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 9787563357574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 97875633575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德刚(撰写) 注,李宗仁 口述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李宗仁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
  • 军事
  • 历史
  • 国共关系
  • 民国史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57574
商品编码:285216405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

定价:68.00元

作者:唐德刚(撰写) 注,李宗仁 口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63357574

字数:

页码:8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是现代中国的传奇人物,民国政治的不二之作。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完备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忠实的写照。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也是作者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深,费力大,遭遇困难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始制造出本书中许多惊人的故事。作者则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才把它记录下来。

目录


编 少年时期
n章 时代、故乡、家世
n第二章 父母之教与童年生活
n第二编 陆军教育时期
n第三章 陆军小学的教育
n第四章 广西青年与辛亥革命
n第五章 从陆军速成学堂到将校讲习所
n第三编 初期军中生活
n第六章 护国军中的青年军官
n第七章 讨龙之役与初次负伤
n第八章 护法战争
n第九章 护法归来
n第十章 次粤桂战争
n第十一章 中山援桂之战
n第十二章 六万大山去来
n第四编 统一广西
n第十三章 孙、陈失和与自治军成立的经过
n第十四章 两广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
n第十五章 定桂讨贼军之成立与陆荣延政权之覆灭
n第十六章 拒唐和讨沈
n第十七章 讨唐两大战役——昆仑关和沙埔之战
n第十八章 统一后之广西
n第五编 从滇南关到山海关——北伐回忆
n第十九章 两广统一与湖南之内江
n第二十章 亲赴广州,促成北伐
n第二十一章 北伐前夕的革命阵容
n第二十二章 向长沙前进——北伐的序幕战
n第二十三章 长沙会议
n第二十四章 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
n第二十五章 武昌之围
n第二十六章 进军江西
n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
n第二十八章 肃清江西
n第二十九章 胜利声中的政治暗礁
n第三十章 中央北迁问题与反蒋运动
n……
n第六编 十年国难与内战
n第七编 八年抗战
n第八编 从全盘胜利到溃败
n结论
n附录

作者介绍


唐德刚,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晚清七十年》等,另有包括历史、政论、小说、诗歌、杂文等多部作品。

文摘


序言



《烽火江山:民国风云史话》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子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文瀚书局]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890123456] 字数: 约 50 万字 装帧: 精装,共三册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政治史料汇编,而是一幅恢弘壮阔、笔触细腻的民国画卷。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动荡、最富戏剧性的历史进程,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人物群像,描摹了从辛亥革命的硝烟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漫长征途中,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人物与转折点。全书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特定历史环境下,政治家、军事家、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的内心挣扎与抉择。 第一卷:旧邦新命——帝制终结与军阀混战(约 1912-1927) 本卷开篇,聚焦于推翻帝制的“辛亥风暴”。不同于以往仅强调少数精英的叙事,本书深入剖析了革命浪潮下,知识分子的思想激荡、地方士绅的观望与站队,以及普通民众对“新朝廷”的复杂期待与失望。 关键章节概述: 1. 潜龙在渊:袁世凯的政治哲学与崛起 详细阐述了袁世凯如何从晚清新式军事人才,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以及他对于“强权维稳”的执念如何最终导致其称帝的悲剧。着重分析了其在军事、外交上的手腕,以及他与立宪派、同盟会之间的微妙博弈。 2. “宋教仁案”与民主的初次夭折 细致描摹了宋教仁推动议会政治的努力与失败,以及这一事件对国人政治信心的沉重打击。通过对证据链和各方口供的梳理,展现了早期民主实践的脆弱性。 3. 北洋群雄的角力与“府院之争” 军阀割据的乱象不再是简单的“土匪横行”,而是被视为不同派系政治理念与地方经济基础的冲突。本书详细区分了皖系、直系、奉系的崛起逻辑、地缘优势及内部矛盾,尤其描绘了曹锟贿选议员的细节,揭示了政治交易的深度与广度。 4. 南方“护法”的曲折与军校的兴起 考察了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政府的艰难,以及黄埔军校的创立,不仅是军事教育的革新,更是国民党重建其政治军事基础的关键一步。着重分析了早期的苏俄顾问团与中国革命思潮的碰撞。 第二卷:北伐与融合的阵痛(约 1927-1937) 第二卷是现代中国政治版图形成的关键十年,本书着重刻画了国民政府在统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如何在极端的内部派系斗争与外部威胁中,艰难地推行“建设”与“统一”。 关键章节概述: 1. 清党与宁汉合流的幕后博弈 对国民党内部的“左派”与“右派”的思想分野、权力分配进行了深入探究。重点分析了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的军事行动如何转化为政治优势,以及“宁汉合作”背后各方势力的妥协与制衡。 2. 中原大战的残酷遗产 详尽复盘了这场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不仅关注了战场上的军事部署,更探讨了战争对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李宗仁、白崇禧等地方实力派在这一时期的军事表现与政治定位,构成了理解后续权力格局的重要参照。 3. 新生活运动与文化抵抗 这一部分跳脱出纯粹的军事政治叙事,转而考察南京政府在文化与社会层面的努力。分析了“新生活运动”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接受程度,以及它试图重塑国民精神面貌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4. 对日外交的隐忍与抗争 详细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形成逻辑,并非单纯的“不抵抗”,而是基于对自身军事、经济能力极度不自信下的战略选择。通过外交电报和内部会议记录,展现了决策层的焦虑与权衡。 第三卷:浴火重生与时代的选择(约 1937-1949 尾声) 第三卷聚焦于全民族抗战的壮烈史诗,以及战后围绕国家前途展开的最后决战。本书对国共两党在战时的合作与摩擦,以及军事指挥体系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关键章节概述: 1. 台儿庄的胜利与中国军队的韧性 重点剖析了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尤其是以白崇禧、李宗仁指挥的部队)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运用,击败了日军的优势兵力。这一胜利对提升全国抗日士气和国际认知的影响被置于突出位置。 2. 大后方的经济与军事重组 考察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如何维持战时的财政运转、产业转移,以及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维持战线。对特区经济的运作和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有详细描述。 3. 军事指挥体系的变迁与矛盾 详细分析了军事委员会的权力结构如何随着战局发展而调整,以及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如桂系、晋系)在联合作战中的协调难题。本书特别关注了不同将领在具体战役中因指挥权问题产生的摩擦与配合。 4. 重庆谈判与国共的最后交锋 战后,本书聚焦于权力真空与政治解决的尝试。通过对《双十协定》的谈判细节、张治中等中间人物的斡旋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双方在和平愿景下的深刻互不信任,以及最终滑向全面内战的必然性。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交叉印证,力图在宏观历史脉络下,捕捉到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它关注的不仅是高层决策,更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物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微妙影响。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兼具历史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复杂、多维、充满张力的民国历史侧影。它是一部关于国家重建、民族觉醒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命运沉浮的深度研究与叙事尝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李宗仁回忆录》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李宗仁,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历史的印记。他的人生经历,恰好串联起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些跌宕起伏的重大事件。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不能仅仅依靠宏观的叙述,更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人物,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动。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从李宗仁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我尤其期待他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例如,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的立场?他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又有怎样的认识?他对中共的态度又发生过怎样的转变?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书的包装和印刷都做得相当不错,纸张质量也很好,这为一次深入的历史阅读之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计划花上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读,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去理解那个时代下人物的悲欢离合。

