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张洪太等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68256247 | |
| 重量 | ||
第 1章绪论1
1.1卫星通信的特点及意义2
1.2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况6
1.2.1国际卫星通信发展概况6
1.2.2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概况8
1.3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概况11
1.4卫星通信发展趋势与展望17
第 2章卫星通信基础20
2.1前言21
2.2卫星通信频段22
2.3卫星通信链路23
2.3.1星地链路基本模型23
2.3.2天线增益24
2.3.3等效全向辐射功率25
2.3.4功率通量密度25
2.3.5传输损耗26
2.3.6链路功率预算方程29
2.4卫星通信体制31
2.4.1信道编码31
2.4.2载波调制35
2.4.3多址技术42
2.4.4无线接口标准46
2.5卫星通信网络57
2.5.1星载交换58
2.5.2拓扑结构59
2.5.3组网方式61
第3章通信卫星总体技术63
3.1前言64
3.2通信卫星任务分析65
3.3通信卫星轨道及星座设计68
3.4通信卫星载荷系统设计72
3.4.1通信载荷系统指标分解73
3.4.2通信天线设计74
3.4.3通信转发器设计74
3.4.4通信载荷对平台的要求75
3.5通信卫星平台设计77
3.5.1卫星平台的组成77
3.5.2结构分系统设计79
3.5.3热控分系统设计82
3.5.4控制分系统设计85
3.5.5推进分系统设计89
3.5.6供配电分系统设计93
3.5.7测控分系统设计99
3.5.8数管分系统设计104
3.6通信卫星系统设计109
3.6.1构型布局设计109
3.6.2总体参数预算111
3.6.3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114
3.6.4卫星可靠性设计114
3.7飞行程序设计117
3.7.1卫星发射窗口117
3.7.2卫星入轨姿态119
3.7.3卫星变轨策略120
3.7.4轨道位置保持122
第4章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123
4.1前言124
4.2通信卫星载荷系统分析与设计126
4.2.1有效载荷整体性能参数126
4.2.2有效载荷系统设计128
4.3通信卫星天线技术132
4.3.1概述132
4.3.2反射面天线134
4.3.3多波束天线141
4.3.4大型可展开天线144
4.4通信卫星转发器技术148
4.4.1概述148
4.4.2透明转发器150
4.4.3处理转发器153
4.4.4数字信道化转发器154
4.5载荷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156
4.5.1微放电156
4.5.2无源互调165
4.5.3射频系统中的低气压放电效应169
4.6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趋势176
4.6.1星载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176
4.6.2转发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77
第5章卫星通信地球站181
5.1前言182
5.2地球站的组成183
5.3卫星地球站性能指标要求186
5.3.1地球站EIRP值的要求186
5.3.2地球站G/T值的要求187
5.3.3地球站极化隔离的要求188
5.3.4地球站带外辐射的要求189
5.3.5通信链路对地球站的要求190
5.3.6地球站系统噪声温度191
5.3.7雨衰及系统可用度192
5.4地球站天线196
5.4.1地球站天线的主要形式198
5.4.2天线指向和跟踪200
5.4.3天线的极化跟踪206
5.4.4天线的主要座架形式207
5.4.5天线噪声温度208
5.5地球站射频分系统210
5.5.1发射子系统210
5.5.2接收子系统217
5.6调制解调分系统220
5.7用户业务接入分系统221
5.8供配电分系统222
5.9管理控制分系统223
5.9.1设备监控子系统223
5.9.2载波监视子系统225
第6章典型卫星通信系统226
6.1前言227
6.2卫星广播系统228
6.2.1卫星广播电视系统229
6.2.2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235
6.3卫星固定通信系统239
6.3.1VSAT卫星通信系统概述239
6.3.2VSAT卫星通信系统应用举例242
6.4宽带卫星通信系统250
6.4.1GEO宽带卫星通信系统253
6.4.2LEO/MEO宽带卫星星座系统257
6.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0
6.5.1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0
6.5.2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8
6.6数据中继卫星系统284
6.6.1系统概述284
6.6.2美国TDRSS系统288
6.7军事卫星通信系统296
6.7.1概述296
6.7.2军用宽带系统298
6.7.3军用窄带系统302
6.7.4受保护系统307
第7章我国卫星通信实践315
7.1前言316
7.2我国典型的通信卫星319
7.2.1鑫诺三号广播电视卫星319
7.2.2亚太九号固定通信卫星321
7.2.3中星16号宽带通信卫星324
7.2.4天通一号移动通信卫星328
7.2.5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329
7.3我国卫星通信应用330
7.3.1卫星电视广播330
7.3.2VSAT卫星通信331
7.3.3卫星宽带通信333
7.3.4卫星移动通信336
7.3.5卫星数据中继通信337
第8章卫星通信新技术340
8.1前言341
8.2传输新技术342
8.2.1灵活载荷342
8.2.2激光通信344
8.2.3量子通信348
8.2.4太赫兹通信351
8.3组网新技术357
8.3.1光突发交换技术357
8.3.2软件定义网络技术360
8.3.3基于态势感知的智能组网技术362
8.4“互联网+”航天技术365
附录卫星通信频率轨位资源管理要求369
附录1国际规则简介371
附录1.1规则要求372
附录1.2时限要求373
附录1.3申报内容要求373
附录1.4行政、财政要求373
附录1.5申报地位374
附录2国内管理规定375
附录330 GHz以下可用频率资源划分377
参考文献384
索引387
