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未名社科 譯言堂—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
定價:24.00元
作者:(美)伯格 ,何道寬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1133385
字數:210000
頁碼:2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作為現象學社會學創始人舒茨的學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過對社會現實建構過程中主觀意義的揭示,告訴我們與實證社會學所依賴的經驗、數據、事實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義的社會學性質。 這是一部堪稱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作者一反教科書麵麵俱到的寫法,擇要描繪瞭社會學的主要議題,充滿人文關懷和反思性,深入淺齣而不乏洞見,使初學者在輕鬆閱讀中看到社會學事業的宏觀圖景。
在現代社會學的180年曆史中,大多數人將社會學視為口欲與自然科學比肩而産生的實證科學。但從齊美爾和韋伯起,有關社會學的人文主義思潮同樣也源遠流長。作為現象學社會學創始人舒茨的學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過對社會現實建構過程中主觀意義的揭示,告訴我們與實證社會學所依賴的經驗、數據、事實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義的社會學性質。這種人文主義性質既體現在我們如何看(see)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也體現在這一學科所蘊含的道德訴求之中。
——周曉虹(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一部堪稱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作者一反教科書麵麵俱到的寫法,擇要描繪瞭社會學的主要議題,充滿人文關懷和反思性,深入淺齣而不乏洞見,使初學者在輕鬆閱讀中看到社會學事業的宏觀圖景。
——劉欣(復旦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本書描繪的社會學是一種能夠把個人情趣與追求真相的科學精神、專業智慧與常人關懷結閤成一體的學科。社會學其實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會學是那種能夠發現人類行為的無比豐富性、能夠在個中人不以為奇的現象中展現專業洞見的學問——這種學問會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悶。
——高丙中(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內容提要
社會學是一場遊戲:既有輕鬆的一麵,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戰,要求遊戲者有一定的素養。在本書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筆和酣暢的文字帶領我們神遊社會學的莊嚴殿堂。在這趟旅途中,我們將緊隨作者去審視人與社會的關係,去體會社會學的多重視角,觀照社會學的多重性質。幾個突齣的主題是“人在社會”、“社會在人”和“社會如戲”。這部學者的經典著作宛若濃縮而精美的靚湯,帶給我們豐富的人文主義營養。
目錄
譯者前言
作者前言
章 作為個人消遣的社會學
第二章 作為意識形式的社會學
第三章 “補記”:選擇與生平敘事(亦名:如何獲得預製的過去)
第四章 社會學視角——人在社會
第五章 社會學視角——社會在人
第六章 社會學視角——社會如戲
第七章 “補記”:社會學的馬基雅弗利主義與倫理學 (亦名:如何做到謹慎又僞裝下去)
第八章 作為人文學科的社會學
文獻述要
索引
譯者後記
譯者簡介
作者介紹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1929- ),奧地利裔美國社會學傢、路德教派神學傢。他專注於研究宗教社會學和社會學理論,作品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和個人的關係。他的其他著作包括《現實的社會構建:知識社會學論綱》(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讓我産生瞭對閱讀體驗的更多聯想。如果說“與社會學同遊”是一種行動的邀請,那麼“人文主義的視角”則設定瞭旅程的基調——它將是一場充滿溫度和人性的探索。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不會是僵硬的理論堆砌,而更像是一係列精緻的“思想場景”的呈現。或許會涉及對現代性帶來的疏離感的探討,對技術異化趨勢的批判,以及對重建社群聯結的可能性的展望。我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在宏觀的結構分析與微觀的生命體驗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係,讓讀者在理解社會法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光芒。這種“遊”的過程,應該是一種沉浸式的、全方位的體驗,它需要理論的骨架支撐,更需要人文的血肉豐滿。我渴望從中找到一種平衡——既能滿足我對知識深度的渴求,又能撫慰我心靈深處對意義與連接的追尋。一本真正優秀的社會學著作,最終應該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存在”於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上。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引人注目,光是“未名社科”這個前綴,就讓人聯想到燕園深處的學術氣息,一股濃厚的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底蘊撲麵而來。“譯言堂”則暗示瞭它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匯聚瞭不同的思想火花。最讓我心動的,莫過於“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這一副標題,它精準地擊中瞭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痛點:如何在冰冷的結構分析中,重新拾起對“人”的關懷與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復雜的社會現象之中,不是用教條化的公式去套解,而是用一種充滿同理心和批判精神的“人文主義之眼”,去細細品味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個體經驗與文化脈絡。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想必也頗具匠心,或許采用瞭典雅的書脊設計和富有質感的紙張,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所承載的知識重量與審美情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同時又足夠靈活,能夠應對當下瞬息萬變的社會議題,成為我案頭常備的智力夥伴,時不時翻閱,總能從中汲取齣新的啓發,讓我的思考不再局限於狹隘的領域,而是擁有更開闊的胸襟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社會學著作,必須具備一種“反思性”的力量,它不能隻是簡單地描述世界是什麼樣,更重要的是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尤其當它打上“人文主義”的旗號時,這種反思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非常好奇,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處理“科學性”與“人道關懷”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是傾嚮於用嚴謹的實證研究來佐證人文關懷的必要性,還是更多地通過哲學思辨來建構起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圖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箱,幫助我們識彆和解構那些看似中立,實則隱藏著價值判斷的社會結構和話語體係。我希望讀完之後,我看嚮日常生活的眼神會發生細微的改變——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比如排隊、消費、工作倫理,都能被放在一個更廣闊的人類境況的背景下重新審視。這本書如果成功,它帶來的將是一種知識上的震撼,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喚醒,促使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思考者和行動者。
評分從齣版社來看,北京大學齣版社的背書無疑為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提供瞭極高的保障。這通常意味著它在選材上會極其審慎,內容上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經過嚴格把關的。然而,對於一本探討社會學的譯著,我最為關注的是其翻譯質量,這直接決定瞭我們能否真正領會原作者的精髓。伯格(Berger)的理論常常帶有強烈的現象學色彩和對日常生活的敏銳捕捉,這對譯者的功力提齣瞭極高的要求——既要準確,又不能生硬。我希望譯言堂的團隊能夠在這方麵交齣令人滿意的答捲,確保那些精妙的措辭和微妙的語境都能被恰如其分地再現。如果翻譯能夠達到與原著相媲美的水準,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體驗的延伸。我非常期待看到,在麵對社會學這樣一個常帶有西方學術傳統烙印的領域時,譯者是如何巧妙地植入本土化的理解,讓這些來自彼岸的洞見,能夠在我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齣符閤我們時代需要的思想之花。
評分老實說,我對社會學原著的閱讀體驗常常是又愛又恨,愛它揭示的深刻洞察,恨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繞來繞去的邏輯推演。所以,當看到這本由伯格和何道寬閤作的作品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期待:它是否能真正做到“同遊”?換句話說,它能否以一種更具敘事性和可讀性的方式,將復雜的人文主義思潮融入社會學的分析之中?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在地感”和“親近感”,希望作者能在討論諸如權力、結構、異化這類宏大議題時,能夠引用生動的案例,或是構建起清晰的思維路徑,讓一個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而不是感覺自己在啃一塊難以下咽的硬骨頭。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漫步,讓人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提升瞭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對世界的理解深度。我很想知道,譯者何道寬先生的筆觸是否能完美地承載原作者伯格那種特有的、既冷靜又熱情的學者氣質,在跨越語言的鴻溝後,依然保持其思想的銳度和溫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