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

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志海 著
图书标签:
  • 蔡元培
  • 教育
  • 回忆录
  • 自传
  • 近代史
  • 学术
  • 文化
  • 人物传记
  • 思想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53281
商品编码:286782306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

:16.00元

作者:崔志海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215053281

字数:128000

页码:1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 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 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目录


故乡与家世
绍兴笔飞弄
商贾之家
父亲的去世
我的母亲
十年私塾教育
始进家塾
严厉的李塾师
学做八股文
拜王子庄为师
中季才
科举之路
省城乡试
徐氏铸学斋
得益大的三本书
金榜题名
上虞县志局总纂
补应殿试朝考
南下交游
委身教育时代
甲午惊雷
冷眼看变法
绍兴中西学堂
尝试书院改革
宁绍会馆
在杭城
执教南洋公学
我的第二次婚姻
中国教育会
爱国女学
东瀛之行
爱国学社
会社分裂
青岛少憩
沪上革命
学德车
在动荡的民初岁月
主持北大的六年
国民时代
亡友追忆
蔡元培年谱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江山万里——宋代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假想的作者名,例如:林鸿飞]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假想的出版社名,例如:华文文史出版社] 开本/页数:16开/约680页 --- 内容简介 《江山万里——宋代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入考察北宋至南宋近三百年间,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形态以及技术革新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文化与政治、经济割裂叙述的窠臼,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宋代历史全景图,揭示这一被誉为“近世之祖”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深刻而持久的遗产。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变迁”二字。宋代,一个在军事上看似积弱、但在文化、商业、科技和市民生活上却爆发出惊人活力的时代。作者通过对海量史料,包括地方志、宋代碑刻、宋人笔记以及出土文献的爬梳整理,系统梳理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上的深刻转型: 一、 士的崛起与文官政治的成熟 本书首先聚焦于宋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结构重塑。不同于唐代以门阀和军功为基础的晋升路径,宋代通过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知识分子群体得以大规模地进入统治核心。 1. 科举制度的精细化与士人阶层的固化与流动: 详细分析了宋代糊名、誊录等制度如何保障了考试的相对公平性,以及这一制度如何塑造了士人的价值取向。同时,深入探讨了“恩荫”制度的补充作用,揭示了精英内部的代际传承机制。 2. 儒学复兴与理学的兴起对政治伦理的影响: 并非简单罗列程朱理学的思想,而是探讨了理学(特别是新儒学)如何被内化为士大夫集团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信仰。它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一种超越君主专断的道德约束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僵化、对异端思想的排斥等结构性问题。作者通过对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后世某些保守学者的言论,勾勒出士大夫群体在忠诚与改革之间的张力。 二、 商业革命与城市生活的重构 宋代的经济成就常被后世赞叹,本书则着重分析这种“商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1. 纸币的诞生与金融体系的复杂化: 详细考察了“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行、流通及其对区域经济整合的作用。分析了政府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传统以土地和实物为基础的财富观念。 2. 坊市制度的瓦解与市民文化的勃兴: 重点剖析了开封、临安等大都市中,夜市的出现、瓦舍勾栏的繁荣对社会风俗的渗透。研究了说书、杂剧、傀儡戏等新兴娱乐形式如何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催生了更加世俗化、更具消费导向的审美趣味。对《东京梦华录》等文献的解读,清晰描绘了市民阶层对物质享受和文化参与的热情。 三、 技术革新与社会视野的拓展 宋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常常被低估。本书将技术史视为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1. 印刷术的普及与知识的平民化: 详细探讨了雕版印刷向活字印刷过渡的技术难点和商业考量。强调了印刷术的普及如何使得官方文献、私人著作、甚至地方性的实用手册(如农书、医书)得以大规模传播,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间接推动了科举竞争的白热化。 2. 军事科技与边患的交互作用: 分析了火药武器(如“突火枪”、“震天雷”)的早期发展,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在边境防御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探讨了军事需求如何反哺民用技术(如冶金技术)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或恶性的循环链条。 四、 区域整合与地理认知的变迁 宋代疆域的变动,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心态。本书关注的是文化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以及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天下”的概念。 1. 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考察了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提升(如占城稻的引进)如何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并最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取代黄河流域,成为新的经济核心。这种经济基础的转移,对艺术风格(如院体画的细腻化)和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辨析。 2. 边疆观念的演变与“夷夏之防”: 梳理了宋代知识分子对辽、金、西夏等政权的复杂心态,从早期的文化优越感,到后期的被迫现实主义。通过分析宋人的文学作品和外交文书,揭示了文化认同在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所经历的挣扎与重塑。 总结 《江山万里》并非简单地描绘宋代的繁华,而是旨在解构繁华背后的结构性动力与内在矛盾。本书认为,宋代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在政治上受制于外部和文官集团内部的保守力量,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向近现代转型。通过对官僚、商人、工匠、士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的细致描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宋代历史画卷,深刻理解一个伟大文明是如何在动荡中实现自我革新与升级的。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城市史、思想史和经济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部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思想自传。蔡元培先生在书中,不仅仅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在回顾中,梳理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提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他对于“整理国故”的倡导,以及对于西方科学精神的引入,体现了他一种融会贯通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欣赏他对教育的理想主义追求,即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依然坚守着教育的纯粹性,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公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用毕生的精力,去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

评分

初读《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书中那股朴实而真诚的文字力量。这不是一本刻意雕琢、辞藻华丽的著作,而是蔡元培先生用最平和的语言,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片段。他记述童年在家塾的读书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初窥门径时的懵懂与热爱,那种质朴的情感,仿佛穿越时空,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过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堆砌,更是一部思想发展的脉络图。他记录了自己在科举制度下的挣扎与反思,以及后来对西方教育模式的接触与学习,这其中充满了探索、碰撞与自我革新。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谋个性者,其行事也,不受人约束;谋公益者,其行事也,不为己利图”的论断,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书中对于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的改革措施的阐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和不懈努力。

评分

《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满怀期待,毕竟是蔡元培先生的自述,这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经历,对我们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这套文丛所呈现的,远不止一个简单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蔡元培先生从少年求学到晚年治校,再到投身革命的漫长而复杂的人生轨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留学德国的章节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更是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日后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宏伟蓝图。他对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的坚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他对东西方文明深刻理解和独特体悟。书中对他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巨匠的交往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学术争鸣的激烈与精彩。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

评分

坦白说,《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涉及的教育理论、哲学思考,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都相当深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通才教育”的阐释,他认为教育不应过早地将学生限制在某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注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他在巴黎和柏林求学期间的见闻,以及与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交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学术前沿的窗口。他记录的那些关于哲学、艺术、科学的讨论,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蔡元培自述——学人自述文丛》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蔡元培先生并非一位孤芳自赏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书中,他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变革的观察,对民国初年教育体制重建的思考,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抱负。我反复咀嚼了他关于“中国教育之危机”的论述,他清晰地指出了当时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对于北大改革的魄力,尤其是打破旧有藩篱,引进新思想、新学科的举措,至今仍是教育史上的佳话。而他在这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与挑战,书中也有提及,这让我更加敬佩他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