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维度思考法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7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日]细谷功 译 者:程亮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11376336 | |
| 重量 | 252 | |
前 言 1
PART?Ⅰ “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 ? 1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4
你能列举出几个“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4
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未知的未知”?8
“常识”是位于“已知的未知”外侧的墙?11
1.2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 13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解释”?13
事实是零维,解释是N维?15
解释就是“分”和“连”?16
“画线”须明确“方向”和“长度”?18
知识是“可重现”的快照?21
想象和创造是指“知识的重构”?23
1.3 “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25
“无知、未知”和“三个领域”?26
通过“维度”所见的三种无知?30
关于无知的对立轴?39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 ? 45
“知”和“未知”扩张的边界?45
“无知、未知”和“知”的循环?47
“无知管理”的思维方式?49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 51
“元认知”是基于“无知之知”的意识的原点?51
用无知重置既有知识?52
你能做到unlearning(舍却所学)吗??54
德鲁克所说的“无知”的活用法?57
PART?Ⅱ “解决问题”的困境 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 ? 59
2.1 “知(识)”的困境 62
“问题”源自事实和解释的乖离?63
创新者是指“重新画线”的人?66
模式识别有助于理解,模式化导致死脑筋?68
“画线”导致“出乎预料”?69
定义问题造成“封闭体系”?70
2.2 “封闭体系”的困境 72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循环?73
“公司”这一“封闭体系”也会成长、退化?75
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封闭体系”的困境?76
2.3 “解决问题”的困境 78
从下游的解决问题到上游的发现问题?80
上游和下游是不连续的?82
社会、企业、学校被“下游”zui优化的原因?86
PART?Ⅲ “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 91
3.1 “蚂蚁思维”与“蝈蝈思维”的差异 94
蚂蚁与蝈蝈的思维的三个差异?95
判断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检查表?98
3.2 从“存量”到“流量” 101
当蚂蚁的美德瓦解时?101
“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别?103
从“未知”=“不知道的事”开始思考的蝈蝈?105
积存“已知”=“知(识)”的蚂蚁?106
3.3 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108
“画线”的蚂蚁与“不画线”的蝈蝈?109
重视“中心和序列”的“封闭体系”?113
“二选一”的蚂蚁与“二分法”的蝈蝈?115
“封闭体系”思路的优势和弱点?116
3.4 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 126
为了“升维”,要以“上位概念”思考?126
是使固定变量达成zui优化,还是创造新的变量?134
各单位所体现的经营管理的维度的不同?137
低维比高维容易理解?139
“固定的蚂蚁”与“可变的蝈蝈”的对立结构?140
3.5 从“奇点”出发的问题发现法 144
“奇点”是如何产生、进化的?145
蚂蚁和蝈蝈对待奇点的不同反应?147
权力*层vs.革新者?149
画线? 不画线??153
奇点进化例——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安全?154
用来思考“奇点”的框架和练习题?155
奇点发现法——着眼于“禁止”“其他”?156
3.6 蚂蚁和蝈蝈能否共存共荣 158
各领域的蚂蚁和蝈蝈?159
在“二维”中,蚂蚁常占据压倒性的优势?162
蝈蝈在蚂蚁窝里跳不起来?163
互相怎么看?165
通过“元级”克服对立结构?168
决定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性格和环境?171
PART?Ⅳ 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升维发现问题 ? 173
4.1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176
上位概念是指用以思考的解释层?176
上位概念是指用“元”思考?179
脱离“现在、这里、这个”?180
“无知之知”是“元认知”的产物?182
4.2 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184
“分类”是源自抽象化的上位概念?185
“关系与结构”的抽象化?186
不用方程式难以教算术的理由?188
抽象化没有“公民权”的理由?191
作为抽象化应用的“类推”?192
4.3 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200
思考的“轴”是指解释的方向性?202
思考的“轴”的三个种类?204
“多样性”之所以重要的理由?205
4.4 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 207
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是“一个道理”?207
“为什么?”是向上位概念回溯的唯1口令?209
“How型疑问词”的“维度”?211
只有“为什么?”能“重复5遍”?211
以上位目的思考的Why型思维?213
通过Why型思维“改变赛台”?216
4.5 为了活用“元思考法” 217
与上游工作契合的元思考法?217
上位概念的工作不可能“分担”?217
后 记 222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刚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深邃的图案吸引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深深吸引。我发现,这本书并不是那种“速成”的技巧手册,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缓缓地为你铺陈一副宏大的思维画卷。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跳出思考边框”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解释了我们是如何被自己设定的框架所束缚的,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些无形的牢笼。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从既定的结论出发,回溯原因,而这本书教会我的是,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考虑各种可能性,甚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情况。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太过狭窄。它鼓励我去拥抱不确定性,去拥抱那些模糊地带,而不是急于寻求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这种从“知道”到“理解”的转变,是非常深刻的。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骨髓的。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一直对“哲学”和“思维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法真正地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这本书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实际的“发现问题”的思路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问对问题。它教会我如何去“解构”问题,如何去找到问题的根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也能够更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在思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很多问题好像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总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突破口。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思考本身是有“维度”的。它不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分析利弊。它更像是在不同的空间里观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级去审视,这样才能看到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甚至发现问题的本质。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平时只能摸到墙壁,而这本书给了我一盏灯,让我能看到墙壁后面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我尤其喜欢它探讨“常识之墙”的部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很多时候反而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方法,比如如何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实”,如何从看似无关的领域汲取灵感,从而构建出全新的思维框架。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一些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同事们都惊叹我的新思路,我只是淡淡一笑,心里明白,这都是这本书带来的改变。它不只是教你“怎么想”,更是教你“如何不被局限地想”,如何像一个探险家一样,勇敢地去探索思维的未知领域。这本书的哲学和宗教的结合也让我非常惊喜,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在脑海中闪烁。