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物产,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物质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所固有的脆弱性等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的环境法治建设,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其环境法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三、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法治/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立法/
一、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二、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方的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四、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的评价/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的问题与解决/
一、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实施情况/
三、环境执法体制改革/
四、我国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
一、环境司法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五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的概况/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途径/
三、结论/
第二章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吉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概述/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资源概况/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立法问题/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执法问题/
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存在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三节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的借鉴/
一、国内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借鉴/
二、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及经验/
第四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法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体系/
二、优化行政执法能力/
三、加强阔叶红松林保护法律宣传教育/
第三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概述/
一、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概况/
二、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原因/
三、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严/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不全面/
第三节传统习惯法和国外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蒙古族传统习惯法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价值/
二、国外草原保护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
一、生态保护立法对策/
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对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对策/
第四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价值追求/
二、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的立法评析/
一、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现状/
二、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的不足/
第三节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借鉴/
一、美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二、德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三、欧盟环境损害责任立法/
四、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完善基础制度/
三、完善配套制度/
第五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一)
——以吉林省查干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查干湖湿地概况/
一、查干湖概况/
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资源概况/
三、查干湖经济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查干湖地区蒙古族传统习惯法之祭祀文化/
一、郭尔罗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历史/
二、查尔干湖区的“祭湖?醒网”仪式/
第三节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根源/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第四节查干湖湿地保护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产生的法律问题/
二、完善查干湖湿地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以云南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洱海流域概况/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第二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三、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现状/
第三节洱海流域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失/
二、生态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三、生态环境司法专业性、独立性缺失/
第四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完善对策/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对策/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完善对策/
三、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完善对策/
第七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系统概述/
一、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简介/
二、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陵水县海草床保护的法律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陷/
二、监管执法上的缺陷/
三、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第三节国内外海草床保护制度的借鉴/
一、广西湿地保护立法的借鉴/
二、美国佛罗里达州“海草缓释银行”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陵水县海草床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海草床保护的自治立法/
二、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
三、提升当地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
第八章煤炭污染法律规制研究
——以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概况/
一、煤炭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现状/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内蒙古煤炭污染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中的法治缺陷/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立法原因/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原因/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司法原因/
第三节发达国家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欧洲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二、北美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议/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建议/
三、建立通畅的司法救济渠道/
四、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第九章沙漠污染治理法治研究
——以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我国沙漠污染的概况/
一、沙漠化与沙漠污染/
二、沙漠污染的危害/
三、对沙漠污染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沙漠污染的法律缺陷/
一、沙漠污染的立法缺陷/
二、沙漠环境污染的执法缺陷/
第三节国外沙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澳大利亚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二、美国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三、以色列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第四节沙漠污染的法律建议/
一、沙漠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沙漠污染防治的执法建议/
三、沙漠污染防治的守法建议/
参考文献/
读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法治理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健全的法治体系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书中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保护特殊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们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法律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立法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如何规范矿产开发等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以及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议,比如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性,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追责力度,以及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都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这本书对于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希望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法律实践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引发了我对法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将“法治”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具体而敏感的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们一同走进了一系列真实的生态困境,并看到了法律是如何尝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书中对于如何建立健全与少数民族地区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去,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书中也对如何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机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此外,书中对地方性环保法规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它更是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来守护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长久地惠及子孙后代。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拿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论证方式所吸引。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轻松的科普读物,而是更侧重于对法律理论的深入挖掘和对实践问题的细致分析。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勾勒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现状、困境与未来走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法治的“中国特色”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结合。它在借鉴国际通行的环保法律理念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书中对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环境公益诉讼等法律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如何在法律上更好地界定和保护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遏制破坏性的开发行为,以及如何平衡原住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保护需求等。这本书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复杂法律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这一点就足以吸引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宏观的法律框架,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分析之中,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的探讨。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经验,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传统融入到现代法律体系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该书着重思考的问题。例如,书中可能就提到了如何利用民族习惯法来处理一些环境纠纷,或者如何通过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能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风光。此外,书中对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划分,也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治理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模板,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需要有更加精细化和本地化的法律设计。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基层环保法治状况,或者对民族地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评分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其中蕴含的生态挑战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法律问题的探究。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法律条文背后逻辑和现实困境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作者们并未止步于对现有法律的解读,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信息不对称、执法能力不足、公众参与度不高等等。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加强对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建立更有效的公众举报和监督机制,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环境监管的效率,都显得十分务实。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湿地保护、森林资源管理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分析,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惠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扎根于现实的法律视角,让我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来守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财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