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評價與優化 |
| 定價 | 69.00 |
| ISBN | 9787118112221 |
| 齣版社 | 國防工業齣版社 |
| 作者 | 李曉鬆 |
| 編號 | 1201509285 |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印刷日期 | 2017-04-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365韆字 |
| 頁數 | 334 |
| D11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評價與優化概述 1.1研究意義 1.1.1有利於豐富軍民融閤理論體係 1.1.2有利於準確把握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現狀 1.1.3有利於深度認識裝備建設軍民融閤模式 1.1.4有利於科學設計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管理機製 1.1.5有利於正確引導民口企事業單位融入裝備建設 1.1.6有利於量化掌握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 1.1.7有利於閤理規劃建設軍民融閤發展 1.2概念界定 1.2.1科技工業 1.2.2裝備建設 1.2.3軍民融閤 1.2.4裝備建設軍民融閤 1.2.5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評價與優化 1.3研究現狀 1.3.1學術趨勢分析 1.3.2社會網絡分析 1.3.3總結 1.3.4啓示 1.4研究內容和創新 1.4.1研究內容 1.4.2主要創新 參考文獻 D12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現狀 2.1理論基礎 2.1.1生命周期理論 2.1.2多人層次分析法 2.1.3SWOT分析法 2.2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曆程 2.3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現狀分析 2.3.1優勢 2.3.2劣勢 2.3.3機會 2.3.4挑戰 2.4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現狀量化分析 2.4.1因素重 2.4.2因素量化 2.4.3SWOT量化分析 2.4.4現狀判斷 參考文獻 D13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模式評價 3.1理論基礎 3.1.1頁目組織 3.1.2結構熵評價 3.1.3責任矩陣 3.1.4製度變遷 3.1.5證據推理 3.1.6模糊:Petri網 3.2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管理模式 3.2.1管理模式調整改革曆程 3.2.2兩種管理模式 3.2.3管理模式評價 3.2.4矩陣式管理模式 3.3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製度變遷模式 3.3.1製度變遷動因 3.3.2需求側和供給側製度變遷 3.3.3強製式與漸進式製度變遷 3.3.4製度變遷模式 3.3.5製度變遷模式評價 3.3.6措施建議 3.4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模式 3.4.1影響因素 3.4.2發展模式 3.4.3發展模式評價 參考文獻 D14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管理機製優化 4.1理論基礎 4.1.1生態位 4.1.2模糊數學 4.1.3模糊綜閤評價 4.1.4綜閤微觀分析 4.1.5博弈論 4.1.6演化博弈論 4.2裝備建設軍民協調機製 4.2.1軍民協調機製現狀 4.2.2軍民協調機製設計 4.2.3軍民協調度評價 4.2.4對策建議 4.3裝備建設軍民需求對接機製 4.3.1軍民需求對接現狀 4.3.2需求生成過程 4.3.3軍民需求對接流程 4.3.4軍民需求對接度評價 4.3.5對策建議 4.4裝備建設軍民資源共享機製 4.4.1軍民資源共享現狀 4.4.2軍民資源共享機製設計 4.4.3軍民資源共享度評價 4.4.4宏觀層麵軍民資源共享博弈分析 4.4.5微觀層麵軍民資源共享博弈分析 4.4.6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D15章民參軍態勢評價 5.1理論基礎. 5.1.1體係結構技術 5.1.2決策樹 5.1.3Petri網模型 5.1.4網絡計劃圖 5.1.5未確知數方法 5.2民參軍現狀 5.2.1重要意義 5.2.2形勢判斷 5.2.3基本現狀 5.2.4存在問題 5.3民參軍決策分析 5.3.1民參軍決策流程 5.3.2民參軍決策模型 5.4民參軍準人流程優化 5.4.1“四證”對比 5.4.2“四證”辦理流程優化 5.4.3保密資格證流程優化 5.4.4質量體係認證流程優化 5.4.5科研生産許可證流程優化 5.4.6承製資格證流程優化 5.5民參軍準人進度分析 5.5.1民參軍準入網絡計劃圖 5.5.2民參軍準入進度估算 5.6對策建議 5.6.1健全組織機構 努力形成統一協調的管理體係 5.6.2完善運行機製 構建順暢高效的工作運行體係 5.6.3調整政策法規 逐步建立完善配套的製度體係 5.6.4加強監督管理 努力防範民企參軍的各種風險 參考文獻 D16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評價 6.1理論基礎 6.1.1係統理論 6.1.2變異係數法 6.1.3全壽命管理 6.1.4産業結構優化 6.1.5模糊數學法 6.2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評價總體思路 6.2.1指導思想 6.2.2錶現形式 6.2.3評價內容 6.2.4評價框架 6.3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評價指標 6.3.1指標特徵 6.3.2xuan取原則 6.3.3建立指標方法 6.3.4宏觀發展指數指標 6.3.5中觀發展指數指標 6.3.6微觀發展指數指標 6.4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指標重 6.4.1指標重確定方法 6.4.2宏觀發展指數指標重 6.4.3中觀發展指數指標重 6.4.4微觀發展指數指標重 6.5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指數評價模型 6.6案例分析 6.6.1微觀發展指數評價 6.6.2中觀發展指數評價 6.6.3宏觀發展指數評價 6.6.4評價結果分析 參考文獻 D17章裝備建設軍民融閤動力機製評價 7.1理論基礎 7.1.1力學基礎理論 7.1.2量子理論 7.1.3係統動力學模型 7.2裝備建設軍民融閤動力概述 7.2.1動力類型 7.2.2動力特徵 7.2.3動力要素 7.3裝備建設軍民融閤力學分析 7.3.1理論力學 7.3.2振動力學 7.3.3量子力學 7.4裝備建設軍民融閤動力係統分析 7.4.1動力係統構成 7.4.2動力係統運行機製 7.5裝備建設軍民融閤動力係統仿真 7.5.1因果關係圖 7.5.2流程圖 7.5.3係統動力學模型 7.5.4係統動力學仿真 參考文獻 |
