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

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博物馆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博物馆学
  • 文物保护
  • 艺术品保护
  • 包装
  • 运输
  • 收藏
  • 展览
  • 文化遗产
  • 安全
  • 操作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
ISBN:9787544769853
商品编码:2920465614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目录

前言

1 艺术品处理的基础知识 /神庭信幸(001)
1 基本态度/001
2 与所有者、管理者的关系/003
3 包装材料的基本常识/003
4 运输/023

2 原材料类的注意事项 /神庭信幸(024)
1 原材料和环境的关系/024
2 材料的基本注意事项/025

3 陶瓷器皿 /今井敦(028)
1 基本注意事项/028
2 展示作品的一般方法/029
3 包装/030
4 运输/032
5 开箱/032
6 保存与管理/032

4 漆艺作品 /小松大秀(037)
1 基本注意事项/037
2 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037
3 小结/039

5 金属工艺品 /伊藤信二(044)
1 关于金属工艺品的多样性/044
2 基本注意事项/046
3 展示/048
4 打包和拆卸包装/049
5 运输/049
6 保存与管理/049

6 刀剑 /原田一敏(058)
1 刀剑的打包和运输/058
2 刀剑的保养及工具/060
3 刀剑的保养方法/061
4 关于刀剑的展示/068

7 裱框作品 /相泽邦彦(072)
1 基本注意事项/072
2 打包、拆卸包装和运输/076
3 展示/081
4 保存与管理(关于裱框方法)/082

8 挂轴 /名儿耶明(088)
1 挂轴的特色以及操作上的基本注意点/088
2 挂轴(轴)的各部分名称/089
3 操作步骤/089
4 不同地点在操作上的不同点/098
5 打包(内包装)/099

9卷轴 /松原茂(100)
1 基本注意事项/100
2 打包和拆卸包装/101
3 展示/102

10 屏风 /松原茂(108)
1 基本注意事项/108
2 打包和拆卸包装/109
3 运输/111
4 展示/111

11茶道具 /名儿耶明(114)
1 基本注意事项/114
2 茶道具的操作方法/115
3 操作步骤(茶碗、袋子以及箱子)/116
4 打包/123

12染织品 /小山弓弦叶(124)
1 序/124
2 基本注意事项/125
3 一般的展示方法/128
4 打包/130
5 运输/132
6 拆包装/133
7 保存与管理/133

13 古籍?历史资料 /高桥裕次(136)
1 基本注意事项/136
2 打包和拆包装/137
3 展示/138

14 考古资料 /井上洋一(144)
1 基本注意事项/144
2 资料的处理和展示/144
3 打包148
4 运输152
5 拆包装/152
6 保存与管理/152
7 结束语/152

15 雕塑 /岩田茂树、浅见龙介(153)
1 借用/153
2 运输/156
3 展示/157
4 不同材料的注意点/158
5 结束语/158

16 甲胄 /池田宏(164)
1 序/164
2 甲胄的处理/165
3 打包/166
4 甲胄的陈列顺序/170

17 自然史标本 /松浦启一(174)
1 何为自然史标本/174
2 自然史标本的种类/174
3 标本室内的标本排列/175
4 标本的打包和搬运/175

18 民俗、民族资料 /园田直子(179)
1 基本注意事项/179
2 打包、拆包装/179
3 运输/189
4 展示/190

资料篇 /(193)
1 挂轴各部分名称/194
2 卷轴各部分名称/195
3 屏风各部分名称(6曲半双)/196
4 佛像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197
5 甲胄各部分名称(当世铠甲)/201
6 艺术品安全管理技术委员会报告:有关《“艺术品包装运输技师”资格制度的创设(草案)》/202
7 参考文献/205
8 本书中使用的注册商标一览表/210

执笔者等一览/(211)


