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 |
| 作 者: | 熊玉莲 |
| 定价: | 26.5 |
| ISBN号: | 9787309109566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4-12-1 |
| 印刷日期: | 2014-12-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针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点及其风险,研究了对其进行法律监管的相关问题。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从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了相关法律监管的主体、方法以及监管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体例清晰,理论缜密,分析深入,在金融监管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 作者介绍 |
| 潘庆云,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法学教授,上海市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律师,兼任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理论研究会会长等职。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9-1991年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站全国重点课题研究-硕士毕业至今在华东政法大学从事法律文书,法律语言、立法技术、律师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历年来出版的专著有《法律语言艺术》(1989年)、《法律修辞》(1989年)、《法律语体探索》(1991年,“七五”国家教委复旦大学博士站重点项目)、《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1997年)、《中国法律语言鉴衡》(2004年)等,主编或独著的法学教材有《法律文书评论》(1999年)、《法律文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l版、2012第3版)、《法律文书写作》(2004年)、《法律文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法学、法律语言,法律文书等方面论文数百篇。 |
| 目录 |
| 第一章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第一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 第三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 第四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历史沿革 第五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现状 第二章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第一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一般风险 第二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 第四节 关于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的争议 第五节 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第三章 美国金融危机与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缺失 第一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化 第二节 CDS的交易特征及其风险 第三节 美国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渊源 第四节 金融危机前的政府监管及其困境 第五节 监管缺失对危机的影响 第四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改革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改革建议及措施 第二节 美国的监管改革 第三节 欧盟的监管改革 第四节 英国及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监管改革 第五章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商监管 第一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商监管的重要性 第二节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商监管的内容 第三节 美欧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商监管的比较 第六章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中央对手方清算监管 第一节 中央对手方清算模式及其发展 第二节 中央对手方清算监管的目标 第三节 清算产品的监管 第四节 中央对手方监管 第七章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数据报备与数据库监管 第一节 交易数据报备的目的 第二节 数据报备主体及报备标准 第三节 交易数据库的注册登记和执业规范要求 第四节 数据的使用规范 第八章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现状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现状 第三节 现有监管的不足 第九章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监管体制和立法体系 第二节 构建系统性风险防控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强化对交易商的监管 第四节 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捧读《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这本书,我预感这将是一次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探索。熊玉莲教授的名字,加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背书,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理解那些在金融新闻中时常出现的、但具体含义却模糊不清的“场外衍生品”的法律属性。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些金融工具的法律渊源,比如它们是否基于合同法、信托法,或者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更吸引我的是“法律监管”这部分,这让我想到,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在没有明确的监管框架下,可能会滋生多少潜在的风险。我希望书中能系统地梳理现有的监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交易场所的规定、以及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评估等。我非常好奇,对于那些“非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品,监管者是如何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市场活力,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风险隔离、争议解决机制的法律解读,帮助我理解在出现问题时,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评分当我看到《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学者严谨治学的画面。熊玉莲教授,复旦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组合,本身就代表着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背后深层法律逻辑的揭示。我设想,书中会细致地分析各类场外衍生品,例如远期、掉期、期权等,它们在合同设计、交易结构上的法律考量。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监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什么需要对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监管的目标又是什么?是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还是防止市场操纵?书中是否会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能够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差异,以及它们对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和欧洲,对衍生品的监管政策有哪些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又如何影响了市场主体的行为?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监管的未来趋势,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监管工具和技术可能会如何改变场外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格局。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在繁复的金融市场角落,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又至关重要的衍生品,它们如何运作?背后的法律条文又有多么精妙而又复杂?熊玉莲教授的名字,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加持下,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几分学术的厚重感。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些大众化的理财科普,而是深入肌理的法律分析。我设想,书中会详细剖析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各个环节,从合同的签订、标的物的选择,到风险的识别、违约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摊开来,进行精细的解构。监管方面,我期待看到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监管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应该更宽松以鼓励创新,还是应该更严格以防范风险?对于跨境交易,又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和法律适用?这本书,我猜想,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会结合大量案例,让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变得有血有肉,让复杂的金融术语变得易于理解(当然,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在金融法律的海洋里遨游的书。
评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法律世界深处的大门。熊玉莲教授,复旦大学出版社——这些标识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性有了极高的期待。我脑海中构思的,是关于那些在公开交易所之外悄然进行的金融交易。这些交易,因为其非标准化的特性,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我推测,将深入剖析这些场外衍生品的法律结构,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合同条款来界定权利义务的,以及在发生违约时,法律是如何进行救济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法律监管”这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为何需要对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以及监管的目标是什么。是否会涉及到针对交易对手方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法律规制?我特别想了解,监管机构是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国际上主要的监管模式,比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或者欧盟的EMIR法规,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构建一个关于场外衍生品法律监管的系统性认知。
评分我拿到这本《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研究》的时候,并没有立即打开阅读,而是先在书桌上摆放了一会儿,细细品味书名和作者信息。熊玉莲,复旦大学出版社,这些字眼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兴起之后,场外衍生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监管的滞后性和复杂性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我想,正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用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场外衍生品在法律层面的“生存法则”。比如说,对于某些新型的衍生品,现有的法律框架是否能够有效适用?如果不能,又将如何进行调整和完善?监管的边界又在哪里?是应该侧重于事前审批,还是事后追责?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的梳理。我还会设想,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司法判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来揭示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难点和解决之道。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和法律风险的深度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