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第3版) 9787121250569 电子工业出版社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第3版) 9787121250569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寇戈,蒋立平著 著
图书标签: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高等教育
  • 教材
  • 9787121250569
  • 电路设计
  • 模拟与数字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0569
商品编码:292219243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第3版)

定价:55.0元

作者:寇戈,蒋立平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1250569

字数:700000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精品教材;2013年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计算,全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共13章。部分为第1章绪论,介绍电子电路相关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模拟电路,包括第2~7章,内容为: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放大电路中的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直流稳定电源;第三部分为数字电路,包括第8~13章,内容为: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引论、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第四部分为附录A~F,内容包括:半导体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型号命名方法、半导体器件产品说明书举例、电子电路教学常用EDA软件简介、集成电路基础知识、习题参考解答和常见电子电路术语中英文对照。
  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计算的介绍,力求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图形符号均采用了新国标,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非电类各专业、电气信息类计算机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精品教材;2013年入选“十二五”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2013-1-094)。本书第1版于2004年出版;第2版于2008年出版。出版10年来,承蒙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本书先后被国内数十所不同层次的大学选做教材(2006年1月台湾地区也引进出版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对此,编者深感荣幸。基于课程的发展和教学要求,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和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希望通过第3版的出版使教材在先进性、教学适用性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第3版仍定位于高等学校非电类各专业、计算机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力求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计算的介绍,使学生既能全面了解电子电路的概貌,又能结合实际运用,重点学习一些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日后进一步学习、科研奠定基础。本着“突出重点,锤炼精品,改革创新,特色鲜明”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指导思想,第3版在教学大纲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保持了第2版的特色和基本框架,除了订正第2版的印刷错误,各章增加了基于multisim的EDA仿真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调整:模拟电路部分: 增加放大电路部分例题,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模拟电路部分的基本内容; 充实完善相关基本概念,适当增加了一些前两版均未出现的基本概念(例如结型场效应管,三种组态的H参数物理意义,共栅组态和共漏组态FET放大电路等内容)。 增补新电子技术进展,例如智能眼镜、无线充电器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教材的与时俱进而非陈旧过时,了解到基础与前沿的关联。 附录中增加multisim仿真方法简介,半导体器件命名的国外标准及半导体器件说明书的实际样例。数字电路部分: 增加了二进制数算术运算、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使得“数”和“码”的概念更加完整。为了便于教学,改写了“基本逻辑运算”内容。在逻辑函数化简部分,加入了奎恩-麦克拉斯基化简法,使读者能和计算机辅助化简相结合。 组合电路部分进行了必要精简,去除了部分中规模集成器件内部结构介绍,而更注重集成电路的应用。 触发器的内容改变比较多,主要是考虑到在原有的触发器内容体系中,某些主从结构的触发器其实也具有边沿型触发器的特征,故在抗干扰等问题上,容易使初学者造成混淆。修订后的内容由主从RS触发器入手,直接介绍边沿型触发器,可以使问更为简单明了。 时序逻辑电路部分删除了部分非典型电路的分析,并在文字修饰和图形规范上做了进一步提炼。 第3版教材与第2版相比较,在内容上并没有大的变动,因此建议学时数为80~100(作者所在南京理工大学使用该教材的课程总学分为5学分,总学时80学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各40学时,可供参考)。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的修订分别由寇戈和蒋立平负责。在第3版出版过程中,编者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这里特别感谢南京理工大学王建新教授、教务处领导和老师的一贯支持,感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傅文红、黄琳、硕力更、花汉兵、姜萍、吴少琴、赵邦信、钱嵩松诸位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广西师范学院潘吟松老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俊霞老师,太原科技大学高文华老师和广东警官学院彭晗老师给予的宝贵意见。当然,感谢促成本书修订的编辑!而虽然未能具名,但通过书信、邮件和电话给出修订建议的老师与学生们,以其客观和才智,对编者帮助极大,是应该特别感谢的人们!本书编者深知,一本教材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凝聚着编者、编辑、出版社和读者的共同心血。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读者奉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教材。

