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民生调查:2017:2017 |
| 作者: | 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
| 定价: | 188.0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ISBN: | 978751770781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的2017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省域民展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四部分共二十三章。课题组通过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北、四川、陕西、黑龙江、广东等全国不同省份的近10000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和全国31个省份的近51000份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教育、住房保障、食品、环境保护、养老保障、政府服务等方面开展电话调查与入户调查,搜集与分析数据,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结果。 |
| 目录 | |
| 目 ?录 部分 综合报告章 中国民生调查2017综合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民生进展及民生满意度 ?三、民生关切点和主要民生诉求 ?四、省域民展及空间特征 ?五、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 ?第二章 民生满意度2017分析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三、各领域民生满意度总体状况分析 ?四、收入分配与民生满意度分析 ?五、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群体的分析 ?六、对生活改善情况不满意群体的分析 ?七、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群体的分析八、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三章 民生关切点2017分析报告 ?一、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民生关切点的基本特征 ?三、家庭生活各方面因素对民生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对民生的影响 ?第四章 民生指数2017分析报告 ?一、民生指数简介 ?二、全国民生指数分析 ?三、民生指数评价的主要发现??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第五章 就业专题研究报告 ?一、2016年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及特点 ?二、促进就业形势好转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两大突出挑战 ?四、应对就业新挑战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收入专题研究报告 ?一、居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及其趋势变化 ?二、收入变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三、相关对策建议 ?第七章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 ?一、城乡居民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情况 ?二、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若干建议 ?第八章 卫生专题研究报告 ?一、2016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成就 ?二、居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感受和评价 ?三、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四、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住房保障专题研究报告 ?一、住房自有率情况 ?二、建筑面积与住房成套率情况 ?三、不同类型居民的居住区域情况 ?四、住房支出压力情况 ?五、住房满意率情况 ?六、政策建议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评价 ?二、2016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进展 ?三、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质量获得感的若干建议 ?第十一章 食品专题研究报告 ?一、食品的公众评价和相关工作情况 ?二、影响食品获得感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公众食品获得感的建议 ?第十二章 养老保障专题研究报告 ?一、2016年民生调查揭示的主要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三、2016年应对老龄化的制度构建和地方实践 ?四、解决养老领域当前突出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政府服务专题研究报告 ?一、群众对政府服务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二、改善政府服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优化政府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及政策建议 ? 第三部分省域民展报告第十四章 浙江省民展报告 ?一、浙江民展总体情况 ?二、浙江促进民生改善的政策举措 ?三、民生问题入户调查情况 ?四、当前浙江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民生领域主要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江苏省民展报告 ?一、江苏民展现状 ?二、民展问卷调查分析 ?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分析 ?四、江苏民生工作对策建议 ?第十六章 安徽省民展报告 ?一、安徽省近年来民展总体情况 ?二、安徽省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及成效 ?三、安徽省民生问题调查问卷分析 ?四、关于民生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 河北省民展报告 ?一、河北省民展总体情况 ?二、入户抽样调查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三、河北省民生问题调查问卷分析 ?四、河北省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关于民生问题的政策诉求和建议 ?第十八章 四川省民展报告 ?一、四川省民展总体情况 ?二、基于问卷分析的民生问题 ?三、四川省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及成效 ?第十九章 |