刚拿到这本《正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的装帧设计和出版社的背景来看,就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深邃的蓝色搭配点缀着闪耀的星辰,隐约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技力量和无限可能。我一直对“国之重器”这个系列非常关注,它们往往代表着国家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和成就,而这次聚焦于卫星通信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无疑是当今科技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之一。 “互联网+”这个概念的加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讲解,更可能探讨了如何将先进的卫星通信和空间技术深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中。想象一下,在偏远地区,在海上,甚至在太空,通过强大的卫星通信网络,实现无缝连接,获取实时信息,这将极大地拓展互联网的应用边界,催生出我们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服务和新模式。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种“连接万物”的宏伟蓝图,以及在技术实现上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评分我是一名对前沿科技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学生,尤其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技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偶然间瞥见这本《正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其分量十足的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清晰地理解“卫星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如何协同作用,并且进一步探讨其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技术体系的系统性梳理,比如不同类型的卫星通信系统(如GEO、MEO、LEO)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部署策略。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空间技术如何支持和赋能卫星通信的细节充满期待,这可能包括推进系统、姿态控制、在轨服务等技术。而“互联网+”的加入,则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强大的通信能力,构建更广泛、更具韧性的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甚至探索太空探索中的通信难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来源,更是激发我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灵感之源。
评分我是一名对航空航天领域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心驰神往。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正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时,感觉就像发现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书名中的“卫星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们代表着我们目前能够触及的最遥远、最尖端的技术前沿。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卫星通信是如何工作的,从信号的发射、传输到接收,以及它在地球轨道上的运行机制。同时,“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一点也让我格外兴奋。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会涉及到火箭发射、卫星制造、轨道控制等一系列与空间活动相关的技术。更不用说“互联网+”这个前瞻性的概念,它暗示着这些高科技的成果将如何被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更快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甚至未来的太空互联网。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带领我这个普通读者,领略科技的魅力。
评分作为一个在IT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对“互联网+”这个词汇再熟悉不过了,它曾是席卷整个行业的风暴。如今,看到它出现在一本关于“卫星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书籍中,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时代交汇感。这本《正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名字就很硬核,也预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更可能是一份关于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报告。 我尤为关注的是书中如何将这两大似乎不那么“接地气”的技术,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卫星通信能否解决当前地面网络覆盖的盲点,尤其是在灾害救援、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下?空间技术又如何为互联网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比如太空中的数据存储、处理,甚至是我们尚未设想过的网络架构?“国之重器”的系列名称,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家战略和技术突破充满了想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技术思路和应用案例,甚至是一些前瞻性的行业洞察,帮助我理解这场技术融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数字世界。
评分最近在闲暇时光,我喜欢翻阅一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尤其是一些关于国家战略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读物。这本《正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书名中“国之重器”的定位,立刻让这本书充满了分量,它暗示着其中蕴含的内容是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我本身对通信技术有所了解,但对卫星通信和空间技术如何紧密结合,以及它们如何赋能“互联网+”的深度应用,仍然感到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卫星通信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它如何解决地面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在紧急通信、全球连接、物联网扩展等方面,它能提供哪些独特的解决方案?同时,“空间技术”的加入,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在轨运行以及维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而“互联网+”这个概念,则似乎预示着书中会描绘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关于如何利用这些尖端技术,构建下一代无处不在的智能互联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