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定价:59元
作者:[美] 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刘冉 译
装帧:平装
书号:978-7-301-29268-6
出版日期:2018/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32开
页码:400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1850—1978年间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作者简介:
(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学派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著作,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读起来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作者的学术功底扎实得惊人,各种社会学理论的运用信手拈来,却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情境。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思维升级训练。它让我开始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关于“精英教育”、“普及化”等光鲜口号背后的真实意图。特别是关于文凭的价值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那几章,分析得入木三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提供清醒的认识,这种基于历史和数据的洞察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超乎我的想象,它成功地将看似分散的教育现象整合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社会学框架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对比分析,这种纵向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今天的教育困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它迫使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焦虑,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教育的本质——它究竟是促进向上流动的天梯,还是巩固既有优势的护城河?这种批判性的反思贯穿始终,没有丝毫妥协。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和历史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够吸引人了,那种直指核心的洞察力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教育体系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充满好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过去几十年社会变迁的理解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仿佛在一步步引导你,让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尤其是在探讨学历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时,那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感觉每一个论断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和历史梳理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社会学著作那种板着脸孔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触细腻而有力,将宏大的社会变迁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耐心和细致,仿佛带你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发生。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对于任何关心教育公平和阶层固化问题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读完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味那些被作者点破的社会潜规则。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穿透力,它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社会肌理中最敏感的神经。作为一个长期观察教育现象的旁观者,我常常感到很多问题被模糊化处理了,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手法,将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那种只关注当下热点事件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能够沉淀下来,反复咀嚼的厚重之作。每一次重读,可能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作者构建的理论体系足够稳固,能够解释的现象范围很广。它让我想起那些真正伟大的经典著作,它们历经时间考验,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最深刻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