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
定價:118.00元
作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劉智遠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49527441
字數:
頁碼:65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140kg
編輯推薦
重新認識“真跡”和“贋品”。徐小虎窮三十年之心力,運用中國、歐洲、日本的鑒定經驗,還原齣元代繪畫大師吳鎮的真實麵貌,並鑒定齣五十餘幅傳世作品中,僅有四幅被遺忘的真跡。
n 重建中國繪畫史。突破“鑒定真僞”的傳統思路,謹慎地探索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或許能找齣中國書畫史上大膽、有突破性的方嚮。
內容提要
一張中國古代繪畫裏頭藏瞭多少的糾葛?如果是某大師的真跡,那麼,它透露大師創作時的特徵又是什麼呢?創作的時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錶瞭哪些典型的風格?或者是一張假畫,那麼它與大師的真跡有哪種關聯?是如實的臨摹,對原作者的誤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創造?
麵對這些真跡與後作的層層關係,作者以元代畫傢吳鎮(1280—354)為研究對象,逐一分析齣這位十四世紀藝術傢的真跡與後世僞作群,同時開拓齣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縝密的方法學,鼓勵中國繪畫史的學者和愛好者用開放的眼光,重新審視研究的對象,提齣新的懷疑、厘清差異所在,進而重建更詳實的“真相”。
《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不僅是探究創作者歸屬問題的專業人士應該閱讀的一本書,論述過程中抽絲剝繭、脈絡分明的交叉對照過程,就一般大眾而言,讀來也是引人入勝。但更重要的是中國藝術史長久以來對於書畫時代風格的混亂認知狀態,通過這一套方法學,將能夠透析與解決各種真假畫問題背後的實際狀況。
此書除瞭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對於假畫橫行的現狀,更大力倡導一個實際且包容的角度,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並不是一門如何地深邃、神秘、無法理解的學問,相反,隻要具備不帶任何成見的一雙眼,拋下任何既定詮釋與包袱的開放態度,直接麵對作品,透過作品直接與其創作精神麵對麵,那麼我們所接觸與感受到的,當不隻是單純的筆墨與二分法的真假問題,獲得更多的,將是各個時代的審美觀與宇宙觀。
目錄
中文版自序與誌謝
n英文版自序
n英文版序
n許理和(Erik Zürcher)
n衛特林(Ernst vader Wetering )
n郭樂知(Roger Goepper )
n書評 保羅·泰勒(Paul Taylor)
n部 方法論的問題
n導論 中國繪畫贋品之不同層次
n章 研究方法概述
n第二章 中國傳統鑒定法
n第三章 日本在中國繪畫研究中的貢獻
n第四章 中國繪畫研究中的西方傳統
n第五章 原跡及其在演進、變形與捏造過程中的麵目變遷
n第二部 從同代文獻與圖像尋找大師真跡
n第六章 時代風格的重要準則
n第七章 個人風格:聚焦於大師
n第八章 尋找真跡:吻閤早文獻資料的元代山水
n第九章 兩件佚名的元代繪畫
n第三部 方法論內部自我檢測
n第十章 係統檢驗:由既定準則辨識竹畫真跡
n第十一章 真跡與僞作的筆跡鑒定:書法分析的新觀點
n第四部 明清的變形之作
n第十二章 山水畫中的變形麵目
n第十三章 竹畫中的變形麵目
n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n第十四章 山水畫中的捏造之作
n第十五章 竹譜中的捏造之作
n第六部 結論
n第十六章 用心觀看:清理與重建
n第七部 附錄
nA 山水畫中以筆為主與以渲染為主的模式
nB 吳鎮與傳董源《寒林重汀》
nC 長寬比與絹之寬度
nD 《墨竹譜》頁麵的尺寸與狀況
nE 存在中國與日本的「仿吳鎮」作品
nF 吳鎮的印章
nG 項元汴的印章
nH 《墨竹譜》與《墨竹冊》款印檢驗
n後語:關於感知
n參考書目
n圖片索引
作者介紹
徐小虎(JoaStanley-Baker),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
生於南京,受中德父母影響,從小接受東西方文化多元洗禮,小學和初中學業輾轉受教於羅馬、重慶和上海。大學進入以教育傢杜威(JohDewey)所提倡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與藝文創意知名的美國班寜頓學院(BenningtoCollege, Vermont),開啓瞭對視覺與錶演藝術的熱愛與直接參與性;又於普林斯頓大學進修中國藝術史,在研究方法學上條理嚴謹且分析敏銳的訓練,為往後四十多年書畫斷代與藝術評論奠定堅實的基礎。五十歲始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967—1971年,以筆名Jennifer S Byrd每周為《日本時報》(The JapaTimes)撰寫藝術評論專欄,其後持續在國際與颱灣報章雜誌上發錶有關藝術、建築、教育和環境方麵的評論。1971年,為瞭解傳統書畫傢與收藏傢如何鑒賞筆墨,對書畫鑒定傢、收藏傢及大書畫傢王己韆(季遷)作數年的長期訪問,後由颱北《故宮文物月刊》刊齣中譯《畫語錄》(3, 15—29期,1984—1985)。1975年擔任加拿大維多利亞美術館首任東方藝術部部長,負責督導該館以收藏日本文物為主的亞洲部門典藏和展演的全盤空間設計,並進行中、日兩國的藏品研究。
為瞭能夠直接在故宮提畫研究真假問題, 1980年移傢颱北,任教於颱灣大學外文係。其間研發齣有效的英文教學方式,並引進“小西園布袋戲團”,促成颱灣傳統藝術與學術界的連接。此時並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於1984年赴牛津讀取學位。課餘參加學院、都市與大學賽船隊,1986年為牛津大學研究生賽船隊(OUGBC)的女隊長;1987年夏天參加古典希臘三排戰艦AtheniaTrireme世界海上實地演練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爾本大學藝術係所,授中國與日本藝術史課程,並於榮任“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迴颱灣後,於1991-1994年擔任颱灣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並從1993年起,協助籌備颱南藝術學院(後改製為大學)。1996年起,離開清華,正式擔任颱南藝術大學教授,首任學務長。於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領導研究生突破傳統論文撰寫模式,在書畫斷代鑒定上獲得新發現。2006年退休至今,持續深入研究、發掘、演講,並教授書畫專題討論課程。
文摘
序言
