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74405
条码:9787511874405
图书名称:法治生活:公民必知的法律权利全集
定价:39.8
作者:寇锋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03-01
目录:
Part 100
人身权利篇00
章人格权00
节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00
公交司乘人员掐死花季少女,赔偿受害人家属精神抚慰金30万00
二节姓名权00
犯罪后假冒他人,侵犯他人姓名权应担责00
三节肖像权0
赵本山诉天涯公司侵犯肖像权案0
四节隐私权0
电视剧泄露公民手机号被诉侵权0
五节名誉权0
徐大雯与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0
六节荣誉权0
锦州侵害学生荣誉权案终审法院判决市教委向女大学生道歉,
赔偿损失4万多元0
七节婚姻自主权0
北京少女状告父母剥夺婚姻自主权0
八节人身自由权0
强送父亲治精神病,女儿被判侵犯父亲人身自由权0
九节般人格权0
上海首例侵犯贞操权案审宣判被告被判赔3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0
二章身份权0
节配偶权、亲权(监护权)与亲属权0
妻子沉溺麻将不顾家丈夫三次诉离终获准0
二节继承权0
“新七浦”创始人胡某遗产继承案0
Part 20
财产权利篇0
三章物权0
节所有权0
男子以亲戚名义购房遭“鸠占鹊巢”打官司确权0
二节用益物权0
在他人宅基地上建房,房屋判归宅基地权利人所有0
三节担保物权0
行使留置权不当被法院驳回0
四节占有0
占有物返还请求权,超过年即消灭0
四章债权0
节合同债权0
王卫某诉孙云某买卖合同纠纷案
——销售者承诺“假赔十”,所售商品为冒牌货,应按其承诺赔偿0
二节侵权行为债权0
导游催游客“快跑”游客摔残旅行社赔十万
三节无因管理债权
见义勇为救火牺牲,受益人应当补偿
四节不当得利债权
虚构“高层峰会”收费,被判不当得利
五节缔约过失债权
北京宋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案
Part 3
商事权利篇
五章个人独资企业中投资人的权利
看房客受伤,投资人对经纪公司赔偿责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六章合伙企业中合伙人的权利
不具备法定事由法院判令退伙无效
七章公司中的股东权
林方某诉常熟市凯某实业有限公司、戴小某公司解散纠纷案
八章在商业保险中的权利
法定告知义务未履行保险格式条款无效
九章在票据活动中的权利
汇票不慎丢失几易其主手背书人主张权利获法院支持
Part 4
知识产权篇
十章著作权
“鸟巢”烟花著作权案
十章商标权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之争
十二章专利权
正泰诉施耐德“小型断路器”实用新型专利案
Part 5
社会权利篇
十三章劳动者权利
中兴通讯(杭州)有限责任公司诉王某劳动合同纠纷案
十四章社会保险权利
进城农民工也享有社保待遇
十五章获得社会救助权利
违规转租廉租房被收回诉至法院被驳回
十六章享受社会福利权利
盲人状告北京地铁打赢福利权官司
十七章获得社会优抚的权利
为救铁轨上的儿童牺牲河南青年被追认为烈士
Part 6
公法权利篇
十八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从土地维权农民到区人大代表
十九章参与立法权
孙志刚之死:终结“收容遣送”恶法
二十章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权利
淄博市信息公开案
二十章在行政许可中的权利
违法设立行政许可未获法院支持
二十二章在行政强制中的权利
重庆“坨屎”劳动教养案
二十三章在行政处罚中的权利
上海“钓鱼”执法案
Part 7
权利救济篇
二十四章人民调解制度
二十五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二十六章商事仲裁制度
二十七章民事诉讼制度
二十八章信访制度
二十九章行政复议制度
三十章行政诉讼制度
三十章刑事诉讼制度
三十二章国家赔偿制度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在线试读部分:
让法治成为种生活方式(代自序)
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形成的必然要求,其核心价值是对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
法治社会包括精神和制度两个层面的内容。精神层面是指法治精神的形成,即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制度层面是指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的建立,即法治社会的法律是通过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法治社会并非自生自发演进形成的,而是靠不断地斗争去争取权利,去激活法律。他提出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位市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市民的项义务。由此可见,让法治成为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法治不仅仅是种法律至上的精神信仰,种权利本位的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将法律价值内化为行为准则的法治自觉。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首先,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其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再次,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后,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源自信仰。只有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公民才会对法律的产生信仰,法律才能真正树立起。通过良法善治,后实现法治。
我国现在已建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公民权利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但大多数公民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缺乏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有效的法律技能,实践中往往不能有效维护自己权利,久而久之,形成“法律无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直接影响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为此,本书尤其重视其实用价值,内容上以公民权利为中心,视角上从法律维权的角度,全面介绍与公民工作、生活联系密切、重要的诸如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商事权利、社会权利和公法权利等各项权利的基本内容,并辅以关联法律、维权指引和典型案例,供读者参考。期望通过本书能给读者朋友们在法律方面提供点有价值的帮助。若能如此,也算为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尽了份绵薄之力。希望法治能早日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后,本书得以付梓,感谢法律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写作的支持。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法律工具书,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在听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讲课。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些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一个个法律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部分,这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以前就经常遇到一些商家不诚信的问题,但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很多时候就吃了哑巴亏。这本书里详细讲解了消费者在购物、接受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维权途径和方法。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腰板都挺直了,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心里就有了底气。而且,书里的一些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保护普通人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权利”,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负责任、更有意识的公民”。例如,在探讨公民义务的部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上升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我的行为不仅仅关乎个人,更会对周围的环境、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书中关于环境法、公共秩序的讨论,都让我更加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权利的享有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是我在阅读很多其他书籍时所没有感受到的。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的厚度。翻开目录,简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法律知识宝库中寻宝。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多么重要,但现实中,法律条文往往晦涩难懂,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触犯了法律之后才开始“恶补”相关知识,那往往已经为时晚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它用一种我能理解的语言,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知识。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到更加复杂的涉及权益保护、合同签订、甚至是遇到纠纷时的应对策略,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我尤其欣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体会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多了一层更深的理解,少了一些莫名的恐惧,多了一些自信。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法律有些畏惧,总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触碰的东西,离我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公民的权利”这个概念,分解成了我能够理解的、和我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关于劳动者权益的部分,我一直以为只是简单的工资、休假,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关于职业安全、工会参与、甚至在不公平解雇时的法律保护,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书中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我很容易就能将书中的知识对号入座。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发现原来我在日常生活中,竟然拥有这么多可以依赖的法律武器。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那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能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运行机制充满好奇的公民,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法律体系的运作方式。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渴望。它并非仅仅聚焦于个人权利,而是更宏观地展现了公民在社会结构中的法律地位。例如,关于政治参与的权利,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公民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以及在选举、立法等环节中的权利和义务。这让我意识到,公民的权利不仅仅是“被保护”的,更是“主动行使”的。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公民在面临国家权力时应有的法律意识,以及如何有效监督和制约公权力,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社会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这些宏大议题时,依然能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并提供扎实的法律依据,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