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 9787

正版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 97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 著
图书标签:
  • 传热技术
  • 过程设备
  • 工业应用
  • 化工工程
  • 热力学
  • 设备与应用
  • 廖传华
  • 李海霞
  • 尤靖辉
  • 9787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161
商品编码:2870530366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作者 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
定价 15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99161
出版日期 2018-06-01
字数 654
页码 408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是“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系统介绍传热设备和传热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分别详细介绍了热风炉、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蒸发器与余热锅炉的工作特性、设计原理、用途及评价。《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不仅适合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机械等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廖传华(1972—),男,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有机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高效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 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图书二等奖。

   目录

章绪论

1.1供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1

1.1.1锅炉/001

1.1.2热风炉/003

1.2换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4

1.2.1换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4

1.2.2换热设备的选型/005

1.3传热设备的材料/006

1.4传热设备的防腐蚀/008

1.5传热设备设计的一般考虑/008

第2章传热

2.1传热的方式和方法/010

2.1.1传热的基本方式/011

2.1.2工业传热的方法/011

2.1.3稳定传热和不稳定传热/012

2.2导热/012

2.2.1傅里叶定律/012

2.2.2热导率/013

2.2.3单层和多层平壁导热/014

2.2.4单层和多层圆筒壁导热/016

2.3对流传热/017

2.3.1对流传热方程式/018

2.3.2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019

2.3.3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020

2.3.4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022

2.3.5对流和辐射的联合传热/025

2.4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026

2.4.1总传热速率方程/026

2.4.2换热器的热量衡算/027

2.4.3传热推动力与两流体的流向/028

2.4.4总传热系数/031

2.5换热器/034

2.5.1换热器的类型/034

2.5.2换热器内流体流程和流速的选择/042

2.5.3各种间壁式换热器的比较/042

2.5.4传热的强化途径/042

参考文献/043

第3章锅炉

3.1供热锅炉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参数/044

3.1.1锅炉的构成/045

3.1.2供热锅炉的基本构造/045

3.1.3供热锅炉的工作过程/047

3.1.4供热锅炉的性能参数/048

3.1.5锅炉的评价指标/050

3.2蒸汽锅炉/052

3.2.1烟管锅炉/052

3.2.2烟管水管组合锅炉/055

3.2.3水管锅炉/057

3.3热水锅炉/066

3.3.1强制流动热水锅炉/066

3.3.2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及其改型/070

3.3.3复合循环热水锅炉/073

3.4汽水两用锅炉/075

3.4.1热水和蒸汽同时供应/075

3.4.2汽水两用锅炉的运行调节/077

3.5特种锅炉/077

3.5.1真空锅炉/078

3.5.2冷凝锅炉/079

3.5.3生物质锅炉/080

3.5.4垃圾锅炉/082

3.5.5导热油锅炉/084

3.5.6电热锅炉/085

3.5.7核能锅炉/087

3.6辅助受热面/089

3.6.1蒸汽过热器/089

3.6.2省煤器/090

3.6.3空气预热器/092

3.6.4尾部受热面烟气侧的腐蚀/094

3.7锅炉安全附件/095

3.7.1安全阀/095

3.7.2压力表/097

3.7.3水位表/098

3.7.4高低水位警报器/099

参考文献/099

第4章热风炉

4.1热风炉的技术参数及特性/102

4.1.1热风炉的技术参数及评价指标/103

4.1.2热风炉的特性/105

4.2直接加热热风炉/108

4.2.1固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09

4.2.2液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18

4.2.3气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22

4.3间接加热热风炉/123

4.3.1间接加热热风炉的基本设计计算/124

4.3.2无管式热风炉/126

4.3.3列管式热风炉/134

4.3.4热管式热风炉/138

4.4热媒加热式热风炉/148

4.4.1蒸汽加热式热风炉/149

4.4.2导热油加热式热风炉/150

4.5烟气余热回收/155

4.5.1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的分类/155

4.5.2对流型换热器/156

4.5.3辐射型换热器/156

4.5.4陶土换热器/158

4.5.5热管换热器/158

4.5.6旋转式换热器/160

4.5.7蓄热室/161

4.5.8热媒式换热器/163

4.5.9旋风式余热回收装置/166

4.5.10热泵/166

4.5.11余热锅炉/167

参考文献/168

第5章管壳式换热器

5.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与型号/172

5.1.1管壳式换热器的总体结构/172

5.1.2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176

5.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176

5.3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187

5.3.1换热器的外壳/187

5.3.2管束/190

5.3.3管板/194

5.3.4膨胀节/202

5.3.5其他结构/206

参考文献/212

第6章板式换热器

6.1板式换热器/214

6.1.1结构特点/215

6.1.2设计计算/221

6.2板翅式换热器/233

6.2.1结构特点/233

6.2.2设计计算/239

6.3伞板换热器/257

6.3.1结构特点/257

6.3.2设计计算/261

参考文献/265

第7章螺旋板式换热器

7.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点及其分类/268

7.1.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点/268

7.1.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分类/269

7.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271

7.2.1密封结构/271

7.2.2外壳/272

7.2.3螺旋板的刚度/273

7.2.4进、出口接管的布置/273

7.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274

7.3.1螺旋通道的几何计算/274

7.3.2传热工艺计算/276

7.3.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压力损失/286

7.3.4强度和刚度计算/289

7.3.5制造工艺/302

参考文献/305

第8章热管换热器

8.1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性/307

8.1.1热管的工作原理/307

8.1.2热管的结构/307

8.1.3热管的主要特性/309

8.2热管的分类/309

8.2.1按工作温度分类/309

8.2.2按冷凝液回流方式分类/309

8.3热管基本理论/311

8.4热管的传热机理/318

8.4.1传热原理/318

8.4.2热管的传热极限/319

8.5热管的应用/322

8.6热管设计/323

8.7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32

8.7.1热管换热器的分类/332

8.7.2热管换热器的设计/339

参考文献/353

第9章蒸发器

9.1蒸发器的型式/356

9.1.1自然循环型蒸发器/357

9.1.2强制循环型蒸发器/359

9.1.3单程型蒸发器/359

9.1.4浸没燃烧蒸发器/362

9.1.5蒸发器的选型/363

9.2单效蒸发/364

9.2.1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364

9.2.2单效蒸发的计算/366

9.2.3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371

9.3多效蒸发/372

9.3.1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373

9.3.2多效蒸发的计算/374

9.3.3多效蒸发和单效蒸发的比较/379

9.3.4多效蒸发中效数的限制及佳效数/380

9.4蒸发器的设计/381

9.4.1蒸发器的设计举例/381

9.4.2蒸发器的辅助装置/384

参考文献/385

0章余热锅炉

10.1余热锅炉的组成及其特点/387

10.2余热锅炉的分类/389

10.3烟道式余热锅炉/389

10.3.1工作原理/390

10.3.2工作方式/391

10.3.3类型/391

10.4余热锅炉的热工计算/393

10.5余热锅炉的工作特性/394

10.5.1高温(烟道)余热锅炉/394

10.5.2中低温余热锅炉/395

10.5.3高效(热管)余热锅炉/399

10.5.4经济分析/402

10.6余热锅炉的应用/403

参考文献/406


   编辑推荐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共6个分册,分别为:《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输送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和《工业过程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 《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详述了各类典型的传热设备和换热器的设计、工艺特点、工业应用等基本内容。并补充介绍了蒸发器和余热锅炉的设计、工作特点和工业应用等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各类反应设备使用和运行维护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同时,也适合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文摘










