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证据法学(第六版)
作者:樊崇义
价格:42元
ISBN:9787519709327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目录
章绪论
节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证据法及其证据规则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
第二节证据法学的体系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第三节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节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第三章证据法与诉讼法
节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
二、证据法的形式
三、证据法的内容
四、证据法的作用
第二节证据法与诉讼结构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
三、我国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
第四章证据法的原理
节证据法原理概述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
三、逻辑推理和经验规则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
第三节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
二、程序正义论
第四节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第五章证据法的原则
节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
第二节直接言词原则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第三节无罪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
第六章证据规则
节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四、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发展
一、关于证据规则的原则性规定
二、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则
三、关于证明力的规则
四、关于举证的规则
五、关于质证的规则
第三节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五、关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第五节相关证据规则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
第六节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第七节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
第八节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
第七章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节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证据的客观性
二、证据的关联性
三、证据的合法性
第三节证据的意义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第八章证据的种类
节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
第二节书证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三节证人证言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三、证人的保护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第四节被害人的陈述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五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第六节当事人的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二、当事人承认
三、自认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七节鉴定意见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三、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
四、鉴定意见证明力的特点
五、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第八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和现场笔录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第九节视听资料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
第十节电子证据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三、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四、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十一节行政执法证据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概念
二、行政执法证据的特征
三、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九章证据的分类
节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
第二节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三节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节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五节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六节本证和反证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
第十章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节证据的收集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
第二节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
三、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第三节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
三、举证时限制度
第四节证据的保全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
第十一章证明概述
节证明制度概述
一、证明的概念
二、证明的历史
三、证明的要素
四、证明的种类
五、证明的作用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第十二章证明对象
节证明对象概述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
节证明责任概述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证明责任的承担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十四章证明标准
节证明标准概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四、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
第十五章证据的审查判断
节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理论前提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收集的关系
六、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一、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二、证据的分类审查判断
三、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三节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一、个别审查
二、侦查实验
三、辨认和对质
四、技术鉴定
五、综合分析
第十六章推定和司法认知
节推定
一、推定概述
二、法律上的推定
三、事实上的推定
第二节司法认知
一、司法认知概述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
内容介绍
第六版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如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关于证据规则,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第六版还对有关证据概念、证据种类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吸纳,并对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证人作证制度、专家证人、证据收集中技术侦查手段等新增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我国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据收集、审查判断模式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进行了解释。
本版修订,各章增加了导读和案例。其中,案例分析采用二维码技术呈现。此外,新版增加了全书课件,提供地址供师生下载使用(详见封底)。
本书既适用于高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司法实务部门全面学习和掌握证据法的培训用书,并成为实务工作的有效参考。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学术分量。作为一本“官方正版”的法学规范教材,其严谨性不言而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证据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古典的证明理论到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最新的证据学的各种学派观点,都被一一呈现。这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证据法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时期的规定。樊崇义教授的功力深厚,体现在他对复杂概念的精准阐释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书中对于证据的收集、审查、运用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结合了大量的司法实践案例,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教授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证据法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高校法学教材”的普遍印象来阅读这本书的,但很快我就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学术价值所震撼。樊崇义教授的著述,不仅仅是对现有证据法学理论的总结,更是一种对证据法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书中对于证据的价值、功能、以及其在司法证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证据学”这一学科独立性的强调,以及它与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让我意识到,证据法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司法活动本身息息相关。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的证据理论,如“可采性”、“证明力”等概念的辨析,也十分到位,让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证据在司法活动中的真正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司法实务的法律工作者,我对教材的要求自然是极高的,而这本《证据法学(第六版)》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书中对证据规则的阐述,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司法判例,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等内容,教授的讲解非常到位,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操作性。对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运用证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给出了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论述。此外,教材的语言风格也十分适合法律从业者,专业、严谨,但又不失通俗易懂。每一次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翻阅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线索和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在我身边,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深信,这本书将是我未来司法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这本《证据法学》的第六版,无疑是中国证据法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从其内容和形式上看,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追求。我注意到书中在对传统证据法理论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也积极吸收了国际上最新的证据法学研究成果,并将之融入到中国本土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和反思。这种开放的学术视野,是我在这类教材中非常看重的。樊崇义教授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他对复杂法律问题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极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论述,以及对不同证明标准下司法判断的分析,这对于理解司法公正的实现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证据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规则,更是关于如何通过证据来发现事实,实现正义。对于任何希望在法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必读的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樊崇义教授的深入浅出所折服。第六版,果然名不虚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全面的修订和更新,让我在学习证据法学的过程中,能够紧跟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疑难案例的分析,那些经典的案例,经过教授的剖析,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不再觉得法律条文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智慧和逻辑的艺术。特别是关于证明标准、证据裁判主义的论述,深入浅出,让我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而且,教材的编排也十分合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便我是初次接触证据法学,也能很快跟上思路,不至于感到茫然。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也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一本如此高质量的教材,实在是我的幸运。它不仅是我学习的良师益友,更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这种学习的乐趣,是在其他教材上难以找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