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动你内心深处、激发你无限思考潜能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思维科学”的知识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发现问题”的思路,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发现问题,但往往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问题。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如何去识别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矛盾和冲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因果链条,而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那个最关键的“节点”。书中的哲学和宗教的视角,为我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全新维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信仰和价值观,去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方式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思想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方法论,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思维工具。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工具,比如在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时,我不再急于指责对方,而是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这样反而更容易化解矛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更是对我们认知方式的一次深刻的颠覆。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哲学、宗教与现代的思维科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思维边框”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思维的“边框”里,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跳出”这个边框的绝佳指南。它鼓励我去挑战那些我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去拥抱那些“未知”的领域。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突破,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受到了局限。我开始尝试着去思考那些“反直觉”的解决方案,去探索那些“非主流”的观点。这种思维上的解放,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我开始用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评分这真是一本能够“唤醒”思维的书!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思考能力还不错,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我过去的思考方式有多么的“二维”。作者用“高维度思考法”这个概念,彻底颠覆了我对“思考”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思考不仅仅是逻辑推理,更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一种对可能性空间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打破常识之墙”的部分,它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去寻找那些“非传统”的答案。这种思维上的挑战,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不安,但正是这种不安,驱使我不断地去探索和学习。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开始用一种更加批判、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不再轻易地相信那些表面上的“真相”。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和思维概念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人的深刻洞察,又不失幽默感和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打破常识之墙”的探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常识”构建的世界里,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钥匙,能够轻易地打开那些封闭的“常识”之门,让我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些“不一样”的想法,去探索那些“不合逻辑”的可能性。这种思维上的解放,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开始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障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要我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势,敢于跳出舒适区,就没有什么问题是真正无法解决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指引我在思维的海洋中航行,去发现那些未知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看”问题。我以前总是习惯于“线性思维”,一条路走到黑,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多维度”地审视问题。它让我明白,很多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鼓励我去思考“因果链条”,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在“哲学宗教”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的。这让我对“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信息,而是要去理解信息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去包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种思维上的成熟,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开始觉得,很多看似棘手的难题,一旦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豁然开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解决问题”,更是教我如何“理解”和“连接”世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思维科学”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空洞。这本书则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思维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而是从根本上探讨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这个更深层次的课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甚至都没有真正“看见”问题的存在。它教会我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去寻找隐藏在表象下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它就像一个“思维显微镜”,让我能够放大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方法去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身边隐藏着那么多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种“发现”的能力,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充实。
评分自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好像被“重塑”了一样。我以前总是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些僵化,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用那些最熟悉、最直接的方式去解决,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这本书提供的“高维度思考法”,就像是给了我一套全新的“视角转换器”。它让我能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不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蝴蝶效应”的例子,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低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高维度思考”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去捕捉那些细微的连接,从而预测和影响事物的发展。它让我明白,理解问题不仅仅是找到原因,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规律。这种能力,对于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预判潜在的风险,也能够更准确地抓住机遇。它不只是教我如何“思考”,更是教我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书中的哲学和宗教的融汇,让我对“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元的、相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