|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閤的方法 圍繞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現狀、管理體製、管理機製、民參軍態勢、發展指數和動力機製等方麵的評價與優化問題進行瞭係統深入研究 提齣瞭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評價與優化的新思路、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舉措 有效解決瞭睏擾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相關問題 形成瞭一套比較係統、規範、具體的裝備建設軍民融閤評價與優化方法體係 為推動裝備建設軍民融閤發展提供瞭藉鑒和參考。 |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達到瞭一個令人稱贊的平衡點。在閱讀“軍民融閤評價”部分時,我注意到瞭作者對國際經驗的藉鑒,特彆是關於關鍵技術獲取的路徑分析,這錶明作者的視野是國際化的,而非閉門造車。然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大量引用的數據和模型驗證,明顯帶有國內特定裝備産業的影子。這種“引進來”與“立足本土”相結閤的論述方式,使得全書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可復製性。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産業鏈上下遊的從業者來說,最怕的就是那種脫離實際生産環境的理論。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很巧妙,它用紮實的數理模型去支撐那些看似主觀的政策判斷,使得整個論證鏈條無懈可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科學地評估一個軍工項目的價值,以及如何設計一個能有效激勵民營高科技企業參與進來的生態係統,都有瞭全新的、更為結構化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分量感,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書名,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內容的嚴肅性和專業性。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厚實的裝幀吸引瞭,感覺沉甸甸的,這通常意味著內容是經過精心打磨和深入研究的。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防現代化和技術創新的研究者,我對“裝備建設”和“軍民融閤”這兩個核心概念組閤在一起的課題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直指當前國傢戰略的熱點,讓人期待它能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而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口號。我尤其好奇作者李曉鬆教授是如何駕馭如此宏大且復雜的議題的,畢竟裝備建設涉及到技術壁壘、保密要求與市場活力的平衡,而軍民融閤則需要打破傳統的體製藩籬。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剖析這些矛盾與融閤路徑的絕佳視角。從齣版社來看,國防工業齣版社的背書也進一步增強瞭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實踐指導意義,讓人相信其中的案例和模型是建立在紮實的行業基礎之上的。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開第一頁,看看它究竟如何構建起評價與優化的完整邏輯鏈條。
評分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開始正式閱讀這本書的,當時的心情非常放鬆,但很快就被書中對現有裝備發展模式中存在痛點的精準剖析所吸引住瞭。作者的語言風格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腔調,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思考。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些“重復建設”現象的描述,簡直是入木三分,用非常貼閤實際的案例說明瞭信息不對稱和激勵機製錯位是如何阻礙效率提升的。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提齣的優化建議並非停留在“應該加強閤作”這類空泛的口號上,而是深入到瞭具體的製度設計層麵,比如如何構建跨部門的知識産權共享機製,或者如何設計更具彈性的采購和研發閤同模式。這種將高屋建瓴的戰略思考與腳踏實地的操作細節相結閤的筆法,非常罕見。它讓讀者在感嘆問題之復雜的同時,也能立刻看到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和實踐成果的結閤點。
評分這本書的目錄結構設計得非常精巧,可以看齣作者在梳理脈絡時下瞭不少功夫。它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采取瞭一種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從宏觀的戰略背景鋪陳開來,逐步深入到微觀的評價指標體係構建。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人士理解復雜軍事經濟學的門檻,同時也確保瞭專業讀者能夠快速定位到自己最關心的技術經濟分析部分。特彆是關於“評價”環節的章節,我注意到提到瞭多維度、多層次的指標體係,這比以往很多隻關注投入産齣比的簡單模型要全麵得多。它似乎試圖將技術成熟度(TRL)、市場化潛力、安全可控性等多個維度有機結閤起來。這種係統性的思維,正是當前推動軍工産業結構性改革所急需的工具箱。讀下去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在政策文本、工程實踐和經濟模型構成的迷宮中,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讓人對如何真正實現“優化”環節的落地應用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在裝備建設領域的研究中,無疑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和補充。它不僅為“軍民融閤”這個宏大敘事提供瞭堅實的評價工具和優化路徑圖,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試圖重塑我們對“國防投入效率”的傳統認知。以前我們可能更關注於投入瞭多少資金,而這本書引導我們去關注這些投入是否産生瞭最大化的技術溢齣效應和長期的産業競爭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最後章節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那種審慎而樂觀的態度,讓人在麵對未來國防科技競爭的挑戰時,心中更有底氣。它不僅僅是一本供專業人士閱讀的書籍,更像是一份為決策者量身打造的路綫圖,它用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分析,為推動我國國防裝備體係的現代化和高效化,貢獻瞭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導。這本書,絕對值得所有關心國傢安全和産業升級的人仔細研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