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认识枪械
什么是枪械/2
前装式枪械/10
前装手枪/16
后装式枪械/18
多管后装枪/22
连珠枪/25
后装转轮手枪/27
手动步枪/35
半自动步枪/38
突击步枪/41
半自动手枪/44
冲锋枪/50
冲锋手枪/54
机枪/56
霰弹枪/66
枪械的弹药/70
榴弹发射器和枪榴弹/74
无后坐力炮与单兵火箭筒/78
下篇 百年名枪
毛瑟步枪/84
莫辛-纳甘步枪/88
M1加兰德步枪/92
AK-47突击步枪/94
M14自动步枪/98
M16突击步枪/100
AUG突击步枪/104
FAMAS突击步枪/106
L85突击步枪/108
SCAR突击步枪/110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112
马卡洛夫PM手枪/114
格洛克系列手枪/116
伯莱塔92F手枪/118
西格P226手枪/120
Five-seveN手枪/122
巨蟒转轮手枪/124
汤普森冲锋枪/126
MP40冲锋枪/128
PPSh-41冲锋枪/130
乌兹冲锋枪/132
MP5系列冲锋枪/134
P90冲锋枪/136
MP7冲锋枪/138
M2重机枪/140
DShK重机枪/143
ZB26轻机枪/145
RPK轻机枪/147
M60通用机枪/149
巴祖卡火箭筒/151
RPG-7火箭筒/153
书名:武器怎么工作--枪械
作者:姜坤 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10
印次:1
页数:154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122265821
定价:49.80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青少年和军事爱好者阅读收藏。
1、以介绍枪械如何工作为主要内容,侧重于枪械知识的科普传播。内容分为枪械百科知识和知名枪械深度鉴赏两个部分。
2、枪械百科知识部分,立足于普及枪械知识,内容丰富,涉及到枪械结构、发射原理等内容,可读性与知识性都比较强。
3、知名枪械的深度鉴赏部分,没有面面俱到地讲各种枪型,而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进行选择:一是经典枪械,有谈资,讲历史,讲战例;二是新型枪械,有亮点,讲设计、技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4、每章的开篇给出某种机型的基本结构图,针对不同的机型,还会给出部分拆解图。图片形式多样,信息量大。
5、文中以贴士的形式穿插一些小知识,丰富版面形式,增加知识信息。
本书是“武器怎么工作”系列图书中的一本。
分上下篇从枪械百科知识和著名枪械深度鉴赏两个方面,以简练的语言和一目了然的结构图片讲解枪械结构、发射原理等武器知识;遴选经典枪械,围绕枪械性能,图文并茂地介绍相关战例、事件,以及技术变革及创新。
本书适合青少年和军事爱好者阅读收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清楚地了解到枪械发展的大致历程,更能丰富对枪械的基本认知。
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专业化到让普通爱好者望而却步,也没有简化到失去深度和准确性。书中对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原理的应用阐述得尤为精彩,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同类书籍中处理得最为含糊不清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变量和约束条件的方式,他似乎非常注重“现实世界中的限制”如何影响理论设计,使得那些纯粹的数学模型立刻变得鲜活可信。阅读时,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假设和模型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被验证和修正的。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即使是假设性的推演)也极具启发性,它们不仅是理论的佐证,更是对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邀请,促使我们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记住“它是这样”。
评分读完导言,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冷静、近乎学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引人注目的、但缺乏根基的结论,而是耐心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开篇对相关历史背景的梳理,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精准地勾勒出了该领域发展的脉络和关键转折点,让人立刻明白了后续讨论的基础所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概念的精确定义,他似乎在反复强调“准确性”是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前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面对接下来的技术细节时,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不是被那些浮于表面的术语所迷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研讨会,他步伐稳健,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牢固基础上,从不跳跃性地引入难以消化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它更像是一本激发思考的“智力工具箱”。在阅读完最后几章,涉及到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时,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他并没有给出一些空洞的预测,而是基于当前技术瓶颈和材料科学的最新突破,提出了几种极具前瞻性且逻辑自洽的发展方向。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欲,通过文字清晰地感染了我,让我对这个领域后续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思考。全书的论证过程让人感到信服,不是因为作者的权威性,而是因为他提供的证据链条如此完整、逻辑推导如此严密。读完合上书本,我没有那种“知识已吸收完毕”的满足感,反而升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动手去验证、去深入研究那些被提及但未展开的子课题。这是一本能真正改变你思考方式的书。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暗色调与金属质感的纹理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复杂机械的冰冷轮廓。光是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香气就足以让人沉醉,仿佛我已经置身于一个充满精密工程学原理的殿堂之中。它没有选择那种过于写实或血腥的画面,而是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主题的深度,预示着内容将是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令人称道,纸张厚实,装订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其原始的美感,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或者深度阅读材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期待着在文字中能看到与这种精美外壳相匹配的专业性和广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作品,旨在为严肃的读者提供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速指南”可比。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匠心独运,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不喜欢那种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的百科全书式编排,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每个主题的展开都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应用的自然路径。举例来说,当讨论到一个复杂的内部机制时,作者会先用一个清晰的图示或类比来概括其功能,然后才逐步拆解其组件和作用力,最后才上升到性能评估层面。这种“搭积木”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又保证了信息密度。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松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跳转和交叉参考,因为作者在关键术语和概念上使用了统一的标记系统,使得回顾和巩固知识点变得异常高效,完全避免了那种在不同章节间疲于奔命地寻找定义的窘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