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自銀等 著
圖書標籤:
  • 海底地形地貌
  • 高分辨率
  • 探測技術
  • 數據處理
  • 海洋地理
  • 水下地形
  • 遙感
  • GIS
  • 海洋科學
  • 地球物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9022
商品編碼:29305476659
包裝:平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16
頁數:332
字數:500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
曾用價 18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3月
開本 16
作者 吳自銀 等
裝幀 平脊精裝
頁數 332
字數 500000
ISBN編碼 9787030529022


內容介紹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學是海洋地質與海洋測繪的一個前沿分支,為瞭解地球外部形狀、海底構造運動、海底演化提供瞭直接依據。近20年來,以高精度多波束測深、側掃聲呐和淺地層剖麵等為主要技術手段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得到快速發展,是國際海洋地學研究的前沿和方嚮之一,促進瞭傳統海底地貌學嚮高分辨率和定量化方嚮的發展,在大陸架劃界、海底資源調查、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軍事應用等方麵得到瞭廣泛應用。

目錄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篇 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
第1章 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概述 3
1.1 船載地形地貌探測技術 3
1.1.1 船載探測技術 3
1.1.2 船載定位技術 12
1.1.3 無人船載測量平颱 13
1.2 星載與機載地形地貌探測技術 15
1.2.1 星載海洋監測技術 15
1.2.2 機載海洋探測技術 17
1.3 水下機器人與海底觀測網探測技術 20
1.3.1 水下機器人技術 20
1.3.2 海底觀測網技術 24
參考文獻 35
第2章 多波束測深技術 36
2.1 多波束測深係統的基本原理 36
2.1.1 波束的指嚮性 37
2.1.2 電子多波束工作原理 38
2.1.3 相乾多波束工作原理 41
2.2 代錶性的多波束測深係統 42
2.2.1 淺水多波束測深係統SeaBat 7125 42
2.2.2 淺水多波束測深係統R2SONIC 2024 44
2.2.3 淺水多波束測深係統SeaSurvey MS400 46
2.2.4 中淺水多波束測深係統FANSWEEP 20 47
2.2.5 深水多波束測深係統EM120 49
2.2.6 深水多波束測深係統SeaBeam 3012 52
2.3 多波束測深基本工作方法與流程 55
2.3.1 多波束測深基本流程 55
2.3.2 多波束測深係統的安裝 58
2.3.3 多波束勘測前參數校準 61
2.3.4 多波束勘測測綫布設要求 67
2.3.5 多波束勘測聲速采集 67
參考文獻 69
第3章 機載激光測深技術 71
3.1 機載LiDAR測深係統的工作機理 71
3.1.1 係統組成 72
3.1.2 係統工作原理 73
3.1.3 係統校準 77
3.2 機載LiDAR測深係統的主要技術參數 78
3.2.1 *大穿透深度 78
3.2.2 *淺探測深度 78
3.2.3 測點密度 79
3.2.4 測深精度 79
3.3 機載LiDAR測深點雲的波浪改正技術 80
3.3.1 無修正法 81
3.3.2 濾波法 82
3.3.3 慣導輔助修正法 82
參考文獻 83
第4章 側掃與淺地層探測技術 85
4.1 側掃聲呐探測技術 85
4.1.1 側掃聲呐工作原理與構成 85
4.1.2 典型的側掃聲呐設備 88
4.1.3 基本工作流程與方法 93
4.2 淺地層探測技術 95
4.2.1 海底淺地層探測技術的發展 95
4.2.2 淺地層剖麵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97
4.2.3 淺地層剖麵儀設備組成 101
4.2.4 淺地層剖麵探測基本工作方法 105
參考文獻 107
第5章 導航定位技術 109
5.1 全球導航衛星係統發展概況 109
5.1.1 GPS係統 109
5.1.2 北鬥係統 110
5.1.3 Galileo係統 112
5.1.4 GLONASS係統 112
5.2 海洋導航定位技術 113
5.2.1 水麵艦船導航定位技術 113
5.2.2 水下導航定位技術 118
