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政治学基础(第三版)
定价:45.00元
作者:王浦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301239827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书推荐:名创优品:重新定义全球零售业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对于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两重性展开深入分析,以此为逻辑起点,揭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权力现象和政治权利现象的基础、本质和特性。尔后,按照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两条逻辑主线,分别从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包括对于作为政治权力行为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治权利行为的政治参与的分析;对于作为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的国家和执政党现象的分析,作为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的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的分析;对于作为社会政治文化主要方面的政治权力的思想形态的政治思想的分析,作为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的政治心理的分析。*后,按照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社会政治发展现象。
作者力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正确吸收政治学和相关学科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论述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力图构成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富有解释力的政治学理论。
在本书第三版中,作者运用本书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分析了国际政治现象,从而使得本书视野扩展到国际政治领域,由此拓展了政治学基础理论的内容,也使得本书可以进一步针对性吔适用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等专业的教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政治学的许多概念都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了解零散且相互矛盾。这本书的最大功劳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知识体系,将原本散落的碎片知识点系统地编织在一起。它就像一张细密的思维地图,清晰地标示出各个政治学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进脉络。特别是关于“制度主义”和“行为主义”两大范式争论的梳理,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谁对谁错”的评判方式,而是细致地展现了这两种路径的合理性边界以及它们如何在新兴的研究领域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史。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理解特定的政治现象,更重要的是,理解“如何做政治学研究”——即在面对新问题时,应该从哪些理论工具箱中去寻找合适的解释框架,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素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沉稳、严谨的感觉,那种深沉的蓝色调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初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清晰、逻辑性强到令人佩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概念,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理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案例和现实世界的观察进行串联。比如,在探讨“权力与合法性”这一章节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韦伯的经典定义上,而是引入了近现代不同政体在危机时刻如何运用其“被接受性”来巩固统治的鲜活实例。这使得原本需要反复琢磨的学术概念,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意识形态差异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中立态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而是将不同流派的观点并置,让读者自行去权衡和思考,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引导,它培养的不是教条的信徒,而是批判性的思考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从最基础的国家、主权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最后落脚于全球政治秩序的变迁,如同搭建一座层层递进的知识殿堂,每走一步都有新的视野。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它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维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正是我在众多政治学导论类书籍中寻找的特质。很多理论书读起来让人觉得是象牙塔里的空谈,但此书却时刻提醒着你,这些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解决的问题,都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之中。书中对于“民主的悖论”的探讨尤为引人深思。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民主的优点,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张力,比如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多数人暴政的潜在风险,以及技术官僚化对公民参与的侵蚀。这种敢于直面学科内部“伤疤”的勇气,让内容显得无比真实可信。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当前的新闻事件进行反思,比如某个国际条约的签署,某个国内政策的出台,都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点。它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透镜”,不再是盲目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迅速辨识出信息背后的结构和权力运作逻辑,对于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和政治敏感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政治学”教材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会是干燥、晦涩的学术语言,没想到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富于画面感的描述,使得复杂的政治哲学思想也能被轻松消化。比如说,在解释“国家机器”的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类比,将政府机构比作一个庞大且相互制衡的生物系统,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依赖性,这个形象的比喻瞬间打通了我的认知壁垒。此外,作者在引述经典文献时,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留了原作者思想的精髓,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大师之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行文的优雅和清晰度,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哲学随笔,即便不是为了应试,光是享受这种思想的流动和碰撞,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对“政治伦理”的探讨并未草草收场。在许多导论读物中,伦理部分往往沦为道德说教或浅尝辄止的补充材料,但此书却用相当的篇幅,严肃地对待了政治行动的道德困境。作者通过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在道德选择上的冲突分析,揭示了在现实政治操作中,完美的道德标准往往难以企及,如何在“必要的恶”与坚守原则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永恒的难题。这种对现实政治的“去美化”处理,让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它迫使我思考:一个优秀的政治参与者,是否必须是一个道德完人?还是说,政治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参与者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这种对人类政治实践中道德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政治责任和个人良知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