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必读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经过数次重要修订,呈现给读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至今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集体创作本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经历过1959年、1980年、2004年等数次重要编写修订,倾注了几代编写者的心血,历经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这十四个主题,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错落有致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为直接阅读古书扫清了障碍。广泛征引典籍,文献基础扎实,虽名“常识”,却不乏文史深度。此外,语言晓白流畅,趣味隽永。半个世纪以来,数次改谬补漏,愈加完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先生主持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通论性经典专著。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十四个主题论述,半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重要编写修订,至今仍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教授。
王力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精深,并兼擅诗文、翻译。著有《中国现代汉语》、《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龙虫并雕斋琐语》等学术著作。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第九章 宗法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宋代龙图、天章诸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和待制,其职掌是备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后来这类阁学士成了朝臣外补(外调)时的“加恩兼职”,并不担任上述职务。宋代又有殿学士,这是授予旧相、辅臣的“职名”,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这类殿学士和阁学士都是表示优宠的虚衔。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③。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晋代以博士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④,并设助教作为博士的副职,后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还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后地方教官一度也称为博士、助教。附带说一说教授。宋代府州开始设教授,负责教诲所属生员。明清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以训导作为副职。至于地方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宋代各路一度设过提举学事司,这是清代各省提督学政的前身。
最后谈谈武官。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将军,例如对匈奴作战则置祁连将军,对大宛作战则置贰师将军等。汉代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职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屯骑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称为戊己校尉等。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虚衔,如云麾将军、振威校尉等,这里不细说。
地方官制
春秋时的地方行政单位有邑县。邑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战国时有郡有县。郡的长官为守,掌军事为主;县的长官为令,掌民政为主。后来以郡领县,形成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隋唐县的长官统称令。宋代派中央官员出掌县政则称为“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明清沿用知县之称,元代则称为县尹。历代县有诸曹掾史,各有不同职掌。
……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难题。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作品选集,而是一本讲解“常识”的读物,着重于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体系、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文化背景。书中对每个时期、每个流派的文学特点都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挑选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讲解。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又兼顾了深度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文学现象的解读,比如“风骨”、“意境”、“兴”等概念,这些都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关键。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古人会写出那样的诗句,为何他们会用那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它的语言平实易懂,但内涵丰富,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不断学习的经典国学读物。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内容的密度,都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问气息。作为一本“简明读本”,它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疑是经过了精心筛选,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本浓缩的古代文学百科全书,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文学现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学体裁的梳理,比如对赋、诗、词、曲、小说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演变。这让我对文学的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在阅读古代作品时,把握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书中对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的介绍,也让我对古代文人在创作和评价文学时所持的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它不是那种翻几页就丢弃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就像一座宝藏,每次挖掘都能有所收获。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化都怀有一种朦胧的向往,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诗意的时代,但又不知从何处着手去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到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再到艺术形式、科学技术,都与文学息息相关。书中对这些方面的阐述,虽然不深,但足以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图景。我最欣赏的是它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境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士人情怀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例如,在品读唐诗时,书中会穿插介绍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对诗坛的影响,以及当时士人的仕途坎坷与人生际遇,这些都让我更能理解诗歌中澎湃的激情、深沉的忧愁。这本书的编写,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层层剥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素雅大气,古色古香的字体和水墨风格的插图,瞬间就将人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代。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零散的知识不成体系,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古籍中难以理解的典故和人物。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的朴拙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高潮,叙述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各个时期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都非常详实,并且辅以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让我不仅仅是了解文学本身,更能深入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穿越时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一些关于诗人生平的轶事,生动有趣,让原本在书中看到的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深奥的文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太多文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入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当时我正愁着如何系统地梳理自己零碎的文学知识。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更侧重于“常识”的普及,而非深度的学术探讨,这恰恰是我需要的。书中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一种精炼但不失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各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到代表作家及其最重要的作品,再到一些文学体裁的演变,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的解释,比如“文以载道”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历代文人,以及不同时期文学审美取向的变化。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注重引导读者去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及的一些典故、谚语而会心一笑,因为这些早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却少有人深究其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典雅,读起来毫无压力,却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耐心细致地为你讲述那些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