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 9787553807638 岳麓书社

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 9787553807638 岳麓书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元任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赵元任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语言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岳麓书社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638
商品编码:28774586832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书名赵元任早年自传
定价45.00
ISBN9787553807638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赵元任
编号1201607057
出版日期2017-11-01
印刷日期2017-11-01
版次1
字数150千字
页数196

书前
关于我的姓和名
D1一部分早年回忆
一、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二、我的家跟我住的家
三、我小时候儿说的话
四、上学念书
五、变乱跟变故
六、回南边
七、到了常州
D1二部分D1二个九年
一、引言
二、家乡生活
三、危机与灾难
四、在苏州度过一年
五、初入学校
六、南京三年
七、“D1二次”逗留北京
D1三部分在美十年
一、引言
二、在康奈尔的几年
三、哈佛研究员
四、风城芝加哥
五、在伯克莱的一学期
六、在康奈尔教物理
七、为罗素任翻译及结婚
附录
赵元任小传
语言大师赵元任及其著作
追思姑父——赵元任先生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 海内外史学界认可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2.赵元任33岁时即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学术地位显赫。3.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音乐学等众多学科的开创者 同时他还教过物理学、数学、哲学、逻辑学……称得上是“学贯中西 文理兼修”的靠前人。4.'赵元任自传'的很早版本即发表在'传记文学' 因此本书为很版本 仍保留有赵元任的早年语言风格。

赵元任-1892-1982 语言学家、作曲家 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生于天津 祖籍常州 赵宋皇室后裔。1910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庚子赔款D1二批留美官费生 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理学学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心理学及物理学讲师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 聘他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为“四大导师”。1929-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此后 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82年病逝于美国。创作有'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等现代语言学著作。

普通大众

'赵元任早年自传'是我国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根据自己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撰写的自传。对于这段横跨其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 赵先生没有发表过多的感悟 只是对生活点滴如实记录 朴实无华的白话文中时不时还夹杂着那个年代的俏皮话 令人读起来不禁莞尔。赵先生从小对语言的好奇 对声音的兴趣 对音律的探究精神 无不预示着将来一位大学问家的诞生。此外 本书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河北南部、南京、常州等地的一些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

一、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人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回想到很早的时候儿的事情 常常儿会想出一个全景出来 好像一幅画儿或是一张照相似的 可是不是个活动电影。比方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我四岁住在磁州的时候儿 有个用人抱着我在祖父的衙门的大门口儿 满街摆的都是卖瓷器的摊子 瓷猫、瓷狗、瓷枕头、瓷鼓――现在一闭眼睛――哪怕就不闭眼睛――磁州的那些瓷器好像就在眼前一样。可是这一景的以前是什么事情 后来又怎么样 就一点儿影子都没有了。
又有一幕 大概是我五岁住在祁州的时候儿 我们下半天常常儿有点心吃 他们给我留了一碗汤面在一张条几上。没人看着。赶我一走到那儿 一个猫在那儿不滴儿不滴儿地吃起来了。我就说:“猫雌我的灭!”后来好像他们给我又盛了一碗面 可是我不大记得了。
还有一景 我每次碰到月亮好的时候儿就会回想到的。是在冀州 也是在我祖父的衙门里。我记得我跟我大姊、二姊、哥哥 我们四个人在左边儿一个跨院儿里赏月。我说“左边儿” 因为从住的地方儿望外走 那个院子是在左边儿。那么平常衙门的房子照规矩既然都是朝南的 左边儿那个跨院儿当然就是东跨院儿了。我还记得院子当间儿有两个大花台 每个花台当间儿有一棵树 是桂花儿是什么记不清了。我记得很真的就是那天晚上很冷 月亮格外得亮 好像人跟东西都不大有影子似的。照这样算起来那一定是冬天的事情了。可是除了我们四个人站得花台的南边儿赏月 什么事情也不记得了。
又有一回 是看吕爷种葫芦――吕爷是我们家里的一个男用人。那时候儿我们大概是住在保定。说起种葫芦来 当然总是好几个月 再不横是一夏天的事了。可是这一篱笆的葫芦 从栽子儿到长大 开花儿 结果 我就只记得两幕。一幕是地下一排小绿芽儿 吕爷在那儿给它洒水。再一幕就是满篱笆挂的都是葫芦了。当间儿开的是什么样子的花儿――照理应该是白花儿吧?可是一点儿也不记得了。所以这回事情 虽然占了有好些日子 可是我就光记得里头两景 所以还就是两张画儿似的。
后来我大了一点儿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 就不全是一张一张的西洋景 就成了活动电影了。比方我五岁住保定的时候儿 有一个叫周妈的老妈子 她是看我的老妈子。有她在院子里的一个大木盆里洗衣裳。衣裳蘸了水 洗的时候儿一揉 不是常常儿会弄成鼓出来的气泡儿吗?我老喜欢看周妈弄。她要是不弄泡儿了 我就叫她弄 我说:“我要敌动达道!”意思是说:“我要一弄大泡儿!”其实我那时候儿已经会说话了 就是要成心装小 所以要装假儿着说不清楚话似的。那回我还记着周妈蹲得衣裳盆子的东边儿或是东南边儿 我站得盆子的北边儿看――因为北边都是平地 街道跟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 所以我们总记着东南西北是哪儿。这一幕固然已经是活动电影儿了 里头的事情都有点儿变动了 可是前后是跟什么别的事情接起来 就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还有一幕我记得很真的 是有一回动身搬家的前一晚上 好像是预备从祁州搬到保定。大家整天忙着齐行李 捆箱子 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儿 除了铺盖没打以外 什么都归置好了 所以到处屋子里都是空空的 都不像个家里似的了。我虽然一小儿跟着家里差不多每一两年就搬一次家 可是看着家里这么变了样子 总觉着有点儿担心。我还记得我跟我妈睡在一间大屋子的东北角儿的大床上 我睡得外边儿 妈睡得里边儿 一盏油灯点着。平常睡觉谁先睡着谁后睡着压根儿就不觉得。可是那天晚上啊 我一看见妈睡着了 我就大哭起来了。妈被我这么一闹醒了连忙问我说:“什么事?怎么啦?”我说:“妈先睡着了哩!”这个解释现在想想――甭说现在 就是不久以后 也觉着很可笑 可是当时我觉着妈先睡着了就好像全家都走了 把我一人儿给邋了下来了似的 就觉着孤凄得不得了了似的。-P3-5

