与历史演变: 通过对大量词汇的比较分析,本书为构建汉语方言的谱系树提供了坚实的证据。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揭示不同方言群之间的亲疏关系,追溯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方言分化的原因和规律。 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关联: 词汇的产生和演变往往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本书在词汇比较的同时,也积极探讨了方言词汇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一些关于农耕、祭祀、民俗的词汇,能够生动地反映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汉语方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严谨的方法论,也在现实层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丰富汉语方言学研究的资料库: 本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方言词汇资料,填补了许多空白,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对汉语发展演变的认识: 通过方言词汇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汉语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文化: 深入研究和记录方言词汇,有助于唤起人们对汉语方言的重视,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服务于汉语教学与推广: 了解方言词汇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广普通话,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材料。 促进各地域文化交流与理解: 方言词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理解。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语言学、中文系、民俗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以及一切对汉语方言、中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结语: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资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汉语方言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一部语言学的巨著,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语言文化基因的宝库。通过本书,读者能够领略汉语方言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董绍克教授及其团队的辛勤耕耘,无疑为汉语方言学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户评价

评分

谈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通常都意味着极高的编辑质量和审校标准。但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田野调查方法的严谨性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上能否经得起推敲。方言词汇的采集极其容易受到调查者自身背景和提问方式的影响,导致“污染”和偏差。因此,我非常好奇,本书的作者团队是如何设计他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流程的?他们是否采用了盲审或多方交叉验证的方式来确保采集到的词义的准确性?在数字化时代,如果书中能提供数据附录或者在线资源链接,展示他们是如何量化和可视化这些比较结果的,那就太棒了。例如,用距离矩阵或聚类分析图来展示不同方言片在词汇相似度上的亲疏关系,会比纯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直观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进行方言词汇田野调查”的方法学参考手册,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一个高标准。

评分

这本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书籍,光是看书名就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气息。我一直是对方言的演变和地域差异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词汇层面的细微差别,那简直是语言活化石的生动展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能够将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词语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对比,这绝非易事。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异同,而是能深入挖掘这些词汇背后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背景,甚至语音演变规律。想象一下,一个在北方听起来稀松平常的词汇,到了南方某个小镇可能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发音,这种跨越地域的碰撞和融合,正是语言魅力的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语料支撑,清晰的比较框架,并且对一些关键的、有争议的词汇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它无疑就是方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特别关注它在描绘词汇的“辐射状”传播路径时,是如何平衡宏观的理论模型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的。毕竟,方言是活的,是流动的,静态的文字记录往往难以捕捉其动态变化的全貌,期待书中能有创新的分析视角。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学术专著,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在晦涩的理论和鲜活的方言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生活性,如果一本书写得太“高冷”,只有行家才能看懂,那它对更广泛的语言爱好者群体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能够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适当融入一些生动的例证或者有趣的“语言轶事”。比如,某个词汇在某个方言区已经彻底消失,却在另一个相距千里的地方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这种“语言的漂流瓶”现象,如果能被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读起来会非常引人入胜。我个人对词汇的“语义漂移”过程特别着迷——一个词的意义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微妙甚至颠覆性的变化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哪些变化是纯粹的语音演变导致的,哪些是受了外部文化或历史事件影响的结果。如果这本书能激发我重新审视我日常说话的用词习惯,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母语”也隐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密码,那这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对于任何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清晰的地域划分和准确的方言标记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处理方言“边界模糊”地带时所采取的策略。我们都知道,方言区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很少有泾渭分明的界线,一些词汇可能横跨数个方言片的交界地带流行。我好奇的是,作者们是如何界定他们所研究的“方言单元”的?他们是依赖传统的行政区划,还是采用了更精细的语言学分类,比如根据音韵特征的聚类?如果能看到一张详尽的、标示了关键词汇分布热点的地图,那将极大地辅助理解其比较结果。此外,在涉及一些已经被大量文献记载过的方言词汇时,这本书是否提供了新的、更细致的田野调查数据来修正或补充前人的研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建立在最新、最全面实地考察基础上的比较体系,而不是对过去研究的简单重复。毕竟,语言是活态的,新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方言的生存环境,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这本书是否触及了这些“新方言现象”?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创新性。单纯的词汇对比,固然是基础工作,但如果能将这种比较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探讨汉语方言词汇差异背后的生成机制,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术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传统的描述性语言学范畴,尝试用认知科学或者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词汇差异。例如,特定文化下对某一概念(比如亲属关系、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差异,是如何直接投射到词汇选择上的?如果作者能引入跨文化对比的理论模型,哪怕只是作为一种参照系,来分析这些词汇的“选择压力”或“偏好倾向”,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增强。我不求它成为一本哲学著作,但它应当能够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塑造思维”提供具体的、基于方言词汇的例证。那种抽丝剥茧,从具体的词语差异中提炼出普遍的语言规律的论述,是我最期待看到的“智力上的快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