   序言

热力学之脉搏:探索能量转化的奥秘与工程实践 在这浩瀚的科学世界中,能量始终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而“热”与“能”的转化与传递,更是支撑起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石。从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到宏观工业生产的滚滚热浪,热量无处不在,它的流动与控制,构成了工程学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传热学。它不仅是物理学原理的深刻体现,更是工程设计与优化的关键驱动力。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解读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并揭示先进传热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一、传热学理论基石:理解热量传递的“语言”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三种基本的传热机制:热传导 (Conduction)、对流 (Convection) 和辐射 (Radiation)。 热传导: 这是热量在固体、液体或静止流体中,通过微观粒子的振动与碰撞直接传递的过程,无需宏观物质的迁移。在均匀介质中,热传导遵循傅里叶定律,即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的乘积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导热系数。导热系数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它决定了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例如,金属的导热系数远高于绝缘体,因此金属常被用作散热器,而绝缘材料则用于保温。本书将详细阐述热传导的机理,分析稳态与非稳态传导过程,并介绍求解各类传导问题的数学方法,如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与积分变换等,帮助读者掌握复杂传热模型的分析能力。 对流: 这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宏观运动所带来的热量传递。对流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内部存在温度不均,导致密度变化,进而产生浮力差而引起的流动。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外部动力(如风扇、泵)强制流体循环,加速热量传递。对流换热的强度取决于流体的性质、流速、几何形状以及换热表面的特性,通常用努塞尔数(Nu)来表征。努塞尔数是无量纲的,它将对流换热与热传导联系起来。本书将深入探讨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边界层理论,分析层流与湍流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并介绍一系列关联式,帮助读者预测和计算对流换热系数,优化换热设备的设计。 辐射: 这是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并在空间中传播,进而被其他物体吸收的过程。即使在真空中,热辐射也能传递。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黑体是理想的辐射体,它能吸收所有入射的辐射,并且自身以最大效率向外辐射能量,其辐射功率遵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实际物体并非黑体,其辐射能力用发射率来描述。辐射换热的强度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温度、发射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即视角系数)。本书将详细介绍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分析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并探讨气体辐射、多孔介质辐射等复杂情况,为设计高温炉、太阳能集热器等设备提供理论支持。 二、传热设备:能量转化的“引擎” 理解了传热的基本原理,我们便能着手设计和制造各种高效的传热设备,它们是工业生产中实现能量转化与优化的关键载体。 换热器 (Heat Exchanger): 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它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的温差,通过传热壁将热量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换热器的类型繁多,根据结构和传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管壳式换热器: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管束,置于壳体内。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分别在壳体和管内流动,实现热量交换。根据流体流动方向,又有顺流、逆流和交叉流等形式,其中逆流换热最为高效。 板式换热器: 它由一系列金属薄板通过焊接或密封垫片组成,形成窄小的流道,流体在流道内交替流动。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且易于清洗和维护。 翅片管换热器: 在管壁外侧增加翅片,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常用于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等。 空气冷却器: 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将热流体的热量传递给空气。 冷凝器与蒸发器: 这类设备涉及相变传热,在制冷、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 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传热机理、流动阻力以及设计计算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加热炉与窑炉: 这些设备用于高温加热,将燃料的化学能或电能转化为热能,供给工业生产过程。它们通常集成了燃烧技术、辐射传热、对流传热以及耐火材料的应用。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工业炉,如马蹄焰炉、烧嘴炉、烘箱、隧道窑等,分析其加热原理,探讨热量在炉膛内的分布与传递,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炉膛结构、燃烧工况和烟气余热回收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锅炉: 锅炉是将水加热成蒸汽的设备,是火力发电、化工生产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热能产生装置。锅炉的传热过程复杂,涉及对流、辐射以及相变换热。本书将阐述锅炉水循环、燃烧过程、受热面布置以及烟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介绍锅炉效率的评估方法和节能改进技术。 干燥设备: 干燥是将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去除的过程。干燥设备的效率直接影响物料的质量和能耗。常见的干燥设备包括: 烘箱: 利用热空气循环对物料进行加热干燥。 气流干燥器: 将物料与高温气流混合,依靠气流的热量与动能快速将物料干燥。 喷雾干燥器: 将液态物料雾化后与热空气接触,快速蒸发水分,得到粉末状产品。 带式干燥器: 物料在传送带上移动,通过热风或辐射进行干燥。 本书将分析不同干燥机理,探讨干燥过程中的传质与传热耦合效应,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干燥设备,优化操作参数,实现高效节能干燥。 三、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赋能各行各业 传热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贯穿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为生产过程提供动力,优化产品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油化工: 石油炼制、化学合成等过程都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和高效的能量传递。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装置中占据核心地位,用于加热、冷却、冷凝、蒸发等各个环节。传热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炼油效率、产品收率以及能源消耗。 电力工业: 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汽轮机、冷凝器等设备都离不开传热技术的支持。高效的传热设备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食品工业: 食品的加热、冷却、巴氏杀菌、干燥等过程都依赖于精准的温度控制和高效的传热。合理的传热设计能够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延长保质期,并减少能量浪费。 制药工业: 药物的合成、纯化、结晶、干燥等过程对温度的要求极为苛刻。高效且温和的传热技术有助于保证药物的纯度和活性,同时避免副作用。 冶金工业: 金属的熔炼、轧制、热处理等过程需要高温加热和精确的温度控制。炉窑技术、传热设备在提高金属产量与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航空航天与汽车工业: 在这些对能量效率和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先进的传热技术对于发动机冷却、热管理系统、材料的热防护等至关重要。 暖通空调与制冷: 无论是建筑物的室内环境控制,还是工业制冷过程,都依赖于高效的换热器和制冷循环技术。 四、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绿色、高效、智能的传热未来 随着全球对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传热技术正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微尺度传热: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微通道换热器、纳米材料在传热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微尺度传热能够实现更高的热流密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强化传热技术: 通过改变流体流动状态、增加换热面积或改变表面特性等手段,提高换热效率。