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中信出版社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柏林战役
  • 1945年
  • 战争史
  • 军事历史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
  • 欧洲战争
  • 二战
  • 战役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1931
商品编码:2875586856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复仇的苏联士兵、沦陷区柏林市民与逃亡纳粹将领,多视角真实还原第三帝国崩溃场景,在创伤未曾远离时铭记二战。非虚构战史经典,军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全新改版,“战争的面目”系列④


书名: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定价:68.00元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54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1931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


"初版序言 i
前言 ix
第1 部 城市 1
莱克沙伊特博士独自演奏着告别曲,轻轻地唱出了声,眼里满含热泪。当炸弹在克罗依茨贝格区各处爆炸的时候,附近的乌尔班医院里心存怀疑的病人以及在毗邻的地下室里躲避的人们,都听见了梅兰希通教堂里的风琴奏出的那首古老圣歌:“发自内心深处的需要,我向你哭泣。”

第2 部 将军 61
“ 在进攻显然已鼓衰力尽之时,”古德里安说道,“我恳求希特勒,把我们的部队从阿登高原撤出,调回东线,我们估计苏军随时都有可能发动猛攻。没有用—他拒不相信我们对苏军力量的判断。”

第3 部 目标 105
4 天以前,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将军一起去了德国,亲眼见证了盟国大军横渡莱茵河的恢宏战斗。当这场历史性的进攻拉开帷幕时,丘吉尔对艾森豪威尔说:“我亲爱的将军,德国被打败了。我们逮住了他,他完了。”
…… ……
柏林在政治上也敞开了大门,三巨头从来没有为到底应该由谁攻占柏林而伤脑筋。柏林是一个公开的目标,先到先得!

第4 部 决策 173
“ 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敌人为了固守柏林,有可能集中绝大部分兵力。因此,我认为应该集中全部兵力和物资迅速向柏林挺进,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鉴于我们的战略应和苏联人协调一致,我们也得考虑其他目标。”

第5 部 战役 333
“ 一开始,由于不习惯亮光,我眼前全是黑圈,什么也看不清。接下来我四下张望,阳光明媚,春天来了,树开花了,微风轻柔。即使在这个备受折磨的垂死的城市里,大自然也带回了生命。在此之前没有什么东西曾触动过我,所有的情感都死去了。但当我眺望着远处的公园,看着那儿已经到来的春色,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自从这一切开始以来,我次哭了。”
伤亡小记 520
作者致谢 522
"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只要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陆军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希、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近20年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终完成这部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1959年《长的一天》率先出版,立即在战后国家引起震动,人们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爱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以他的名字设立特别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杰
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

《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将会让后代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普利策奖获得者)

一部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后一役》译者)

"


"第1部  城市

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就是如同机器人一样坚决执行命令的党卫队员(包括武装党卫军的军人),他们坚信纳粹能获得终胜利,并且完全忠于希特勒。在其他德国人看来,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他们是如此狂热,这种狂热有时看来甚至已经渗透进潜意识里了。沙里泰医院的费迪南德·绍尔布鲁赫医生,在为刚从奥得河前线送来的一位受了重伤打了麻药的党卫军士兵做手术时,被眼前的突发事件惊呆了。在安静的手术室里,处于麻醉状态中的党卫军士兵开始小声但却异常清晰地反复说道:“希特勒万岁!……希特勒万岁!……希特勒万岁!”

尽管这些人是真正的极端分子,但也有成千上万的平民选择与他们同流合污,有些人甚至拙劣地模仿着自由世界眼里的那种纳粹狂热分子的模样。47 岁的戈特哈德·卡尔(Gotthard Carl)就是其中一个丑角。尽管戈特哈德不过是临时在德国空军里当会计的卑微文员,但他每天却身着漂亮的蓝色空军军服上班,那种自豪傲慢的样子俨然自己就是名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当他在傍晚时分走进自家公寓时,他的两只脚后跟会“ 咔嚓”一声并在一起,然后猛地向前伸出右臂,声嘶力竭地呐喊“ 希特勒万岁”,这样的表演持续了
数年。

他的妻子格尔达已经对丈夫的法西斯狂热感到彻底厌倦了,但她又忧心忡忡,急切地希望和丈夫讨论一下有关未来如何生存下去的计划。她指出,苏联军队正在逼近柏林……还没等她吐出下一句话,戈特哈德当即打断了她。“谣言!”他大为光火地吼道,“谣言!全是敌人故意散布的恶毒诅咒!”在戈特哈德迷失了方向的纳粹世界里,一切都顺风顺水,希特勒的胜利是必然的,苏联人也并没有兵临柏林城下。