好的,下面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赵元任早年自传》无关,字数约1500字: --- 书名:尘封的航迹:大航海时代晚期欧洲海权争夺与东方变局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艾伦·范德海登]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远洋文库] ISBN:[虚构ISBN,例如:978-1-2345-6789-0] --- 尘封的航迹:大航海时代晚期欧洲海权争夺与东方变局 导言:黄昏与黎明的交汇点 本书聚焦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这一关键历史断层——大航海时代光芒渐趋晦暗,而全球殖民体系的根基却在东方海域经历剧烈重塑的时期。这不是一部关于早期葡萄牙人的冒险史诗,亦非聚焦于新大陆的金银流向,而是深入剖析老牌海上强权如荷兰、英国与新兴势力法兰西之间,在远东、南亚乃至太平洋边缘地带进行的残酷而精密的权力博弈。 这段历史常被后世简单概括为“欧洲征服东方”,但这种简化掩盖了其内部的复杂性、多变性与欧洲内部的深刻矛盾。在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里,资本的逻辑正加速吞噬着里斯本和塞维利亚的传统荣誉观;与此同时,在伦敦的议会中,关于海上贸易垄断权的辩论日益激烈,并最终催生了影响深远的《航海法案》。而远在亚洲,从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到莫卧儿帝国的衰微,东方本土力量的内部演变,则为欧洲的渗透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窗口期。 《尘封的航迹》试图通过详实的档案记录、船队日志和外交密函,重建一个充满张力、谎言与偶然性的历史现场。我们追溯的航迹,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权力、信仰与经济利益相互纠缠的复杂路径。 第一部:荷兰的琥珀与帝国的黄昏(1650-1700) 当“海上马车夫”的称号逐渐显露出其维护成本过高的本质时,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权力结构开始出现裂痕。这一部分详细考察了荷兰人如何试图巩固其在香料群岛(马鲁古)的垄断地位,以及他们与本土反抗力量——特别是爪哇和安汶地区的土著王公——之间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 我们首先审视了对班达群岛种族灭绝事件的后续影响。在约翰·范·迪门(Jan Pieterszoon Coen)的铁血政策之后,香料贸易的利润虽然达到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治理成本和道德压力,开始腐蚀VOC的内部凝聚力。重点章节分析了VOC对日本出岛贸易的过度依赖,以及这种“半锁国”策略如何使其错失了与新兴的英国海军在印度洋西部竞争的良机。 通过对阿姆斯特丹商会会议记录的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荷兰高层对于“过度扩张”的焦虑。他们试图以金融工具和契约精神来取代武力威慑,但这套体系在面对更具侵略性和国家意志驱动的对手时,显得力不从心。荷兰帝国的黄昏,并非一夜骤降,而是因其自身对利润效率的极致追求,导致其在军事和政治弹性上逐渐枯竭。 第二部:英格兰的野心与克制(1660-1740) 查理二世复辟后的英国,带着对奥兰治的复杂情感,决心打破荷兰在贸易上的优势地位。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描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如何从一个松散的商业联合体,逐渐蜕变为一个拥有私人军队、发行主权债券的准国家实体。 我们聚焦于英格兰向印度次大陆的渗透策略。与荷兰人专注于香料和奴隶贸易不同,EIC的目光精准地锁定了棉布和茶叶。通过对苏拉特、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早期据点建设的考察,我们看到英国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莫卧儿帝国末期地方总督(Nawabs)之间的权力真空。 一个关键的分析点在于英国人的“双轨制”治理模式:一方面,他们以极低的成本雇佣印度本地士兵(Sepoys),并向他们灌输效忠于公司的文化;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向英国本土的议会和王室提供巨额“进贡”,换取法律上的保护伞和垄断权。这使得英国的殖民扩张带有一种独特的“合法性外衣”,这在与其他欧洲殖民者竞争时,提供了显著的战略优势。 第三部:法兰西的挑战与太平洋的暗流 尽管法兰西在17世纪的殖民努力不如英荷那样系统和持久,但路易十四的重商主义政策,尤其是在蓬夏蒂略和科尔贝尔的推动下,曾对既有的海权格局构成严重威胁。本部分关注法兰西在印度洋(如马斯卡林群岛)和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以及他们在北美与英国展开的“隐秘战争”。 历史往往忽略了法国在东方海洋科学和地图绘制方面的贡献。本书展示了法国探险家如何在18世纪初,秘密绘制了太平洋和南亚沿岸的深度图,这些图纸的精度甚至在数十年后仍被英国海军所借鉴。然而,法国的努力受制于其欧洲大陆战争的优先顺序和国内中央集权的僵硬性。每一次重大的东方投资,都需要在与德意志诸侯的对峙中获得平衡,这使得法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总是显得“虎头蛇尾”。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太平洋上的零星冲突,例如法国人试图在马达加斯加建立补给站的失败,以及欧洲船只与波利尼西亚部落之间的早期接触,这些“边缘事件”揭示了欧洲权力扩张的脆弱性和随机性。 结语:海权的遗产与东方的新秩序 到18世纪末,随着几次关键的英荷战争的尘埃落定,以及英国在印度确立了无可争议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大航海时代迎来了新的秩序——全球贸易网络初步成型,但代价是东方世界的自主权被严重削弱。 《尘封的航迹》旨在挑战“历史必然论”的叙事。我们看到,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不是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船长在风暴中做出的一个错误的航向修正,是银行家对一个遥远港口信贷额度的突然紧缩,是士兵对特定军官命令的犹豫不决。这些细微的“尘封的航迹”,最终汇集成塑造现代世界的巨大洋流。本书带领读者重返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竞争与残酷现实的海洋边缘,去重新理解现代世界秩序是如何在波涛汹涌中被铸造而成。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简直是令人惊叹的宝库。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述,更像是一份详实而又珍贵的“智力成长档案”。其中对于特定学术流派的形成、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路径的描述,其详尽程度远超一般传记的泛泛而谈。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语言学理论构建过程的片段,那种从最初的困惑、收集素材、到最终形成系统性观点的“化学反应”,被清晰地还原了出来。