穿越时光的守护:文物艺术品安全包装与运输全攻略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博物馆藏品操作的指南,而是致力于为所有珍视文物与艺术品的人们提供一套系统、详尽且极具实践性的包装与运输解决方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印记,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任何一次转移、搬迁,甚至只是简单的陈列调整,都可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本书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生,旨在成为您手中最可靠的守护者,确保每一件承载着历史温度与艺术灵光的载体,都能安全无虞地抵达目的地。 一、 风险洞察与预判:从源头扼杀隐患 在开始任何包装与运输工作之前,深入理解潜在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本书将引导您细致地剖析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包括: 物理性损伤: 碰撞、挤压、跌落、振动、摩擦等可能造成的破损、断裂、划痕、变形。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材质(如陶瓷、玻璃、石材、金属、纸张、织物、木材、漆器、象牙等)在不同应力下的脆弱点。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如灰尘、酸性气体、氧化物)对文物艺术品材料的老化、变质、褪色、霉变、锈蚀等影响。 人为失误: 操作不当、包装材料选择错误、固定不牢、标识不清、运输过程中的粗暴装卸等。 生物性侵害: 虫蛀、鼠咬、霉菌滋生等。 安全风险: 盗窃、丢失、火灾、水灾等意外事故。 通过对这些风险的全面认知,我们将为您提供一套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框架,帮助您在实践中提前识别、规避和最小化潜在的威胁。 二、 精准选材:为每件珍品量身定制保护盾 包装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文物的安全。本书将超越泛泛的建议,提供针对不同类型文物艺术品和不同运输需求的详细材料指南。您将了解到: 惰性缓冲材料: 如聚乙烯泡沫(EPE)、聚丙烯泡沫(EPP)、聚苯乙烯泡沫(EPS)的特性、密度选择、以及如何根据文物的形状和重量进行精确切割和塑形,形成无缝贴合的内部缓冲层。 保护性内衬: 无酸纸、棉布、丝绸、泡沫塑料薄膜(如气泡膜、珍珠棉)的选择与使用技巧,如何避免静电吸附和化学反应,确保与文物表面直接接触的安全。 外包装结构: 从多层瓦楞纸箱到定制木箱、金属容器,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材质的强度、耐冲击性、防潮性、防穿刺性,以及如何根据文物的尺寸、重量、易碎程度和运输距离来选择最合适的组合。 特殊材料应用: 针对金属器物、绘画、雕塑、纺织品、古籍善本等特殊材质,我们将介绍防锈纸、保鲜膜、专用防潮剂、防紫外线涂层等特殊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包装辅料: 胶带(强力胶带、牛皮纸胶带)、打包带、封箱扣、防潮剂(硅胶)、吸氧剂、防虫剂等的选择与规范使用。 三、 科学包装技法:构筑坚不可摧的防护体系 理论知识需要与精湛的技艺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阐述各种包装的实操步骤和要点: 零接触包装法: 如何通过多层隔离和缓冲,确保包装材料不直接接触到文物最脆弱的部分,最大程度地减少应力传递。 内包装的艺术: 针对不同形状的文物,如平面作品(绘画、版画)、立体器物(陶瓷、雕塑)、软体文物(纺织品、纸质文献)的专属内包装方法。 缓冲层的最优布局: 如何根据文物的重心、受力点,科学地填充缓冲材料,形成均匀受力、有效吸收冲击的内部空间。 防震与防倾斜设计: 如何利用内部固定件、支撑结构,防止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位移、倾斜或产生二次碰撞。 极端环境防护: 针对可能面临高温、低温、高湿、低湿等特殊环境的包装策略,如真空包装、充氮包装、真空充氮包装的原理与实践。 大件与超大件文物的包装: 针对尺寸和重量巨大的艺术品和文物,如大型雕塑、石碑、古代家具等,所需的特殊加固、集装和吊装技术。 四、 精准运输规划:从装卸到目的地全程呵护 包装的完成只是整个流程的一部分,安全的运输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运输指导: 运输方式选择: 陆运、海运、空运的优劣势分析,针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包装要求和注意事项。 装卸流程规范: 从装车、装船、装机到卸货的每一个环节,都将详细阐述操作要点,强调轻拿轻放、避免颠簸、防止二次碰撞。 专业运输团队的甄选: 如何评估和选择具备文物运输资质和经验的专业物流公司。 运输过程中的监控与管理: GPS定位、温度湿度记录仪、防震记录仪等现代科技在文物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文件与保险: 运输合同、保险合同、海关申报、清关流程等法律与行政事务的详细说明。 