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重读'资本论' |
| 定价 | 58.00 |
| ISBN | 9787300237534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
| 编号 | 1201686400 |
| 出版日期 | 无 |
| 印刷日期 | 2016-12-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94千字 |
| 页数 | 353 |
|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一 中文版简评二 导言 D1一章范畴的游戏 D1二章对立面的统一 D1三章历史作为尾声 D1四章'资本论'中的时间 D1五章'资本论'中的空间 D1六章'资本论'与辩证法 D1七章政治结论 索引 附录历史的效价 D1一部分让时间显现 D1二部分让历史显现 |
| '重读〈资本论〉'适合我们当前的时代 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失业的著作。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资本论'的兴趣 新的解读一般聚焦于优xuan化 说明资本与现代劳动结构的密切关系。但詹姆逊认为 '资本论'还试图解决哲学和再现的问题。詹姆逊指出 马克思试图表达的是优xuan资本主义这一复杂的整体现象 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创造出一个概念不断运动的文本 把资本的每一个新的特征转变成一个问题 把每一种新揭示出来的特点转变成有待解决的新的挑战。这一过程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神秘力量——它是一种自我修补的机制 通过扩展克服它的衰败 而优xuan化正是这种修补的近期新实例。然而 詹姆逊强调 资本主义是一种穷凶极恶的机制 其典型特征是浪费和破坏 当前破坏的体现是大量失业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着一种不妥协的学人精神,文字力量感十足,但又绝非空洞的口号式宣讲。作者在处理不同立场和历史阶段的观点时,展现出一种极高的智识上的诚实度。他敢于直面那些最尖锐的矛盾和最难堪的历史事实,不回避理论体系内部的紧张性。这种坦诚,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阅读时,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研究心血和批判热情,那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学术展示,而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智力搏斗。每一次对既有成见的挑战,都伴随着详实严谨的论据支撑,让人在被颠覆的同时,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新的认知框架。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智性对话,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这场对真理的艰难探索之中。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辨识滤镜”,让我得以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海量信息。过去,很多社会现象在我看来是孤立的、偶然的,缺乏一个统摄的视角。但这本书的理论工具箱,一旦被激活,便能迅速地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建立起清晰的、结构性的联系。例如,在观察到某些经济行为的怪异波动时,以往可能停留在表面的道德评判或简单的市场解释,现在则能更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历史惯性。这种“看见看不见的东西”的能力,是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都难以给予的。它教会我如何穿透现象的迷雾,直达结构的核心,这是一种对思维模式的彻底重塑,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仅仅学习知识本身。
评分从出版方的角度来看,这次的版本在注释和索引的完善上,体现出了极大的专业水准。对于任何严肃的理论阅读者来说,清晰、详尽的辅助系统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我注意到,译文的质量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史悠久且概念复杂的德语哲学表达时,译者似乎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有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僵硬的翻译腔,使得阅读流畅度大大提高。更值得称赞的是,附带的导读和背景资料,虽然并非核心文本,却起到了极佳的导航作用,为初次接触该领域或希望温习背景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点。这份细致入微的编辑工作,使得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很高,但其“可达性”也相应地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理论,以负责任的态度,传递给更广泛的求知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厚实感。封面选用的色彩沉稳而不失力量,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方式,似乎就在无声地暗示着内里内容的深刻与经典性。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纸张选择上的考量,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纸张,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更带来一种与老旧文献对话的仪式感。在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装订工艺,即使是反复翻阅,也保持着极佳的平整度,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研读的理论著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用户体验。翻开扉页,那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让那些复杂的概念和长段的论述,在视觉上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反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逐步攻克的结构感。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尊重,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带着敬意,踏入这场智识的旅程。它成功地在“学术严谨性”和“阅读舒适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愿意把它放在手边,时常翻阅,而非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论述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某些晦涩的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将读者抛入一堆陌生的术语和错综复杂的逻辑迷宫中。相反,作者似乎深谙引导读者的艺术,他从一个看似宏大却又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切入点开始,逐步地构建起他的分析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一种层层剥茧的快感,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精心铺设好的阶梯,引导我们不断攀升到更高的理解维度。特别是在解释那些核心的辩证关系时,作者没有采取生硬的定义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对比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到可以被思考和消化的程度。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使面对极其复杂的理论体系,读者的心绪也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放松但又高度集中的状态,仿佛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在知识的丛林中,不仅没有迷路,反而对沿途的风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