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读,作者文笔。朴实表达枯燥的理论,体味苏力式文字魅力。 | |||||||||||||||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 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2年起任教北京大学法学院至今。 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 《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 《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 《送法下乡》(修订版,2011) 《走不出的风景》(2011) 《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译著,2014)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2015) 《*法律》(译著,2016) 《大国宪制》(2018) | |||||||||||||||
读书乐新版序Ⅰ | |||||||||||||||
| *部分“逮谁批谁”,主要收录了作者为部分书籍写的书评,文辞犀利,逮谁批谁,既把握好了批评的分寸,又用心透彻的理解了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学术批评的目的。 第二部分“不务正业”, 反映了作者对法律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与思索,此外还涉及学术批评和西学中译等制度问题。 第三部分“敝帚自珍”,主要介绍了作者为自己出版的著作所做的序和跋,以及对已经出版的书籍所撰写的解释和说明,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 | |||||||||||||||
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批评”这一常被视为挑战性的话题,与“自恋”这一复杂的人性维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深入,从理论的宏观框架到具体的案例分析,都展现了作者非凡的驾驭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批评”所蕴含的建设性意义的强调,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关怀的介入,旨在推动事物的进步和个体的成长。而“自恋”在这里,则被剥去了表面的负面色彩,被视为一种驱动个体去追求卓越、去创造、去表达的内在力量,但同时也警示了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书中那些对读书与写作的细致探讨,更像是将这种批评与自恋的内在逻辑,在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高层次的精神对话,它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及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是否也滋养了那份健康的自恋。
评分一本封面设计朴素但内涵深刻的书,拿到手中便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初读之下,就被作者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深深折服。书中关于“批评”的论述,并非流于表面的指责或抱怨,而是深入到批评的本质,探讨了批评所应有的姿态、方法以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自恋”这一主题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将自恋视为一种负面特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性光谱中进行审视,分析了自恋在创作、思考乃至人际交往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鞭辟入里,引人入胜,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习以为常的现象。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邃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带来新的启迪,每一次思考都让内心产生微妙的震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读书与写作”这一行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自我、对世界、对知识体系的深刻反思,它鼓励读者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精神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与众不同,它不像市面上许多速食读物那样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或浅显易懂的叙述,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宏大和复杂的思想领域。作者在“批评”的范畴内,为我们打开了多扇观察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的艺术性,以及它作为一种社会和个体进步动力的重要性。而“自恋”这个看似与批评对立的主题,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惊人的关联性,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过程中,自恋所扮演的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误解的角色。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时而又如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它没有强行灌输任何既定的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和精妙的比喻,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时,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汲取更多的养分。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也审视自己内心的那份对卓越的渴望。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种沉静而厚重的知识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逐热点的书刊,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关于“批评”与“自恋”的深度探索之旅。“批评”在这里,被描绘成一种精妙的艺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的指责与否定。作者的论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评价他人的角度,也照出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而“自恋”,这个常常被贴上负面标签的词汇,在书中却得到了更为 nuanced 的解读。作者揭示了自恋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在激发创造力、追求卓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警示了其可能带来的盲目与偏执。书中对读书与写作的深入剖析,更像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生动示范,让读者在具体的文字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如何平衡自我认同与外部反馈。读这本书,是一种沉浸式的智力体验,它让你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反思自己的写作动机,以及最重要的,反思自己是如何理解和实践“批评”与“自恋”这两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意义的概念。
评分这本书的质感,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股沉静的学术气息。它并非以煽情的文字或猎奇的观点吸引读者,而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逐渐渗透你的思想。书中对“批评”的阐释,极具启发性。作者将批评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仅仅是表达异议,更是一种对事物内在逻辑和价值的深度审视,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而“自恋”这一主题,则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极富张力的展现,它不再是狭隘的自我迷恋,而是被置于个体追求成就、实现价值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审视,揭示了其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书中所包含的关于读书与写作的论述,更是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以一种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实践中体会到批评性思维和健康自我认同的重要性。阅读这本书,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智识之旅,它引导你审视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方式,审视自己内在的驱动力,以及你在知识世界中的位置。它鼓励你以一种更为独立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也去理解你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