应急预案: 针对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天气骤变、包装破损等),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 五、 实践案例与经验分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理论知识再丰富,也需要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本书将通过精选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深入剖析不同场景下的包装运输挑战与解决方案。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小型个人收藏到大型博物馆展览的各类情况,旨在为您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帮助您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最恰当的处理方式。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各类需要处理文物艺术品包装运输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包括但不限于: 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策展人、藏品保管员、修复师。 拍卖行、古董商、艺术品经纪人。 私人民藏家、收藏机构。 艺术品运输公司、物流服务商。 对文物保护与艺术品安全运输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为文物的转移而忧心忡忡。我们将与您一同,穿越时光的阻隔,为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遗物,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线,让它们得以完整、安全地传承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长期在国际拍卖行工作,见证了无数珍贵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专业支持。其中关于“国际运输的特殊考量”这一章节,我更是反复研读。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进出口文物时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规、海关要求、以及气候差异对包装带来的影响。作者以一个沉重的语气,描述了某次由于包装不当,导致一批古代瓷器在跨越太平洋过程中,因为剧烈海风和湿度变化而损坏的案例。我通过这个案例,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国际运输中,必须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潮、防震、以及防盗措施。书中提供的“国际运输包装清单”,更是我工作中的必备工具,它详尽地列出了从文件准备、保险购买,到具体包装材料选择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极端气候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的探讨,例如在沙漠地区运输时,如何避免沙尘进入包装;在热带雨林地区运输时,如何防止霉菌滋生。这些都是在日常操作中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遗迹有着濃厚興趣的业余摄影师,常常需要携带我的摄影器材和一些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户外拍摄。《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虽然定位是博物馆藏品,但其中关于“便携式包装的原则”和“野外环境下的防护策略”的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通过讲述一次考古发掘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当,导致一份珍贵的古代地图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水打湿而损毁的故事,让我警醒。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在户外环境中,利用防水、防潮、防震的材料,为易损物品构建一个临时的“保护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材料的‘渗透性’测试”的讲解,作者教导我们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判断某种包装材料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挡水分和湿气。此外,书中关于“包装的‘重量分配’与‘重心稳定’”的讨论,也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平时携带的摄影器材和资料箱,经常会因为重心不稳而造成搬运困难,甚至有摔落的风险。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物品的重量和形状,科学地进行包装和分配,从而提高搬运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评分

