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高速OFDM水聲通信技術為主綫,內容涉獵廣泛,概念原理闡述清楚,邏輯性強。從OFDM水聲通信各關鍵技術的原理闡述到OFDM水聲通信接收機的設計方法以及OFDM 水聲MODEM的研製;從單用戶的MIMO-OFDM到多用戶MIMO-OFDM水聲通信的設計應用;從OFDM的中繼傳輸到OFDM網絡編碼以及水聲測距與定位。通過學習本書可以加深對OFDM水聲通信相關原理及係統設計的理解。 本書可作為水聲通信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參考。 周勝利,王昭輝 著;鬍曉毅,任歡 譯 Shengli Zhou(周勝利)教授,IEEE Fellow。1995年於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2年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康涅狄格州立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同時擔任無綫通信研究實驗室(WCRL)主任和水下傳感器網絡實驗室(USWN)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水聲通信和網絡、編碼理論和應用、傳感器網絡、無限定位和目標追蹤。現任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 和 IEEE Trans. On Signal&nbs;等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對某些核心概念的闡述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嚴謹。特彆是關於多普勒頻移對同步性能影響的章節,作者清晰地梳理瞭從物理現象到數學模型,再到最終算法改進的完整邏輯鏈條。這部分內容極大地幫助我校正瞭過去在理解多普勒對相乾解調衝擊時的幾個關鍵誤區。然而,閱讀體驗上,我發現書中的符號定義有些不夠一緻,在不同的章節,同一個物理量有時會用不同的希臘字母錶示,這在快速閱讀和交叉引用時造成瞭不小的睏擾,需要頻繁地翻迴前麵的章節去核對定義。另外,書中對一些前沿技術,比如基於機器學習的水聲信道反演,似乎隻是淺嘗輒止地提瞭一句,沒有展開深入的討論。考慮到如今水聲通信領域的發展速度,引入一些最新的跨學科思想,即使隻是作為展望,也能讓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更上一層樓,避免給人一種“理論上很紮實,但時代感稍弱”的印象。
評分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躺瞭一段時間瞭,封麵設計簡潔,那種深海藍和白色的交織,還挺有技術感。我當初是衝著那個“水聲通信”的關鍵詞去的,畢竟在水下無綫通信這個領域,瞭解一些基礎理論還是挺重要的。不過,真正翻開書,我發現它的內容更偏嚮於理論推導和數學模型構建。比如,對於信道估計和均衡那幾章,涉及瞭大量的矩陣運算和復雜的統計學概念,坦白說,對於一個主要關注係統實現的工程師來說,光是啃下這些基礎框架就已經花費瞭我不少精力。書中對各種多徑效應的建模非常詳盡,這一點我很欣賞,它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如何用數學語言精確描述水聲信道的時變特性。然而,如果讀者期待看到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或者不同水下環境下的係統部署經驗分享,可能會覺得有些意猶未盡。它更像是一本麵嚮研究生的教材,旨在打牢理論根基,而不是一本快速上手的工程實踐手冊。整體感覺是,它為理解水聲信道特性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但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高效地轉化為實際産品,書中的指引相對有限。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相當不錯,紙張的觸感很好,閱讀體驗本身是加分的。我特彆留意瞭它對不同調製方案的對比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對傳統的PSK和QAM在水下環境下的性能衰減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書中提到瞭一些基於小波變換的信號處理方法,這部分內容非常新穎,和我在其他水聲通信的參考資料中看到的傳統FFT方法有所不同,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介紹完這些先進的信號處理工具之後,作者並沒有花足夠的篇幅去論證這些工具在實際部署中會帶來多大的增益,或者說,它們在計算復雜度上需要付齣什麼樣的代價。這使得我對這些高階技術的實用性産生瞭疑問。就好比,作者展示瞭一把非常鋒利的瑞士軍刀,但沒有告訴你在徒手攀岩時,它最適閤用來切割哪種繩索。我希望書中能加入更多關於硬件實現難點、實時性約束下的算法裁剪策略等“工程智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可行”的層麵。這可能也是很多偏理論書籍的通病,但對於工程人員而言,這些“灰色地帶”往往比純粹的數學推導更具價值。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解開一個精密的機械鎖,每一步都需要仔細揣摩纔能找到正確的齒輪嚙閤點。作者在解釋那些涉及到時域和頻域變換的章節時,使用瞭大量的圖示輔助說明,這極大地減輕瞭純文本閱讀帶來的抽象感,讓人能直觀地感受到信號在不同處理階段的變化。例如,書中對周期延展和循環捲積的描述,通過動態圖的靜態呈現,變得清晰易懂。然而,這本書似乎完全跳過瞭網絡協議層的討論。水聲通信的挑戰不僅僅在於物理層的信號傳輸,如何構建一個可靠、高效的水下傳感器網絡(WSN)同樣是一個核心議題。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鎖定在瞭如何把一個比特準確無誤地傳送到接收端,而對於多個節點之間的協作、路由選擇、能量受限下的數據分發策略,則完全沒有涉及。因此,如果讀者想瞭解完整的“水聲通信係統”——而非僅僅是“水聲信道中的信號傳輸技術”——這本書顯然無法提供全貌。它提供瞭一個堅實而重要的地基,但上層建築的構建則需要讀者自行去其他領域尋找答案。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相對保守,它采用瞭標準的從基礎原理到具體技術實現的綫性敘事方式。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優點,因為它保證瞭知識的層層遞進,不會讓人在沒有前置知識的情況下被高深的概念淹沒。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噪聲源建模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細緻地分析瞭不同頻率下的環境噪聲和人為噪聲的特性,並且給齣瞭相應的功率譜密度函數,這對於設計閤適的接收濾波器至關重要。不過,這種過於平穩的敘事節奏,對於我這種已經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略顯冗長。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大膽地跳齣傳統框架,用更具啓發性的方式來組織內容,比如直接從一個復雜的實際問題齣發,然後倒推所需的理論工具。另外,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大多集中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經典文獻,雖然經典重要,但缺乏近五年內水聲通信領域在數據傳輸速率、抗乾擾能力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引用,這使得全書的視野顯得有些受限,不夠“與時俱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