例如,使用肋片、涡流发生器、以及表面改性等技术。 绿色能源与传热: 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开发、生物质能转化等领域都高度依赖于先进的传热技术。如何高效地捕获、储存和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智能传热系统: 结合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传热设备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优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安全性。 新型传热材料: 开发具有更高导热系数、更优异隔热性能或特殊功能(如自清洁、抗菌)的新型材料,为传热技术的突破提供物质基础。 本书的编写旨在系统地梳理传热学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各类传热设备的设计与应用,并展望其在工业实践中的广阔前景。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能量转化的奥秘,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关键工具,并为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传热”的知识之书,更是一本关于“能源之魂”的探索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书中在介绍各种传热设备时,不仅仅是描述其基本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设备的选型、设计、制造、安装、操作和维护等各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换热器结垢和堵塞的预防与处理”时,提出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对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生产连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传热设备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的应用”时,详细阐述了不同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以及相应的传热设备的选择。这让我对如何将传热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产品生产中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智能化传热系统”的介绍,这让我对未来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工业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而传热技术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翻开书,首先看到的是书中对传热基本原理的清晰阐述,从热力学定律到传热机理,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各种传热设备时,不仅仅是列举其型号和参数,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其结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适用范围。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详细讲解,我知道它是工业中最常见的传热设备之一,而这本书对它的各种类型、设计计算和操作维护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工业应用的角度来看,我非常期待书中对“炼油厂中传热设备的应用”的案例分析,因为这涉及到大规模的能量交换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但“正版”二字和“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字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工业生产中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设备。这本书的标题“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听起来就非常有技术含量,而且作者名字的出现,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传热的基本原理、各种传热设备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从板式换热器到列管式换热器,从空气冷却器到蒸发器,每个章节都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窗口。我特别期待能了解到不同类型设备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工业应用部分更是让我兴奋,想象着这些设备如何在炼油厂、化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地方发挥作用,是如何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和安全,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人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传热学理论和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定价也算合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传热技术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书籍。虽然“传热技术”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这本书通过“设备与工业应用”的视角,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各种传热设备时,都配有详细的结构图和工作原理示意图,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直观理解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换热器设计中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耦合分析”的内容很感兴趣,我知道流体的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传热效率,而这本书似乎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关系。在工业应用方面,书中对不同行业,如制冷空调、发电厂、化工厂等,传热设备的选型、运行和维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实用的指导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传热设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应用”的内容,这在许多关键工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非常充实,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成读物。作者团队的学术背景和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从书名就可以窥见一斑,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有了极高的期待。翻开书页,我被扉页上的题词深深打动,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工程事业的热情。接着,我开始浏览目录,发现内容安排得非常系统。从基础的传热机理,如导热、对流和辐射,到具体的设备设计参数、材料选择,再到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整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传热效率优化”和“节能技术”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在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是每个行业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传热设备作为许多工业流程的核心,其节能潜力是巨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来提高传热设备的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书中对具体设备的剖析,例如换热器在化工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工艺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设备类型,都让我感觉知识离我更近了。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领域的“幕后英雄”——那些默默工作的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这几个字,立刻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热量在工业生产中的流动和转化,是能量利用的关键,也是很多工艺过程的瓶颈。这本书似乎能解答我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疑问。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传热的基本原理、各种经典和现代的传热设备,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部门的实际应用。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传热强化技术”的内容,我知道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都需要对传热过程进行优化和强化。书中对不同强化方法的介绍,例如插管、肋片、旋转等,以及它们的效果和适用范围,都让我充满好奇。此外,书中对不同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电力、食品加工、航空航天等,传热设备应用的详细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细节。