| 编辑 | |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的奋斗目标。过去几年我国在民生各领域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生保障工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为更好改善民生,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民生领域的事业发展和体制改革,须准确把握城乡居民在民生方面的关切点和对民生政策的诉求变化,这是完善政府决策和相关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更好服务决策的目标要求,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6年继续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近51000份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在安徽等8个代表性省份开展近10000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编制全国31个省份的年度民生指数,并开展了就业、收入、、教育、住房、环境保护、食品、养老保障、政府服务等专题研究。本书即是该项研究的成果汇编。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黑白为主色调,那种严肃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当初会选它,纯粹是因为对那个时间段社会现象的好奇。我记得当时社会上关于收入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讨论非常热烈,这本“调查”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关心民生的人提供了一份官方的、或者至少是结构化的参考资料。拿到手里分量不轻,内页的纸张质量中规中矩,但排版却出乎意料地清晰,图表的使用也相当克制,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数据的感觉。翻开目录,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一章的标题都直指当下最敏感的神经——从教育资源分配到医疗保障覆盖面,再到最基础的消费结构变动。我尤其期待它对城镇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的深度剖析,毕竟那份“2017”的时间戳,意味着它捕捉的恰好是改革开放后一个重要阶段的侧影。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冰冷的数字,而是能通过细致的案例和扎实的田野数据,还原出那个时点上,普通中国家庭真实的生活脉搏和他们正在面对的困境与希望。整体感觉,这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或政策参考的基调,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肌理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块硬骨头,需要静下心来啃。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需要毅力和专业知识的辅助。我必须承认,其中关于统计学方法和抽样偏差控制的部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不小的门槛。我几次不得不停下来,查阅一些关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是如何得出某些结论的。但正是这种对方法论的严谨坚守,反而赋予了全书极高的公信力。它避免了许多社会学研究中常见的“以偏概全”的陷阱。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数字经济对传统服务业就业冲击的章节。报告显示,在2017年前后,虽然新兴技术岗位在增长,但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已经显现,并且这种替代主要集中在劳动者议价能力较弱的群体中。这种前瞻性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预示了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的痛苦程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带着笔记本和耐心去阅读的书,它提供的价值,远超其表面的学术性,直指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读完这本所谓的“民生报告”,我的第一感受是复杂且略带压抑。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过度乐观的笔法,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冷静的视角,将社会结构中的诸多“硬伤”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我最受触动的是其中关于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与实际机会不匹配的分析部分。书中引用的问卷数据显示,大量身体尚可、经验丰富的退职人员,在寻找新的、有尊严的工作时,遭遇了系统性的结构性排斥。这种数据背后的无奈,比任何个人故事都来得更具穿透力。它似乎在无声地质问:我们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中,是否遗忘了那些努力了一辈子、如今却面临被时代抛弃风险的人群?当然,书中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解释也相当到位,它清晰地勾勒出经济转型期,社会福利体系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家庭结构(比如“四二一”家庭负担加重)时所体现出的滞后性。我不是社会学家,但即便是凭借常识去衡量,这本书所揭示的深层次矛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张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它更像是一份给决策者看的“体检报告”,里面充满了需要警惕的“高血压”和“脂肪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社科书籍那样层层递进地论证一个核心观点,更像是一系列高分辨率的照片集合,每张照片都清晰地定格了某一社会阶层的某一侧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数据可视化上的克制。他们没有用那种花哨的、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三维图表,而是大量使用了对比鲜明的柱状图和时间序列图,让数据的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举例来说,关于教育公平性的那几章,通过对比不同省份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和高考录取率的差异,构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现实图景。这种“摆事实,不加过多评论”的手法,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作者提供的是弹药,而我们自己需要找到发射的角度。对我个人而言,它帮助我修正了一些基于媒体碎片化信息形成的刻板印象。比如,原本以为某些特定行业的收入已经达到饱和,但书中对该行业内部的收入极化现象的分析,却揭示了光鲜表象下的巨大鸿沟。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张精确的社会地图,让你明白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通往更理想区域的现实阻力有多大。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入基层的“社会体检之旅”,尽管我本人并未踏出家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微观的个体经验”与“宏观的政策环境”编织在了一起。它没有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红利消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棋局中去考察。比如,作者在分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时,不仅关注了他们的收入提升,更深入探讨了随之而来的农村“空心化”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本,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考量,是许多浅尝辄止的报道所不具备的深度。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意识到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读毕,我不再是简单地抱怨社会的不公,而是开始思考:在现有的资源约束和制度框架下,实现更公平的资源再分配,究竟需要在哪些环节上进行最艰难的博弈和最根本的结构性调整?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清晰地指明了提问的方向,这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