当我翻开《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是一名普通的艺术品收藏家,我总觉得这类书籍会过于学术化,而我更需要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书中首先探讨了“包装的哲学”,作者认为,包装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更是一种“仪式感”,是对艺术品价值的尊重和对观者体验的引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包装的情感联结”的讨论,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博物馆在包装运输特定重要展品时,如何通过精美的包装设计来提升展品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能够成为展品本身的一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包装并非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它也蕴含着艺术和情感的表达。书中关于“包装材料的‘对话’”的描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将不同的包装材料比作能够与文物“对话”的媒介,例如,一些特殊的纸张能够吸收多余的湿气,而一些柔软的织物则能够“拥抱”不规则的器形。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不同材料的功能和作用。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深刻理解艺术品“生命”的实践者。

评分

对于《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体系化”。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但那都停留在家庭层面。这本书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它以博物馆的严谨标准,为整个包装运输流程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用了一个“生命周期”的比喻来形容一件藏品从被发现、被收藏、到最终展示或入库的整个过程,而包装运输则贯穿了这个生命周期的多个关键节点。作者在章节安排上,也是非常有条理的。我注意到,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包”,而是从“为什么包”、“包什么”、“怎么包”、“包好后怎么运”、“运到哪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其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我觉得非常重要。书中详细列出了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水灾)、人为失误(搬运不当、包装错误)、甚至盗窃和损坏。作者还提供了量化的风险评估表格,让你能够根据藏品的价值、脆弱程度和运输距离,来判断需要采取哪些级别的防护措施。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技术,更是在培养一种“风险意识”,这对于任何需要处理贵重物品的场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点点忐忑的。我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在市场营销领域,对于博物馆藏品的操作,尤其是包装和运输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环节,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我的朋友,一位在小型艺术画廊工作的策展人,强烈推荐我阅读这本书,她说即便是对非专业人士,这本书也能提供非常宝贵的认知。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在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进入技术层面的讲解,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类比化的方式,将包装运输的过程比作“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乐器(包装材料、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需要精确的配合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我尤其被书中对“应激反应”的讨论所吸引,作者解释了不同材质的文物(比如陶瓷、纸质书画、纺织品)在面对温度、湿度、震动等环境变化时,会产生怎样的“应激反应”,以及包装材料如何能够有效地“安抚”这些反应,防止损伤。他甚至列举了一些古老纸张在受潮后会发脆,而一些陶瓷在温差过大时会产生微裂纹的具体例子,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包装,竟然蕴含了如此多的科学原理和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而且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我之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能有机会深入阅读。最近因为工作需要,我才终于静下心来翻开了它。坦白说,我是一名对文物和艺术品领域并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迅速吸引了我。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枯燥的术语,而是从一个故事切入,讲述了某次著名艺术品被毁的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包装运输环节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个生动的案例,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深刻体会到了专业操作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作者在描述这个案例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比如当时的天气状况、现场的嘈杂程度、甚至参与人员的微表情,这些都让故事栩栩如生,极具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感悟,像是“每一次的包装,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文明的敬畏”,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让人内心澎湃,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书本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并非博物馆从业人员,但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珍贵文物,背后承载着多少专业人士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启示录,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了博物馆的运作。

评分

在我看来,《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操作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安全哲学”的实践手册。我之前参与过一些大型展览的筹备工作,在包装环节,常常会因为赶工而忽略一些细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包装步骤,都关乎着文物的“生死存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包装的‘生命线’评估”的讨论。作者将包装过程比作为文物构建一条“生命线”,从源头(材料选择)到终端(交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牢固可靠。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应激检测”的案例,例如,如何在包装完成后,通过模拟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和挤压,来测试包装的稳固性。这种“预警式”的安全评估,让我看到了作者在专业领域的严谨和前瞻性。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包装材料的‘寿命’”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一些填充物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弹性,一些胶带可能会老化变质。作者建议根据包装材料的使用年限,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这一点对于长期储存的文物来说,尤其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董家具颇有研究的爱好者,在收藏和搬运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当我看到《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专业的定位所吸引。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软包装与硬包装的辩证关系”以及“减震缓冲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在搬运一件清代的黄花梨椅子时,就因为包装材料选择不当,导致了轻微的划痕。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对于木质结构而言,过度包裹反而会限制其“呼吸”,导致材料性质改变,以及如何在关键受力点和边角处使用特定的缓冲材料。作者在描述不同的包装材料时,不仅列举了它们的物理特性,还结合了历史实践,比如提到早期博物馆是如何利用稻草、麻布来包装文物的,以及现代科技如何催生出具有记忆性泡沫、气柱袋等新型材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文物‘性格’识别”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不同材质的文物所表现出的“独特脾气”,例如石质文物怕酸性侵蚀,金属文物怕氧化,而漆器则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极其敏感。这种“拟人化”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记住那些关键的护理要点。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包装对文物本身可能造成的二次影响。《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恰好就触及了我心中最深的疑惑。书中有一段关于“可逆性包装”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强调,所有的包装措施都应该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在不损伤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能够随时移除包装,并且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一点对于长期保存和研究而言,意义重大。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讲述了在一次文物修复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上一次的包装材料与文物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了新的污染。这本书的作者就以此为戒,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对文物“友好”的包装材料,比如那些不含有酸性物质的纸张、无毒无害的填充物,以及如何在包装内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打包顺序”的讲解,非常细致,从内到外,从下到上,都有明确的指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堆叠,而是考虑到受力均匀、重心稳定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操作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尊重”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最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件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物品。

评分

《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完美结合。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我一直非常关注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保护。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敲门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性’与‘环境友好性’”的讨论。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包装的功能性,而是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提出了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并鼓励博物馆探索更加环保的包装方案。这让我看到了博物馆行业在拥抱绿色理念方面的努力。书中还对未来包装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例如智能包装、温湿度实时监测包装等,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藏品保护工作充满了期待。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应该怎么做”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包装工作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系统工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职业启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