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定价:118.00元
作者:时 勘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3229970
字数:386000
页码:34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极具宝贵价值的资料藏书,她记载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社会心理调研中心在院士群体、科研人员面对变革时的心理历程。这些调研内容包括了对于院士制度变革时期科技人员的心态调查、科技创新的时间管理、创新文化的评价研究;与此同时,也选载了一部分有关创新管理的学术文章,包括科技体制和政策、情绪智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变革型领导对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创造力形成方面的作用机制。本书专门介绍了科学普及的途径与科学好奇心的培养、诚信领导和科研道德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改进院士制度等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时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学部社会心理学调研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原副理事长。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多项研究项目。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项目批准号:13&ZD155;)等科研项目,已正式发表3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20余部专著,获得多项国家部委级奖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立刻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感,主色调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与冷静的银灰色,中间抽象地勾勒出一些交织的线条,似乎象征着复杂的科技网络与不断演进的创新路径。拿到手中,翻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排版极其考究,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使是面对长篇的论述,阅读起来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脊的胶装紧实有力,预计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种对实体书籍品质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研究主题——科技创新——的一种无声致敬,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对作者的研究态度和出版的专业性产生了高度的信赖感。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学术严谨气息的佳作,适合那些珍视阅读体验,并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超前的视野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关怀。它不仅仅是对现有创新模式的总结和回顾,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到二十年的“路线图”的预演。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新兴技术集群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的描绘,这些讨论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本身的热度,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将如何重塑社会结构、经济范式乃至伦理观念。这种将技术、经济、社会学多学科视角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具备了更广阔的战略意义。对于政策制定者、高层管理者以及有志于引领未来技术方向的创业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不带偏见的宏观视角,帮助我们预判风险,抓住机遇。它促使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事务,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变革,是一部充满警醒和启迪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它没有停留在对“创新”这个宏大概念进行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构成创新的底层逻辑和驱动机制中去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现有研究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清晰地指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几个关键盲点,并巧妙地将自己的研究视角定位在那些被忽视的“连接点”上。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梳理,使得整部作品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揭开迷雾。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作者运用了精妙的模型来阐释,这些模型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行业和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读完前几章后,我感觉自己对“创新”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一种更为结构化、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说,作者的文字风格成熟老练,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他很少使用堆砌辞藻的方式来粉饰太平,而是专注于用精确的语言去描绘复杂的现象。这种风格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张力:一方面,它保持了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克制;另一方面,在关键的论证部分,作者偶尔会流露出对当下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一种近乎预言家的敏锐性。比如,在讨论到跨界合作对突破性创新的贡献时,他引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进行佐证,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整体阅读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仿佛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高明的学者进行一场平等的、深入的思维碰撞,让人时常需要停下来,默默消化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论断。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探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面对科技创新这种多维度、时滞性强的复杂系统,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作者似乎深谙此道,在不同的研究问题上灵活切换并组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这使得最终的研究结论既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支撑,又兼具对现实情境的细腻捕捉。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数据处理的那一部分,作者对原始数据的清洗、变量的构建,以及如何有效规避内生性偏差的描述,都详细而透明,这对于其他希望在相关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方法论蓝本”。这种对研究过程的坦诚公开,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诚信与专业水准,也让我看到了如何才能真正从“描述现象”迈向“解释因果”的关键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