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解空叢書是“實踐學”的代錶作
前言證得般若空性隻是起步
學佛人證得“般若空性”就可算是開悟、瞭生死,免除輪迴瞭。但佛法至此隻能算是“起步”,“轉凡成聖”後一樣得在人間行事,然作為已大不相同……
di1部分
法會因由分di1
di1章活在無懼的生命裏
空性,一旦得證,並非會飛天鑽地,而是對生命體認、瞭解後,智慧充盈,不再有恐懼。人生過程中,經常遲遲無法決斷,“試試看”,這錶示你沒信心,不瞭解真實的狀況……
善現啓請分di二
di二章自性會教你怎麼走!
“如來”就是自性!人一旦有所覺醒,自性會自己去找尋,會培養齣善根,它自然會教導你該怎麼走、怎麼做,於是你會全方位地轉變,這叫“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念這種覺醒的人。
di三章覺醒!學佛zui大、zui重要的福報
沒修行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或造福,所以會六道輪迴。若能覺醒,則一定往人天道或齣三界的方嚮。真正的覺醒,是這輩子,同時也是過去、未來學佛zui大、zui重要的福報。
大乘正宗分di三
di四章放下──生處轉熟──安住
既已覺醒,覺今是而昨非,那就要放下,放在對的這邊就好。問題是,不對的那邊你比較熟,你常常被它拉迴去,如何讓生處轉熟,而且安住,不再被牽引迴去,便是修行重點。
di五章影子太多,迷惑顛倒!
“頭腦”裏不可能有實相,隻有影子,都是一堆符號、記憶,那都是假的!《金剛經》說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就是影子。人為何迷惑顛倒?就是影子太多!
妙行無住分di四
di六章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
書本裏的稱為知識,其特色就是“直說”,但經文講的是“生命”,它不直接說,當然也無法直接說。因此,若無法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會看不懂它在講什麼。
di七章動機純正就能放下!
很多同修會把傢裏的寶貝拿來布施、義賣,這是一種不住相的“錶相”,充其量隻是很好的善事而已。其關鍵在於布施當下的動機如何,動機純正清淨,就能看破、放下。
如理實現分di五
di八章以身相見如來?由相入體!
世尊為何問:“可以身相或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呢?”“如來”本身即是“自性”。自性,“自性乃無形無相”,這樣解釋就不對瞭。它無形無相,而是“本體”,本體雖無法捉摸,然本體顯相後,仍舊可以看得到。
正信希有分di六
di九章先接受,再深參!
你現在並非真的瞭解,隻是接受,然後形塑自己的想法,這既非須菩提,也非世尊的想法……你接受後把疑情帶著,慢慢地深參,總有,你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悟。
di十章檢視內心學佛的動機
常有人講:“修瞭那麼久怎麼還這樣?”因為沒有正信!很多人一窩蜂跟進佛門,發心和動機未必純正,各位現在檢視一下內心,看看是否真正為瞭“瞭生死,齣三界”而來。
di十一章如何不被境轉?
當“息、念、身”三位一體時,是否一切唯心造?息是客觀存在,心念是主宰,色身則是運用的媒介。操縱主動權的是這個心,但心被無明蓋住瞭,不會起作用,因此受著順、逆境而喜怒哀樂於其中。佛為何不被境轉?因為他息、念、身一體……“一切唯心造”。
di十二章怎麼踏實修,便怎麼風光成就
若淨是坐在那兒想:“哪天我開悟瞭,就……”不可能!修行隻有死功夫,di1階段功夫踏實瞭,纔能持續下去。否則zui後就魚目混珠。修行啊,怎麼踏實修,便怎麼風光成就。
無得無說分di七
di十三章高峰成高原──停在那個境界上
佛陀到達那個境界,是永遠就存在那裏,不會消失。我們也經驗過,但曙光乍現就不見瞭。修行就是要一直“停”在那個境界上,讓“高峰”變成“高原”。所謂“停”,並非要你高高在上不下來,而是碰到任何境界都可以“轉”到這美麗的境界上來。
di十四章有為、無為的關鍵,抓到瞭嗎?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無為法是“本體”,有為法則是本體顯現齣來的“相”及作用,賢聖即是抓到瞭無為法的本體,因此對於法的認知和作用與我們不同。
di二部分
依法齣生分di八
di1章全是大腦的禍?
以前我們到河裏去玩,起來時會發現褲子裏怎麼有東西?一看,“哎喲!一尾毛蟹啦!”現在即使在河裏泡上十天半個月,一條魚也不會瞧見;稻田裏本來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現在全都被農藥殺死瞭。為什麼?整個環境和生態,全都在我們大腦單一思維的運作下,被破壞殆盡瞭。
一相無相分di九
di二章你上道嗎?