评分

坦白说,我对传热技术这个领域之前了解不多,仅限于一些模糊的概念。这次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工作上的需求,我所在的工厂涉及一些需要进行热量交换的工艺流程,但我对此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名字,“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让我觉得它可能是我急需的“救星”。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中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这对于理解抽象的传热过程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类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的阐述,比如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它们在结构、性能和应用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我还注意到书中提到了许多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挑战。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它包含了足够丰富的内容,能够让我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传热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传热的基本原理到各种设备的详细介绍,再到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几乎涵盖了传热技术的所有方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各种传热设备时,都提供了详细的结构图、工作原理示意图以及相关的设计计算公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深入理解技术细节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流体力学在传热过程中的影响”的探讨,我知道流体的流动状态直接影响着传热的效率,而这本书似乎深入地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在工业应用方面,书中对“制药行业中无菌传热设备的特殊要求”的介绍,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因为在制药过程中,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和设备的清洁度要求非常高。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传热设备在热电联产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这让我对如何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内容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各种传热设备时,不仅仅是描述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设备的设计依据、性能评估方法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传热过程中的应用”的讨论,这让我对能量的利用和损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关于“传热系数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的内容,也让我对如何提高传热效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工业应用的层面来看,书中对制冷、空调、化工、电力等多个行业的传热设备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根据自身的工作领域,找到最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制药行业,精确的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书中关于精密传热设备的介绍,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设备选型、安装、操作和维护的指导,这些实用的信息对于工程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书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给人一种很专业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被书中的插图和表格吸引,它们将抽象的传热理论具象化,更容易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不同类型的传热设备时,都提供了详细的结构图和性能参数表,这对于实际选型和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我注意到书中对“传热系数的测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如何提高传热效率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工业应用方面,书中对“化工行业中腐蚀性介质的传热问题”的分析,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防止腐蚀的传热设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高效节能型传热设备”的介绍,这让我对如何实现绿色生产和降低能源消耗有了新的想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