作者对于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消化与本土化改造的艰难历程,展现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治学态度。其中涉及到的许多早期通信和手稿的引用,更是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支撑,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本书作为史料的可靠性和深度。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观察和论断背后,其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潜与思考的结晶,对于任何立志于学术研究的后来者而言,这都是一本活生生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思想者的最佳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初读时,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条理清晰、按部就班的时间线记录,但实际读下去,发现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音乐指挥家,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昂顿挫。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生平事件,而是将重要的学术思想、家庭变故与时代背景穿插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富有张力的网。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叙述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感,反而比直白的煽情更具震撼力。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与坚持自我探索的勇气并存的复杂心境,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些段落,明明只用了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厚的意蕴,需要你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对命运、对知识的深刻体悟。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的引力牢牢抓住,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深入探索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内心世界,阅读体验称得上是酣畅淋漓,绝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可比拟。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这本书带来的影响,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它更像是一剂强效的“精神兴奋剂”。在充斥着快速迭代和即时满足的今天,重温这种跨越时代的、以十年为单位去构建事业和精神世界的视角,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重新审视“慢”的价值——慢下来观察世界,慢下来思考理论,慢下来积累经验。书中体现出的那种对母语、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情感,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再思考。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它其实是连接了历史、学术、文化与个人命运的桥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合上书本,心中的那种充实感,并非知识的瞬间获取,而是一种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重新丈量,让人有勇气和清晰的目标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每一个“未解之谜”。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部分,在于它所流露出的那种知识分子面对动荡年代时的坚韧与幽默感。在那些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岁月里,人物所展现出的并非全然是悲壮或苦难,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深厚学养和豁达胸襟而产生的乐观主义。总有一些瞬间,那些严肃的学术探讨会被一两句充满生活气息的俏皮话打破,那种黑色幽默,像是冰冷铁水中的一朵火花,瞬间温暖了整个叙事空间。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成就并非来自与世隔绝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源自对生活本身的深刻热爱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这种平衡感至关重要,它使得书中人物的形象立刻变得立体、可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大笑的真实个体。这种娓娓道来的真诚,让人在钦佩其学术成就的同时,更对其人格魅力油然而生敬意,仿佛我们正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深夜长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里时,那厚实的纸张和微微泛着油墨香气的触感,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内敛的设计风格,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但同时又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心思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欣赏他们对插图和历史照片的处理方式,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经过精心的扫描和修复,仿佛带着时光的尘埃,直接将读者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光是翻阅这些视觉材料,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不得不说,能把一本传记做得如此有质感,让读者从物理层面就感受到制作的用心,这在国内出版界并不多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足以让人相信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打磨,让人对阅读过程充满了信心,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布置精良的私人图书馆,光是氛围就让人心旷神怡,准备好沉浸于一段不凡的人生旅程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