我們說這個人太不上道瞭,即是說他在菩提道上根本尚未進入狀況,也就是不入流。因為隻要一入流,到人天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瞭,那種不用修自己就會的,其實是已經上道瞭嘛!就像車子上瞭高速公路一樣,一上道就不後退瞭,一入流你就不會後退瞭。
di三章修行!先找到正確的起跑點
在菩提道上隻要確認方法正確,接下來一直做就對瞭,不要老是想,現在到瞭哪裏?問那麼多乾嗎?隻要方法正確就一直做,即使證阿羅漢,方法還是得持續啊!成佛瞭,依舊不離此法,行菩薩道是永無止境的!菩薩道就是永遠永遠地走下去……
莊嚴淨土分di十
di四章覺悟者說,即是佛說?
經,是不是由悉達多太子所講的,事實上是有區彆的,但這並不是很重要,為什麼呢?其中有兩層重要的意義:di1,所謂佛乃指覺悟者,所以“佛說”乃指“覺悟者”說,這個覺悟者不一定就是悉達多太子,要記得這一點。di二,隻要符閤佛陀的根本教義,通通叫做佛法……
di五章識透,能重組因緣
這輩子富有也是因緣閤和,能識透這一點纔有可能因緣重組。一旦執著,就不可能重組,因而業隨身瞭。譬如九二一賑災,懂得因緣重組的人,會把財富轉齣去,幫助災民重建傢園,這不是很有意義嗎?那個意義就是功德啊!
無為福勝分di十一
di六章福德?功德?
“布施”有很多是修福德,而非修功德,修功德一定得從“定”中修。雖說修布施也可以修到功德,但禪定一定要修,禪定纔能改造我們的生命、增長真正的功德。生命改造、生命品質的提升,這纔叫做功德!
尊重正教分di十二
di七章龍天護法常相左右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將這部經的任何一段,隨著因緣告訴人傢,當下在講的這個地方,便為天龍八部所恭敬、所供養……隻要那個地方是在談論佛法,談的是追求人生“至zun等正覺”的部分,那天龍八部就會來。你要是常常三、五好友聚在那邊打麻將、喝酒談一些五四三,那便夜叉、羅刹常相左右喔!
如法受持分di十三
di八章破!
佛法其實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金剛經》的語言模式是“破”的語言模式;它的思維方式,也是“破”的思維模式。它破傳統、破舊有、破錯誤的思維方法,所以被稱為“空宗”。
di九章索解的關鍵──體和相
《金剛經》不難啊,不懂的人會搞得一頭霧水:“奇怪!怎會這樣?如來有所說法不?怎麼又說如來無所說?”許多地方你難以索解,其實就是“體”、“相”的問題。“如來”是自性,自性怎麼會說法呢?本體是不動的,外相是本體的作用,所以有說法。
di十章如何發菩提心?
進入道場,要將心安住在三個願力上:di1,為佛發心,將心安住在覺悟上;di二,為正法的存續而發心;di三,為苦難眾生而發心。但若以這三個願力發菩提心,盡未來際絕不退心!下輩子一定比這輩子更好,永遠都是嚮上提升,直達止於至善的目的,直到成佛!
離相寂滅分di十四
di十一章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人很麻煩,他會假想很多,信心不清淨,無法如實瞭知。師父叫他做事,他說:“可以,不過要保證不能變!”我說保證會變,他就拒絕做。他會在那兒一直等,然後就沒事做瞭。而憨憨傻傻的人就一直做,zui後反而到達目的地。聰明的,反而總是卡在那兒。
di十二章境界來時,為何總是“翹翹倒”?
很多事情隻是微不足道的一樁小事,但為何境界來時,我們總是“翹翹倒”?傢裏小孩不聽話,你為何老是按捺不住?因為沒有智慧,不懂得反省,所以找不到根源。你口口聲聲說人生該如何,但所說的都隻是人生假相,而非人生真實義……
di十三章光說不練難入道
解行並重纔能定慧等持,要瞭生死、得究jing樂,纔有可能,不然光聽根本沒用。若能持續修行,即便懂得不多,也隻是進步緩慢而已,但至少善根具足。zui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光聽而不行。聽很多而沒有實修的人,講話就會傲氣淩人。說他不懂,又頭頭是道,一旦要他做,卻沒半撇。
......
這是一代高僧對金剛經實修實證的感悟,作者在書中強調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直觀體驗和生命感受,畫餅好看不能充飢,所以修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把經文中的義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海雲繼夢法師,1951年齣生於颱灣省宜蘭縣,俗姓陳,名鶴山。法名昌一,號繼夢。矢誌宏揚華嚴精神,故取“海雲”以為自勉。
他弘傳古老、深奧的經典。
他解的經人性、直白。
他提的實踐方法可從日常生活中輕易入手。
如果你學佛隻為瞭往生淨土,
如果你修行修成瞭老古闆,
如果你持戒持得既壓抑又痛苦,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不滿或迷惑,
聽聽他怎麼說!
不必用高僧大德的眼光來看待他。
他隻是對自己的要求比平常人多一點,
所以剃瞭光頭,持守“戒律”,被稱作“和尚”。
他隻是希望大傢都能活得既快樂又自在,所以把人生和生命的目標放得遠一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菩薩道!
即使是有修有證的和尚,生瞭病也會喊痛,和你我並無不同,
因此何妨稱他是“美麗生命的光頭實踐傢”!
他就是e時代的和尚──海雲繼夢!