评分

我拿到这套《李宗仁回忆录》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作为一名对历史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内容要有深度,其呈现形式同样重要。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大气,符合其内容的主题。我通常在购买书籍前,会花时间研究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口碑,而李宗仁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他经历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复杂的时期之一。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他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的中心。因此,我相信他的回忆录,一定会包含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的个人见解。我尤其关注他对于一些关键性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台儿庄战役,他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叙述是否会带来新的解读?他对国共两党斗争的看法,又将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我喜欢阅读有温度的书籍,那种掺杂着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的书籍,往往比纯粹的史学论述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在这套书里,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宗仁,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并最终留下自己印记的个人。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值得”。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代史的爱好者,我对李宗仁这个人物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的经历,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的复杂性。这套《李宗仁回忆录》,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那个纷繁复杂年代的大门。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相信,要真正理解历史,必须聆听当事人的声音。教科书上的叙述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回忆,往往带有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深刻的洞察。我非常好奇,李宗仁在回忆往事时,会对哪些事件格外看重?他对那些曾经的战友、对手,又怀有怎样的情感?他作为一位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做出过重要决策的政治人物,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符合历史类书籍的风格,简洁而不失厚重感,纸张也比较厚实,印刷清晰,这些都为我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增添了几分期待。我喜欢慢慢品味书籍,尤其对于这类内容翔实的回忆录,更需要沉下心来,去细细咀嚼其中的每一句话,去体会那个时代下人物的命运沉浮。

评分

终于拿到这套《李宗仁回忆录》,虽然还未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分量的厚重。我一直对近代史,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人物辈出的年代深感着迷,而李宗仁作为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视角无疑是理解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我期待着通过他的笔触,重温那些激荡人心的岁月,感受那个时代下个人的命运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从书的装帧来看,质感很好,纸张也算厚实,印刷清晰,装帧也比较考究,这为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是如何获取和判断信息的?他的回忆中,又会包含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又会如何解读那些历史事件的因果?这些都让我充满期待。我喜欢在阅读前先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李宗仁的人生轨迹,从军阀混战时期的崭露头角,到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表现,再到国共内战的复杂局面,直至最后的归国,每一步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这本书,我打算慢慢读,细细品味,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并非历史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李宗仁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抗日英雄”、“国共斗争”、“桂系”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这套《李宗仁回忆录》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人物的绝佳窗口。我喜欢从当事人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因为那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客观叙述更加生动、更加富有冲击力。我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李宗仁,他的内心又是如何思考的?他对于那些重大的历史决策,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他对那些昔日袍泽,又有着怎样的情谊和恩怨?这些都是我最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有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这让我对阅读本身充满了期待。我通常会选择一些篇幅适中的书籍,但对于这样一套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读,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去理解那个时代下的人物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