這本《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的齣現,對於我這樣對中國古典藝術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常常覺得,我們對古代藝術傢的瞭解,很多時候是被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所局限,而那些同樣精彩,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麵更具突破性的作品,卻鮮為人知。吳鎮,作為“元四傢”之一,他的名號早已深入人心,但我總感覺,對於他藝術成就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一些錶麵的認識上。這本書的副標題“重鑒”,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預示著一種顛覆性的視角,一種挑戰既有定論的勇氣。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被低估、被忽視的吳鎮作品,並且通過作者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它們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橋梁,連接起古代的藝術瑰寶和當代的觀賞者,讓我們重新認識吳鎮,重新發現被遺忘的藝術光輝。
評分拿到這本《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時,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曆史的好奇和對藝術的敬畏。吳鎮,這位名字如雷貫耳的元代大傢,總感覺我們對他的瞭解,似乎還停留在一些固定的認知裏。而“被遺忘的真跡”這個詞,像一把鑰匙,悄悄地打開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藝術的渴望。我一直相信,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名垂青史的傑作,更在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短暫遺忘,卻依然閃耀著獨特光芒的“遺珠”。這本書的“重鑒”二字,更是讓我看到瞭作者不拘泥於成說,勇於挑戰和探索的精神。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深入到吳鎮的藝術創作脈絡中,去發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真跡”,去重新審視它們在藝術史上的價值和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畫鑒賞的書,更像是一場對藝術史真相的追尋,一次對被時間塵埃所掩蓋的藝術瑰寶的重新發現。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你一頭紮進去,暫時忘卻外界喧囂的讀物。我通常不會輕易對一本書有過高的期望,但《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這個標題,就像一股神秘的引力,讓我無法抗拒。我一直對那些“被遺忘”的東西有著特殊的偏愛,無論是文物、故事還是藝術品,總覺得它們身上承載著更純粹、更原始的魅力。吳鎮,這位在元代畫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名字響亮,但他的許多作品,尤其是那些可能沒有被廣泛關注的,是否真的被“遺忘”瞭?而“重鑒”,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僅僅是鑒賞,更是對曆史的重新解讀,是對藝術價值的重新評估。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挖掘齣那些被埋沒的“真跡”,又是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重新賦予它們生命和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瞭解吳鎮藝術的一個全新起點,一個深入挖掘其藝術內涵的窗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我對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曆史細節、重新審視經典的作品總是充滿期待。當我在書架上看到《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時,它所傳遞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探索精神,瞬間吸引瞭我。《被遺忘的真跡》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神秘感,它暗示著那些曾經輝煌卻在曆史長河中逐漸黯淡的作品。《重鑒》二字,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對吳鎮書畫作品進行一次深入、全麵、具有顛覆性的再評價。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瞭解那些可能不為人知的吳鎮畫作,去探究它們被遺忘的原因,以及它們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藝術魅力和曆史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吳鎮藝術世界,重新發現那些被時間所遮蔽的藝術瑰寶。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的分量感。無論是從裝幀設計上,還是從標題所透露齣的學術深度來看,它都非同一般。我對中國古代書畫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帶給我新知和啓發的作品。《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我一直覺得,藝術史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總有一些被主流所忽略的角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精彩。吳鎮,作為元代畫壇的代錶人物,他的名聲在外,但“被遺忘的真跡”這個說法,讓我看到瞭作者在深入研究和重新解讀方麵的努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可能被低估、被忽視的吳鎮作品,並且通過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分析,讓我們重新認識吳鎮的藝術成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書畫鑒賞,更像是一次對藝術史真相的追溯,一次對被時間塵埃所掩埋的藝術瑰寶的重新發掘。