此外,还有那些满怀热情又容易受影响的人—这些人也从未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在德国海军总司令部供职的埃尔娜·舒尔策(Erna Schultze)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这位41 岁的妇女刚刚实现了生活中的“远大”抱负,被任命为一位海军上将的秘书。今天是她担任该职务的天。海军总司令部的建筑没怎么装修过,猛烈轰炸在过去的48 小时里一直笼罩在其头上。不过,灰尘和瓦砾并没有让埃尔娜紧张,刚刚放在她桌子上的命令也没有使她心烦意乱—这份命令提道,所有的绝密文件都要焚毁。但就在快要下班的时候,对新工作兴奋不已的埃尔娜却被领导告知:她和别的雇员要放“无限期长假”,她们的工资将通过邮局寄发。这无异于给这位中年妇女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埃尔娜仍毫不动摇,她对纳粹的信念如此强烈,以至于当官方公报承认战事不利时,埃尔娜都拒不相信。她坚称,整个柏林的士气仍然高昂,帝国获胜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在埃尔娜离开大楼时,她还乐观地相信,要不了几天,海军总司令部就会重新让她回去工作。
还有一些人的信念非常坚定,他们与等级森严的纳粹组织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因而对战争或者战争的结局没有任何想法。简而言之,他们被特权地位的气氛和诱惑力彻底迷住了,在这样虚幻的白日梦中,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的,还愚昧地继续忠于希特勒,认为自己受着他的完全护佑。克特·赖斯·霍伊泽尔曼(Käthe Reiss Heusermann)就是这样一个人,她长着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中信出版社 序言:钢铁洪流下的帝国挽歌 1945年,一个决定世界命运的年份。当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即将迎来黎明,最后的血色黄昏却笼罩在柏林上空。这是一场力量的终极对决,是两个极端意识形态的殊死搏斗,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最为壮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柏林,这座曾经辉煌的帝国首都,如今已化为废墟,却成为了新生的摇篮,也成为了旧秩序的坟墓。《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便是对这场惊心动魄战役的深度回溯与全景呈现,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曲关于勇气、牺牲、绝望与希望的恢弘史诗。 本书作为“二战史诗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亲临那决定性的最后一战。我们不会止步于战役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错综复杂的根源,剖析双方在战前、战中、战后的战略谋划、战术运用、政治博弈以及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第一章:风暴前的宁静与暗流涌动 战争的终结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酝酿已久。在1945年初,轴心国已显颓势,但柏林的顽固抵抗,希特勒的“最终胜利”幻想,以及盟军内部的战略分歧,共同织就了战役爆发前的复杂图景。本章将详细描绘: 盟军的战略调整与目标锁定: 苏联红军势如破竹,直指柏林,斯大林对占领柏林的战略意图,以及其在盟军中的政治考量。英美盟军的战略重点,以及他们对柏林战役的参与程度和不同看法。 纳粹政权的垂死挣扎: 希特勒在地下掩体内的最后时光,其疯狂的命令与现实的脱节。党卫军、国防军的残余力量,以及“人民冲锋队”的组建,反映出政权已穷途末路,但仍企图以血肉之躯阻挡前进的洪流。 柏林市民的困境与恐惧: 战火即将降临,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物资匮乏、交通中断、空袭警报此起彼伏,市民们在恐惧与绝望中等待着命运的宣判。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战争彻底颠覆,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情报战与心理战的暗流: 双方在战前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对敌方意图的误判与判断。宣传机器的运作,试图鼓舞士气,也试图制造恐慌。 第二章:钢铁洪流的倾泻:攻势的序幕 1945年4月,红军集结了百万大军,并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攻势之一。柏林战役正式拉开帷幕,其残酷程度超乎想象。 奥德河战役的血腥铺垫: 苏军在奥德河防线的突破,是柏林战役的直接前奏。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展示了德军最后的抵抗决心,也为苏军的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 苏军的强大火力与战术: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红军的进攻能力已大幅提升。本章将重点分析苏军在炮兵、坦克、航空兵协同作战方面的优势,以及他们对城市攻坚战的战术运用,如“突击群”的组建与运用。 德军的顽强防御与战术反击: 尽管力量悬殊,德军在柏林市内构建了层层叠叠的防线。他们利用残垣断壁、地铁系统,以及精心布置的狙击点,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对德军战术的分析,如“反坦克敢死队”的出现,体现了其绝望中的挣扎。 战场的真实面貌: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亲历者回忆,以及战场照片,本书将力求还原战场的真实场景。焦土、废墟、瓦砾堆中的激战,泥泞的战壕,以及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都将通过生动的笔触呈现。 第三章:绞肉机中的挣扎:城市巷战的炼狱 柏林,这座曾经的荣耀之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街头巷尾,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战场,每一栋建筑都可能成为掩体或陷阱。 “柏林绞肉机”的由来: 剖析城市地形对战役的影响,以及双方在密集城区作战中面临的挑战。为何这座城市成为了让双方都付出巨大代价的“绞肉机”? 残酷的逐街逐屋的战斗: 详细描述苏军如何逐个攻占重要目标,如国会大厦、元首地堡、勃兰登堡门等。每一场战斗的细节,都充满了血腥与惨烈。 普通士兵的命运: 聚焦于普通士兵的视角,他们的恐惧、勇气、战友之间的情谊,以及战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创伤。无论是进攻的红军战士,还是据守的德军士兵,他们都是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平民的悲惨遭遇: 在战火纷飞的城市中,平民的命运更为悲惨。本书将尽可能呈现他们在战乱中的挣扎、逃亡、伤亡,以及战争给他们留下的无法磨灭的阴影。 第四章:最后的旗帜与帝国黄昏 当战火蔓延至柏林市中心,帝国的终结已不可避免。最后的抵抗,最后的象征,以及新生的曙光,都在这场战役的终章中交织。 国会大厦的争夺战: 对这场具有象征意义的战斗进行深入描写。红军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国会大厦?双方在此地的殊死搏斗,以及升起胜利红旗的瞬间。 元首地堡的最后时光: 希特勒及其核心圈在地下掩体内的绝望与疯狂。他们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天?最后的命令,最后的遗言,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 战俘的命运: 战役结束后,大量的德国士兵被俘。他们的处境如何?战俘营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战后世界的看法。 胜利的代价与和平的曙光: 柏林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终结。胜利的喜悦背后,是巨大的伤亡和满目疮痍。这本书将探讨胜利的真正含义,以及为和平付出的巨大代价。 