“海雲”是號,“繼夢”也是號,
你可以“海雲繼夢”連稱,少瞭“法師”二字,也不算失瞭恭敬。
因為,這些都隻是符號!
你問:“海雲繼夢是誰?”
請接觸他的法,直接認識他!
麵對未知,去挑戰,你敢不敢!
人這一生隻有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地去解決問題
以華嚴精義闡釋禪宗經典——
要懂《心經》,先懂《金剛經》;要懂《金剛經》,先懂《壇經》。實修與經典相印證,聽海雲繼夢法師指導實修的明心法門、見性關竅
手頭有一本講印度唯識學派發展曆程的史論著作,對我理解佛教哲學體係的演變起到瞭關鍵作用。這本書的敘事非常宏大,它詳細勾勒瞭從龍樹菩薩的中觀學說,到無著、世親兄弟如何構建起龐大而精密的“萬法唯識”體係的過程。作者對人物和學說的描述極其精準,讀起來就像是觀看一場思想的史詩對決。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係統性梳理,他清晰地展示瞭“種子”、“阿賴耶識”等核心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確立,以解決中觀學派在“空”的層麵所留下的應用性難題。這本書的難度在於,它要求讀者對邏輯推理有一定的基礎,因為唯識學的論證鏈條非常綿密,一個環節如果沒跟上,後麵就容易迷失方嚮。然而,一旦你跟上瞭這種思維的洪流,你會發現人類的心靈結構竟然可以被如此精妙地剖析和分類。它不像那些心靈雞湯類的讀物,它提供的是一把精確的手術刀,讓你去解剖自己的意識流。
評分我最近在讀的一本關於禪宗公案的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佛教哲學的認知。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沒有按時間順序或者主題來劃分,而是選取瞭數十個經典公案,每一個公案後麵都附有作者極富洞察力的“點撥”。最妙的是,作者的“點撥”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在你以為自己要走齣下一步時,卻突然將棋盤打翻,讓你不得不從零開始思考。比如關於“狗子有佛性”的那個著名的例子,作者的解讀角度非常刁鑽,他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執著於“有”和“無”的二元對立?這種強迫性的思維跳躍,極大地鍛煉瞭我的非綫性思維能力。這本書的行文節奏非常輕快,偶爾還會夾雜一些幽默的自嘲,讓人在緊張的思考之餘還能會心一笑。讀完一個公案,我常常需要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試圖抓住那種“當下即是”的意境。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攀岩,雖然過程艱辛,但每當抓住一個支點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探討早期佛教倫理學的書籍,專注於阿含時代的教法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啓示。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社會學背景深厚的學者,他沒有過多糾纏於密宗或大乘的宏大敘事,而是紮紮實實地從佛陀教導的基礎戒律和緣起論齣發,來解構現代社會的權力結構和道德睏境。他用非常嚴謹的論證方式,去分析“不殺生”背後的生態平衡理念,以及“不妄語”如何構建一個可信賴的公共領域。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佐證觀點,讀起來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但正是這種細緻入微的考證,讓我對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可以支撐復雜社會運作的古老智慧體係,有瞭更深的認識。特彆是他對於“正命”的解讀,如何將個人的職業選擇與道德責任緊密結閤,對於當下很多行業亂象,提供瞭非常深刻的反思角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超越宗派紛爭的、更具普適性的哲學框架。
評分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佛教與科學對話的文集,這本書匯集瞭不同領域專傢(物理學傢、神經科學傢、心理學傢)對佛教核心觀點的看法。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跨界的對話感,它不是單方麵地論證佛教的正確性,而是探討在現代認知科學的語境下,佛陀的教誨還能提供哪些新的視角。比如,書中有一篇討論“緣起性空”與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的比較,雖然結論是謹慎的,但那種試圖在古老智慧和前沿科學之間架起橋梁的努力本身就令人振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現代和開放,充滿瞭探索欲,沒有那種宗教固有的保守感。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頭腦風暴”,鼓勵讀者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一切既定的知識體係。對於那些既有科學素養又對東方哲學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寶藏,它讓你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超越學科邊界的,它可以被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工具來重新闡釋和驗證。
評分這本《金剛經》的解讀版本,雖然我手頭這本不是您提到的那一本,但整體上給我的感受非常深刻。最近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時,偶然接觸到瞭一位對佛教有獨到見解的法師的論述,那感覺就像是撥開瞭一層厚厚的迷霧,看到瞭事物本來的麵貌。這位法師的文字功力極強,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來堆砌,而是用非常生活化、貼近我們日常睏惑的語言,把《金剛經》中那些看似玄奧的道理,一層層剝開,展示齣它內在的邏輯和力量。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闡釋,他並沒有止步於字麵意義的解釋,而是結閤現代人的焦慮、執著和對成功的病態追求,深入剖析瞭為什麼“不住”纔是真正的“自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得失的心態有瞭微妙的轉變,不再那麼患得患失,對外界的評價也多瞭一層緩衝地帶。與其說是在讀一本經書的注釋,不如說是在接受一場由內而外的深度對話,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過去那些自以為是的生活方式。那種被點醒的感覺,是任何世俗的成功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