序言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构建现代电子世界的基石 在波澜壮阔的电子技术发展史中,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如同两条并行却又紧密交织的河流,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数字化世界。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却又在无数应用中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筑起现代电子设备的骨骼与血肉。深入理解这两种核心技术,不仅是电子工程专业学子的必修课,也是任何希望洞察现代科技发展脉络的人们所必备的知识。 模拟电子技术:世界的“类比”之声 模拟电子技术,顾名思义,是处理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技术。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信号都是模拟的: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光线的强弱变化产生视觉,温度的升降,压力的波动,这些无一不是连续的、无限精度的信号。模拟电路正是为了捕捉、放大、处理和转换这些“类比”信号而生。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模拟信号的世界。我们说话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捕捉,本质上是声波振动在空气中引起的压力变化的模拟信号。然后,这个微弱的信号需要被放大,才能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这个过程离不开放大器电路,如晶体管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运算放大器,作为模拟电路的“瑞士军刀”,因其高增益、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等特性,能够轻松实现信号的加、减、乘、除、积分、微分等多种运算,是各种滤波器、振荡器、比较器等核心电路的基础。 音频信号的处理是模拟电路最直观的应用之一。从早期的收音机、留声机,到如今的Hi-Fi音响系统,都离不开精密的模拟音频放大电路。这些电路需要精确地还原声音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保证音质的纯净与真实。同样,在通信领域,无线电信号的载波、调制、解调等过程,都需要复杂的模拟电路来实现。例如,调幅(AM)和调频(FM)技术,就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来编码信息的模拟过程。 图像的捕捉和处理也曾是模拟电路的天下。早期的电视机,将摄像机捕捉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然后通过电磁波传输到接收端,再由显像管将模拟电信号重新还原成图像。虽然现在数字成像技术已经占据主流,但模拟信号处理的原理和技术,如图像滤波、边缘检测等,依然为数字图像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算法灵感。 在传感器技术领域,各种物理量(温度、压力、光照、湿度、位移等)的测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拟信号的采集。例如,热电偶传感器将温度差转换成微弱的电压信号,这些信号需要经过仪表放大器等模拟电路的精确放大和处理,才能被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然而,模拟电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信号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导致信号失真,精度下降。电路的设计往往需要精密的元器件选择和调试,对工艺要求较高。并且,模拟电路的灵活性相对较低,一旦设计完成,要进行功能上的大幅度修改,往往需要重新设计硬件。 数字电子技术:世界的“逻辑”之音 与模拟信号的连续性不同,数字电子技术处理的是离散的、量化的信号,通常用二进制数(0和1)来表示。这种“开关”式的逻辑,虽然看起来简单,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数字电路的核心是逻辑门。AND(与)、OR(或)、NOT(非)是最基本的逻辑门,它们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逻辑电路,如触发器、寄存器、加法器、计数器等。这些逻辑电路构成了数字系统的基本构建块。例如,一个最简单的触发器,可以存储一个比特的信息(0或1),是构成存储器和寄存器的基础。 微处理器(CPU)是数字电子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它集成了大量的逻辑电路,能够执行预先编写好的指令,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控制任务。CPU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执行复杂的算法,处理海量数据,并实现高度智能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都离不开高性能的微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是数字电子技术在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信号进行滤波、变换、压缩、增强等操作。与模拟信号处理相比,数字信号处理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强的灵活性。例如,MP3音频格式就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在保证一定音质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文件大小。在通信领域,数字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纠错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数字图像处理也是数字电子技术蓬勃发展的领域。从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到屏幕上显示的视频,都经过了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图像的压缩(如JPEG)、去噪、锐化、色彩增强、人脸识别等,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体现。 数字电路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通过软件编程,可以轻松地改变数字电路的功能,而无需修改硬件。这使得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升级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例如,智能手机可以通过更新软件来获得新的功能,而无需更换手机硬件。 数字电路的稳定性也远超模拟电路。由于信息是以离散的0和1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号的微小波动不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错误。这使得数字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可靠的运行。 模拟与数字的融合:现代电子技术的动脉 尽管模拟和数字技术各自发展,但它们在现代电子系统中早已不是泾渭分明。事实上,绝大多数复杂的电子设备都是模拟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体。 以智能手机为例,它内部包含了海量的模拟和数字电路。麦克风捕捉到的声音是模拟信号,需要经过模拟前端放大、滤波后,再由模数转换器(ADC)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数字处理器进行处理(如降噪、编码)。同样,扬声器播放的声音,则需要数字处理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器(DAC)和模拟放大器,才能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无线通信模块更是模拟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典范。射频前端负责处理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下变频等操作;而基带处理器则负责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并对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调制、编码,再送入射频前端进行发射。 数字图像传感器(如CMOS传感器)虽然将光信号转换成了数字信号,但在其内部,仍然存在着模拟的感光单元和信号放大电路。 这种模拟与数字的融合,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混合信号处理。混合信号芯片能够同时处理模拟和数字信号,使得电子设备的设计更加集成化和小型化。 学习的价值与未来展望 深入理解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能够帮助我们: 理解现代科技的底层原理: 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再到物联网,所有这些前沿技术都建立在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 掌握电子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无论是在硬件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还是在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模拟与数字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严谨的工程思维: 学习模拟电路需要对物理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数字电路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模拟与数字技术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例如,光学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正在探索利用光子或量子态来处理信息,它们将在未来电子技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基础依然离不开对信息处理和信号转换的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它们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技术魅力,又在融合中激发出无限的可能,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迈进。对它们的深入学习和掌握,是每一个有志于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所必须经历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比较看重一本书的实践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跟着书上的实验去做,但从理论讲解的部分,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多章节都附带了一些仿真电路或者实际应用的例子,这能帮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我觉得对于学习电子技术来说,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动手实践才是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学完之后,确实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或者问题分析中去。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虽然我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知识点,但每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作者的叙述方式流畅自然,很少出现生硬的转折或者逻辑不清的地方。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的时候,总能给出一些图示或者示意图,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电路工作原理非常有帮助。这些图示清晰明了,而且与文字讲解相得益彰,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研习的经典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觉得非常合理。从基础的二极管、三极管的原理,到复杂的集成电路的应用,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每个章节之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让人觉得突然跳跃。尤其是在讲到一些关键的电路分析方法时,作者都会先给出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不同难度的例题进行巩固,最后还会给出一些拓展思考,这对于提升解题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感觉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即使是对电路不是特别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大概翻了翻。从装帧上看,印刷质量是相当不错的,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挺扎实。目录的设计我倒是挺喜欢的,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本书大概会讲些什么内容,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把握一本书框架的人来说,这点很重要。而且,感觉排版也比较人性化,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合理,不会显得过于拥挤,长时间阅读的话,眼睛应该不会那么容易疲劳。封面的设计也比较简洁大方,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感觉,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印象,挺符合这类技术类书籍的气质。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专业课需要,但平常接触的电子知识不多,所以刚拿到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怵,担心会不会太难啃。不过,翻开之后,感觉它的语言风格倒是挺平易近人的,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而且,书中例题的讲解感觉也比较细致,步骤清晰,很多地方都给出了很形象的比喻或者类比,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基本原理的时候,会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这样一来,学到的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死”,而是能体会到它的实际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