第五章:战役的回响:历史的镜子 柏林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它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世界的格局,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战后德国的重塑: 柏林战役如何塑造了战后德国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城市的分裂,以及东西方冷战的序幕。 战争罪行与审判: 战役中暴露出的战争罪行,以及战后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这本书将审视战争的伦理困境,以及正义的实现。 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柏林战役所揭示的人类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坚韧,极端意识形态的毁灭性,以及和平的珍贵。本书将通过对这场战役的深入解读,引发读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层思考。 影像与记忆的传承: 柏林战役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口述历史。本书将探讨这些资料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结语:致敬那些消逝的生命与不屈的精神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探险,是对人类勇气与绝望极限的描绘。它旨在让读者不仅了解一场宏大的战役,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与历史的沉重。通过对这场决定性战役的细致梳理,本书将呈现一个完整、立体、充满血肉的二战史诗,激励我们在和平年代,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终结”那一刻的复杂情绪。柏林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决,更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世界观的终极碰撞。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纯粹的英雄或恶魔,而是去挖掘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是如何被裹挟、被塑造,乃至最终被毁灭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每一个战术部署、每一次突围尝试,都被描述得极具画面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盟军在攻克柏林外围时的那种势如破竹,以及德军在内部狗急跳墙时的疯狂与挣扎。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被理解、被感知的瞬间,让人在阅读后,对二战的最终章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远超出了教科书的简单陈述。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把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彻底剖开了给读者看。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那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能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你仿佛能闻到硝烟味,感受到士兵们脚下泥土的湿冷,以及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与绝望。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战役的进程,更多的是在探讨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战略层面的细致描绘,即便是对军事不太了解的人,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理解为何每一步棋都至关重要。从东线苏军的钢铁洪流,到最后巷战中德军残存力量的垂死挣扎,那种史诗般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思考战争的代价。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残酷性与必然性。读完之后,脑海里留下的是关于胜利的沉重,以及对逝去生命的无尽敬意。那种历史的重量感,不是随便一本历史书能给到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我感到枯燥的纯历史著作,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对历史资料的整合能力简直可以用“神乎其技”来形容,他像是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多维度的场景模型,让我们得以从各个角度审视这场决定性的会战。我特别喜欢他穿插进来的那些小人物的侧写,正是这些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才使得冰冷的年代数据变得鲜活起来。比如某个在地下工事里躲避空袭的家庭,或是某个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的军官,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那场史诗的底色。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将历史脸谱化,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读起来毫不费力,情节推进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读物的可读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历史写作典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位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史实重新焕发生机。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心理侧写的描绘。在柏林这座垂死的城市里,每个人——无论是誓死保卫的党卫军、绝望的平民,还是步步紧逼的苏军士兵——他们的内心活动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信念崩塌、希望泯灭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军事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深度的人性探索剧。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急促的鼓点,推进战斗的白热化;时而又像沉重的挽歌,对那些无意义的牺牲进行无声的哀悼。我反复咀嚼着一些片段,那些关于选择与背叛、忠诚与幻灭的交织,比任何虚构的文学作品都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我欣赏这本书对细节的偏执。为了还原1945年春末柏林这座城市的状态,作者似乎挖掘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日记和回忆录。空气中弥漫的绝望感几乎要穿透纸面。它非常擅长描绘那种“大厦将倾”的氛围,你知道结局已定,但过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腥和挣扎。不同于侧重整体战略部署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把镜头拉近到战壕的边缘,让你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读罢此书,我不仅是了解了战役的经过,更是对人类意志的极限有了一种直观的体会。那种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时,所爆发出的最后的抵抗力,令人既感到恐惧,又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文字的力度恰到好处,既有历史学家的冷静分析,又具备优秀纪实文学的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