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定价:31.0元
作者:赵克尧,许道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10144573
字数:315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传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史上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本书以时间为序,运用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评价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
唐太宗的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是跟的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相联系的。贞观二年,他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⑧这段话简要地揭示了他的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的思想内容。
民为邦本,原是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也是历来所谓“治国”大义。儒家能认识到国家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是开明君民观的表现。不少帝王在口头上或者官样文书上叫喊过,但像唐太宗那样切实地加以推行,却是寥寥可数。他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想逻辑可归结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是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而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这种观点虽然夸大了君主个人的作用,但它承认君主的安危、王朝的兴亡取决于百姓的生活状况,毕竟是开明的君道观。他的一句名言云:“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①就是君主的安危还受到人民力量制约的思想流露。
从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出发,必然要引申出农本论的经济思想。“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②人离不开衣食,“营衣食”就是要搞农业。诚然,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重视农业的思想应是封建社会普遍的历史现象。然而,隋末统治者却践踏了农本思想;而唐太宗则维护了农本思想。他清醒地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就必须在经济上不夺农时;如果不留意农业这个根本问题,新王朝的统治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所以,他“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③重视农业是唐太宗施政的一条基本原则。
唐太宗的农本论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静为农本的观点。具体地说,一方面要让农民休养生息,另一方面统治者征役要不违农时。两者比较而言,与民休息是静为农本的核心内容,而不夺农时则是休养生息的必要条件。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说:“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惟以安养为虑。”④贞观三年四月,在《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中说:“自登九五,不许横役一人,唯冀遐迩休息,得相存养。”⑤贞观八年,又指出:“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⑥诸如此类,尽管有溢美之辞,仍然可以窥见唐太宗是注意贯彻静为农本思想的。在社会经济萧条的境况下,要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惟以安养为虑”,与民休息,不违农时,舍此别无其他办法。
唐太宗及其臣僚在强调休养生息的作用时,还多次用养病来比喻。贞观五年十二月,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①的确,对于经历隋末丧乱而创建的国家,犹如久病初愈的人,只有悉心护养,才能兴盛起来。贞观六年正月,魏征也生动地讲过:“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②上述比喻把休养生息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足见静为农本在唐太宗经济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103-105
……
序言
初见《唐太宗传(平)》的书名,便被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他的故事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这位伟大的君主?是侧重于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还是深入剖析他辉煌的“贞观之治”?我特别希望能够读到关于他如何从一位骁勇善战的秦王,蜕变为一位睿智仁慈的明君的过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开明的政治思想,比如对臣民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他如何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平”这个字,也让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采取一种更加平和、客观的叙述方式,不偏不倚地展现唐太宗的功过是非,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帝王形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去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去品味他的人生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唐太宗传(平)》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帝王之一,他的功绩和影响深远。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这位伟大君主的深度解读。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他如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玄武门之变后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我希望能了解到“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包括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推动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同时,我也对唐太宗在个人性格、治国理念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与魏征的君臣对话,与长孙皇后的相濡以沫,这些能否在书中得到生动细腻的描绘?“平”字的使用,也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以一种更加平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位帝王,避免过度的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更加真实的唐太宗。
评分《唐太宗传(平)》这个书名,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大唐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令人瞩目的帝王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来深入了解这位帝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他的政治手腕,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如何将大唐打造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贞观之治”背后的原因,包括他开明的政治理念、对内改革的决心以及对外开放的胸襟。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唐太宗身上那些复杂而又充满人性的层面,比如他如何面对历史的争议,如何处理复杂的朝臣关系,以及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这本书的“平”字,让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视角来审视这位伟大的帝王,而非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遐想,"唐太宗传(平)",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代一位极其重要的帝王,他的“贞观之治”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这本书籍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股厚重感,仿佛承载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何种视角来解读这位千古一帝的?是侧重于他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还是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世界、成长经历?“平”这个字,又暗示了什么?是相对客观的叙述,还是对某一特定方面的“平”价?作为读者,我期待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唐太宗,而非仅仅是历史书本上那个被标签化的符号。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又如何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站稳脚跟?他对民生的考量,对人才的任用,这些都会是书中重要的篇章吧。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细节,那些史书上语焉不详或者存在争议的部分,是否会有独特的见解和推测,让历史的尘埃在眼前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唐太宗传(平)》,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书页泛着淡淡的古韵,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有机会置身于大唐的盛世与风雨之中。唐太宗,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传奇。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位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是着重于他如何从秦王府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君临天下?还是聚焦于他“贞观之治”的辉煌篇章,那些开明的政策、对外开放的胸怀,是如何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础?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唐太宗在用人、治国方面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对魏征等直臣的器重,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这些是否都能在书中得到生动而详尽的展现?同时,作为帝王,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是否也有过挣扎、迷茫,亦或是晚年的遗憾?这本书的“平”字,让我猜测它或许不会有过多的煽情或批判,而是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的叙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唐太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