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祖宗之法(修訂版)
:67.00元
作者:鄧小南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80499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把“祖宗之法”處理為一個核心明確穩定、而外緣寬泛富有彈性的綜閤體,其基本精神是“事為之製、麯為之防”;它既包含著若乾“做法”,如守內虛外、以文馭武、壓製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時也包含著各種“說法”,呈現為一個“話語的集成”,由“塗抹”、“層纍”和“疊加”而形成,對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其立意有匠心處,其闡發是“立體”的,手法嫻熟、剖析細膩又富於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與文化間的復雜互動關係,為從文化角度透視中國政治,提供瞭新鮮啓示。
內容提要
《祖宗之法》作為儒傢禮製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則與實踐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社會等諸多方麵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在宋代,這種原則與實踐凝聚為所謂“祖宗之法”。圍繞“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許多不盡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傢法”、“祖宗之製”、“祖宗典製”等等。諸多說法的共同之處,在於對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之追念與推崇。
趙宋王朝的所謂“祖宗之法”,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論題。遵行“祖宗之法”,說得淺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針辦”。這一類尋求既定方針的思維方式,執行者對於既定方針的界定修飾,以及在“既定方針”的說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們都並不陌生。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來,是治理國事的“法寶”,既包括治理國傢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統治者該有的治事態度;既包括維係製約精神的規矩設施,也包括不同層次的具體章程。本書就是討論“祖宗之法”與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間的關係,宋代的政治格局在與“祖宗之法”的互動中得以終確立。通過這種討論,不僅揭開瞭宋代政治史的奧秘,同時也抓住瞭宋代製度史的精髓,揭示瞭北宋官僚文化精神的特點。
目錄
序引 問題的提齣
一 關於政治史研究:以宋代為例
二 關於宋代的“祖宗之法”
三 關於本書的基本內容
第1章 傢法與國法的混溶
——“祖宗”與“祖宗傢法”
一 “奉宗廟社稷,承祖宗休烈”:
兩漢時期對於“祖宗”的尊崇
二 “祖宗之法,期於慎守”:
唐、五代時期對於“祖宗成規”的強調
三 “祖宗法度,乃是傢法”:
“正傢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傢法”
第2章 走齣五代
——10世紀中原王朝統治人群的轉變
一 五代宋初統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齣
二 走嚮再造:10世紀前中期的文臣群體
三 導嚮的確立:“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
第3章 “事為之防,麯為之製”
——宋太祖、太宗的創法立製與“祖宗之法”基調的形成
一 “變傢為國”: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波摺中的調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樞
三 “事為之防,麯為之製”:
趙宋“祖宗之法”的實質
第4章 從“保祖宗基業”到“守祖宗典故”
——真宗朝的過渡
一 “祖宗法製具在”與“務行故事”
二 後澶淵時代與“神道設教”
三 “務行故事”原則的確立
第5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齣
——仁宗朝前期
一 “祖宗法不可壞”
二 故事、《寶訓》與《聖政》
三 從“奉行聖旨”到“共治天下”
第6章 概覽:“祖宗之法,,對於兩宋政治的影響
——北宋中期到南宋後期
一 “法祖宗”與“不足法”:
北宋中後期的朝政風波
二 “我朝傢法,遠過漢唐”:
南宋時期對於“祖宗傢法”的尊崇
三 附談“祖宗之法”的詮釋與“祖宗”形象
的塑造:從北宋中期到南宋後期
結語 對於“祖宗之法”的再認識
一 “祖宗之法”與宋代政治
二 虛實之問:再談“說法”與“做法”
贅語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作者介紹
鄧小南,1950年6月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多年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古代官僚製度史、唐宋婦女史。學術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選任製度諸層麵》等專著,以及發錶於國內外學術刊
文摘
序言
這部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驚嘆,作者顯然在相關領域有著極為深厚的積纍。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引人入勝的同時又不失嚴謹性。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筆力,沒有絲毫故作高深的矯飾,而是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詳實的案例,化解得通俗易懂。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金句般的論斷,感覺自己的思維邊界被不斷拓寬。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邊的消遣讀物,而是更像一本可以時常翻閱、常讀常新的工具書,每次重讀,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理解層次。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對細節的考據,都體現齣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近乎偏執的匠人精神。這種對知識的敬畏,最終轉化為瞭作品無可挑剔的質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抱持著復雜情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洗禮。它沒有簡單地進行“捧殺”或“棒殺”,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解構主義手法,將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進行拆解、重組,並放置在現代語境下進行審視。我非常欣賞作者那種敢於直麵爭議、不迴避矛盾的態度。書中的論證邏輯鏈條之嚴密,簡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工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天衣無縫。我個人受益最大的部分,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新框架。過去我習慣於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去衡量事物,而這本書則教會我擁抱灰色地帶,理解事物發展的復雜性和多重因果關係。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某個領域底層的構建邏輯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書。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漫長的對話。作者仿佛坐在你對麵,以一種極為耐心且富有邏輯性的方式,引導你一步步深入議題的核心。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知識點”,更在於它重塑瞭讀者的“認知模型”。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即忘,它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潛移默化的。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覺地運用書中提到的分析工具和思維模型去審視周圍發生的事情,這纔是真正的好書的價值所在——它改變瞭你觀察世界的方式。文字的風格非常典雅,帶著一種古典韻味,但絕非故作姿態的生僻,而是恰到好處地增強瞭內容的厚重感和權威性,讓人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審美上的愉悅。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觀望態度,總擔心會落入陳詞濫調的俗套。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視角非常獨特,采取瞭一種近乎“去中心化”的敘事角度,使得原本被宏大敘事遮蔽的細微之處得以展現光芒。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清冽的剋製感,不煽情,不誇張,但每一個詞語的錘煉都恰到好處,仿佛精密的儀器在運作。我尤其喜歡它對人性的剖析,那種不加粉飾的真實,讓人在贊嘆之餘,不免感到一絲寒意,卻又從中獲得瞭巨大的精神慰藉——原來我的睏惑並非孤例。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如同精妙的迷宮,你以為已經找到瞭齣口,卻發現前方還有更廣闊的空間等待探索。這種層層遞進的閱讀體驗,讓人欲罷不能,讀完閤上書本時,甚至有一種悵然若失的空虛感,迫不及待想與人分享其中的精妙之處。
評分坦白講,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購入。但僅僅翻閱瞭前幾章,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這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細節控”特質,作者似乎對每一個引用的齣處、每一個論述的側重點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排查,使得全書的可靠性極高。與市麵上許多流於錶麵的作品不同,它真正深入到瞭事物的肌理之中,展現齣一種令人敬佩的求真精神。我個人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宏大主題時,依然能保持對個體命運的關注,這種大寫的人文關懷,讓冰冷的理論分析多瞭一絲溫度和人情味。讀完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既為書中揭示的某些真相感到震撼,也為作者所展現齣的深邃洞察力而摺服。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值得反復推薦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