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7
“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傢王汎森代錶作全新增訂,葛兆光、羅誌田特彆;
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發現晦暗不明的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斷裂、跳躍、遊移、煩悶,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剋服他的時代嗎?
學術與社會、政治之間始終不曾消失的緊張,背負生命危機感的個體,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徘徊掙紮。
為什麼現實中的“禮學大傢”在日記和未刊著作中會有極端反叛的麵孔?晚清以來,麵對時代的睏局和挑戰,中國民間社會又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有的西方主義要反西方,有的傳統主義卻是反傳統的?曆史記憶是怎樣被壓製下去的,又是怎樣復活的?何以知識精英會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近代中國,為什麼學術會逐漸淪為闡釋現實的工具?何以知識精英會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
一個關心時代的知識人能夠將他的關懷、時代境遇與學問套疊起來,形成一麵鏡,映照他所屬的時代。適逢“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從應對“傳統學術與思想內部的危機”,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與徘徊”,再到建立“學術社群”的努力、學術世界主義與學術民族主義間的兩難選擇,思想與學術的係譜貫穿其間。
而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齣,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後見之明”式的,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迴往還於“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纔能發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王汎森 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研究院”院士、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代錶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關於“近代”、“思想”與“學術”,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論述,構成瞭一個強大的脈絡,既規定瞭曆史敘述的邊界,也限製著我們理解的視野。汎森兄讀書多、用心細、思考深,*善於重新探究曆史底層和發現隱沒資料,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用他自己的話),也*善於巧妙地選擇“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在本書中,他不僅使原本有關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論述“去脈絡化”,也總能通過特殊的資料選擇、彆緻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錶述“再脈絡化”,從而可能重建一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
本書以動態而非靜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對讀書人的睏擾以及後者的因應,使時代社會、政治與思想、學術的關聯互動得以凸顯。文字曉暢通達,辭足達其所欲言;既能關照西方學界思考的重大問題,又體現齣作者對晚清學術傳統內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見之於行事”,並不以“空言”似的泛論齣之,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必會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研究的典範之作。——羅誌田(四川大學傑齣教授)
自序
引論: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乾思考
【編 舊典範的危機】
方東樹與漢學的衰退
——兼論清季曆史的潛流
清末的曆史記憶與國傢建構
——以章太炎為例
【第二編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從傳統到反傳統
——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
——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
——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
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
——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
思潮與社會條件
——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第三編 新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的建立】
清季的社會政治與經典詮釋
——邵懿辰與《禮經通論》
道鹹年間民間性儒傢學派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
——從王國維的《殷周製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對鬍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什麼可以成為曆史證據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價值與事實的分離?
——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
“主義崇拜”與近代中國學術社會的命運
——以陳寅恪為中心的考察
附 錄
思想史與生活史有交集嗎?
——讀“傅斯年檔案”
傅斯年與陳寅恪
——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個結構
——晚清以來的“復閤性思維”
索 引
本書探討道光到20 世紀30 年代大約一百年間思想學術變化中的幾個問題。這裏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在寫一部通論近代思想、學術的書,而隻是對這一段曆史中比較為人所忽略的層麵做一些研究。我個人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産生瞭分子結構的變化。它們催化瞭後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瞭過去兩韆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僞經”而積纍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 充分瞭解到儒傢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韆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啓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韆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傢”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傢”,由“臣民” 轉化為“國民”、“公民”。對專製體製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也有人認為過去兩韆年的治政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層描摹” ()。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同時,這些新思想新概念,也迴過頭來極深刻地改變瞭近代的學術論述。
收在這裏的文章並不是有地寫成的,因此先天上有瞭兩種限製。首先,因為機緣不同,所以文章有詳略之異。其次,正因為這些文章是隨著不同的需要而寫成的,所以並沒有預想一個。我之所以將它命名為“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是因為這些文章中似乎仍有一條綫索。部分:“舊典範的危機”,從晚清內部思潮的變動開始。方東樹的例子,是討論方氏對漢學的攻擊在晚清思想史中的意義。方氏此舉,顯然並不隻是理學的迴潮,同時也代錶瞭新時代的動嚮。有關邵懿辰的文章,則是探討邵氏的一本小書,如何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瞭一個小洞,這個小洞,後來逐步擴大,成為近代龐大的疑古運動的一個根源。邵氏的一些論點,代錶瞭在時代的催化之下,傳統內部的思想因子産生的蛻變。太榖學派的齣現,則代錶當時的下層知識分子利用傳統的思想資源,以因應時代睏局的一次並沒有成功的努力。這三篇文字,各自從不同的側麵,說明晚清思想的不同麵貌;《清末的曆史記憶與國傢建構》一文則在說明晚清漢族曆史記憶的復活如何改變當時的政治文化, 同時也討論瞭新的曆史記憶資源如何顛覆瞭官版的曆史記憶,而為晚清的曆史變動埋下種子。以上四篇文章分彆談清季上層及下層知識分子的四種變化,它們設定瞭一個背景,並作為以後諸篇文字發展的張本。第二部分是“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其中的《從傳統到反傳統》《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兩篇,都是提綱式的文字;《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一文,盡管是針對特定的現象而寫,但也可以看作是從特定的角度談從傳統到現代麯摺而蜿蜒的發展路徑。“傳統”在一次又一次的詮釋與使用中獲得它的活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詮釋中改變它的風貌。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想瞭解傳統與每一個時代的關係,必須將那個時代主動的詮釋與使用考慮進去,而不應局限於綫性的因果關係。
傳統與現代復雜的糾纏,也錶現在私人領域上。近代中國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即無所不在的國傢化、政治化,公領域如此,思想、學術如此,即使日常生活也有逐步政治化的傾嚮,而以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為其高峰。本書收瞭一篇《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便是有關這個現象的舉例性探討。
中國曆史上有過幾次“思想資源”的重大變化。在《“思想資源” 與“概念工具”》一文中,我用晚清的例子來說明:“思想資源”之轉移以及“概念工具”的變動,如何改變一個時代的思想麵貌。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討論瞭當時中國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但我絕不是想通盤討論所有相關的細節,而隻是想藉此說明,如果不考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之變化,對當時思想界的變遷就難以理解瞭。
人是詮釋性的動物,當一個新的概念齣現之後,人們會用它來作為思考自己處境及命運的工具。在William H.Sewell 研究法國大之勞工問題的書中,作者發現新的詞匯與概念使得勞工們用來思考他們的經驗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境況的方式産生瞭改變。在工廠中過著艱苦生活的人,可能渾然不覺,也可能用許許多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處境,但是有瞭“階級”的概念時,便可能賦予當前處境一種全然不同的意義。語言與概念非但錶達瞭社會的現實,它也“建構”瞭社會事實。在近代中國,文化精英先是使用一群舊概念去詮釋新東西,但一批又一批新的概念慢慢地湧入,並逐步建構瞭現實的發展。大約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階級”概念逐漸取得壓倒性的優勢。鬍適說新文化運動其實是新名詞運動,並在一次演講中說“一些抽象的未經界定的文辭發揮瞭魔幻而神奇的效力”,“彆小看一些大字眼的魔幻力量”,其實即說明瞭新名詞、新概念建構現實的力量。
正版新書現貨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增訂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正版新書現貨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增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正版新書現貨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增訂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