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書,我平時對書畫鑒賞類的書籍涉獵不多,但這本書的標題《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洪流淹沒、但又可能蘊藏著巨大藝術價值的“遺珠”感到好奇,而吳鎮,這位元代大畫傢,他的名字雖然在書畫史上響亮,但總覺得似乎離我們當下有些遙遠,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更是激發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拿到書時,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古樸而又莊重的感覺,厚實的紙張,精美的排版,都預示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吳鎮那個充滿詩意與墨韻的世界,去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藝術傢,去發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藝術瑰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畫作的鑒賞,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藝術史真相的追尋,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藝術大門。
評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加一場尋寶之旅,而寶藏正是那些沉睡在曆史角落裏的吳鎮真跡。作者在書中對於“重鑒”這個概念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鑒定真僞,更包含瞭一種重新解讀、重新評價的態度,是對被時代誤讀、被忽視的藝術價值的重新發現。我一直在思考,為何有些傑作會被遺忘?是時代變遷,是審美潮流的改變,還是流傳過程中的種種不幸?這本書似乎想要迴答這些問題,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講述故事,講述每一幅畫作背後的故事,講述它們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我非常欣賞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每一個論斷都似乎有理有據,引用的史料和研究方法也都非常紮實。這讓我感覺,我所閱讀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經過反復推敲的學術成果,一種對藝術史負責的態度。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吳鎮的藝術風格,以及他在元代繪畫史上的獨特地位。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就極具吸引力,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一直認為,藝術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被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更在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可能被忽略、被低估,但同樣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吳鎮,作為元代畫壇的巨擘,他的名聲早已在藝術界根深蒂固,但“被遺忘的真跡”這一說法,無疑暗示著這本書將帶來全新的視角和發現。而“重鑒”二字,更錶明瞭作者不滿足於既有的學術結論,而是要進行一次深入的、具有批判性的再評估。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去探索那些鮮為人知的吳鎮作品,去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細緻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重新發掘並肯定它們的藝術價值。這不僅是對一位偉大藝術傢的重新認識,更可能是一次對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書畫史的全新啓示。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佳作。我拿到書後,並沒有立刻翻閱,而是先仔細閱讀瞭封底的介紹以及作者的簡介。我注意到作者在書畫鑒賞領域深耕多年,並且對於元代書畫有著獨到的見解。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標題《被遺忘的真跡》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和探索性,仿佛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尤其對“重鑒”二字感到好奇,這意味著作者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的研究,而是要進行一次全新的、深入的審視。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吳鎮藝術世界,去瞭解那些可能被主流藝術史所忽視的作品,去探究它們被遺忘的原因,以及它們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藝術價值。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精美圖片,並且配以詳盡的文字解讀,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吳鎮畫作的筆墨韻味和意境之美。
評分我一直對書畫鑒賞領域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帶來全新視角和顛覆性認識的作品。當我在書店看到《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瞭。吳鎮,作為元代繪畫的巨匠,他的名聲早已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但“被遺忘的真跡”這個說法,無疑激起瞭我強烈的探索欲。我總覺得,曆史的洪流總是會淹沒一些珍貴的東西,而藝術史也不例外。這本書的“重鑒”二字,更是讓我看到瞭作者的勇氣和學術深度,它意味著一種對既有認知的挑戰,一種對真相的追尋。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吳鎮畫作,並且通過作者詳盡的考證和精闢的分析,讓我們能夠重新認識吳鎮的藝術成就,發現那些被低估的藝術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兩位藝術傢的研究,它更像是一次對藝術史真相的挖掘,一次對被時間遺忘的藝術瑰寶的重新發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