5.2.3 基於電子海圖的導航技術 121
參考文獻 122
第6章 潮位測量技術 124
6.1 常規潮位測量技術方法 124
6.1.1 常見的潮位測量儀器和方法 124
6.1.2 短期潮位站的布設 128
6.1.3 海平麵與垂直基準麵 129
6.2 遙感遙測潮位測量技術 134
6.2.1 GNSS觀測技術 134
6.2.2 CCD傳感器觀測 135
6.2.3 遙感式潮位觀測 136
6.3 驗潮模式水下地形測量操作實例 136
6.3.1 短期潮位站數據采集 136
6.3.2 數據處理 137
參考文獻 139
第二篇 海底地形地貌後處理技術與方法
第7章 海洋垂直基準麵的建立技術 143
7.1 常用的海洋垂直基準麵 143
7.1.1 平均海平麵 143
7.1.2 海圖深度基準麵 146
7.1.3 *低天文潮麵 149
7.1.4 平均大潮高潮麵 150
7.1.5 高程基準 151
7.1.6 大地水準麵 152
7.1.7 參考橢球麵 153
7.2 海洋無縫垂直基準麵的建立 154
7.2.1 無縫垂直基準麵的定義與要求 154
7.2.2 建市海洋無縫垂直基準體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155
7.2.3 無縫垂直基準麵的建立存在的問題 156
7.2.4 海洋無縫垂直基準麵的選擇 157
7.2.5 無縫垂直基準麵的建立 159
7.3 海洋大地水準麵精化方法 166
7.3.1 區域(似)大地水準麵的精化 166
7.3.2 無縫深度基準麵與似大地水準麵問的轉換 166
7.3.3 無縫深度基準麵與參考橢球基準麵間的轉換 169
7.3.4 海洋垂直基準麵問轉換的精度評定 169
參考文獻 171
第8章 多波束探測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 173
8.1 多波束測深係統的常用數據格式 173
8.1.1 L3公司的三種數據格式 173
8.1.2 Simard公司EM係列數據格式 177
8.2 多波束測深數據處理的基本技術流程 178
8.2.1 多波束測深誤差分析 179
8.2.2 綜閤處理方法和流程 181
8.3 基於CUBE算法的多波束異常數據濾波方法 186
8.3.1 概述 186
8.3.2 CUBE算法的基本原理 188
8.3.3 處理流程與實驗分析 197
8.3.4 結果與討淪 199
8.4 基於MOV的聲速剖麵快速精簡方法 204
8.4.1 方法與模塊 205
8.4.2 關鍵技術問題研究 208
8.4.3 數據處理時效對比分析 214
8.5 基於等效聲速的多波束測深摺射誤差改正方法 214
8.5.1 聲速對多波束係統的影響 215
8.5.2 三層常梯度等效聲速剖麵模型 218
8.5.3 多波束實測數據摺射誤差處理 221
8.6 多波束反嚮散射與水柱數據處理方法 224
8.6.1 多波束聲呐散射成像原理 224
8.6.2 聲波迴波強度與底質類型的關係 226
8.6.3 多波束水柱數據處理及應用 227
參考文獻 235
第9章 側掃與淺地層探測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 242
9.1 側掃聲呐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 242
9.1.1 側掃聲呐圖像處理 244
9.1.2 斜距改正 247
9.1.3 海底目標物提取與底質識彆 248
9.2 淺地層探測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 251
9.2.1 淺地層剖麵采集軟件與數據格式 252
9.2.2 淺地層剖麵探測數據後處理的主要方法 253
參考文獻 262
第10章 GNSS數據處理技術方法及應用 263
10.1 GNSS的RINEX格式解析 263
10.1.1 GPS觀測數據RINEX文件及格式說明 264
10.1.2 GPS導航數據RINEX文件及格式說明 267
10.2 GNSS主要誤差的模型改正 269
10.2.1 天綫相位偏心的改正 270
10.2.2 相位的wind-up改正 271
10.2.3 測站位移影響與改正 272
10.3 GNSS精密單點定位數據處理方法 274
10.3.1 PPP模型 275
10.3.2 雙頻碼和相位模型 275
10.3.3 UofC模型 276
10.3.4 無模糊度模型 276
10.3.5 相位平滑僞距模型 276
10.4 動態差分GNSS定位數據處理方法 277
10.4.1 差分GPS定位技術方法 277
10.4.2 網絡RTK 281
10.5 GNSS在海洋學中的拓展應用研究 281
10.5.1 GNSS海洋學研究及應用 282
10.5.2 GNSS海洋學研究及應用的進一步開展 285
參考文獻 286
第11章 潮位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 289
11.1 潮位數據的常規分析 289
11.2 潮位數據調和分析 292
11.3 潮位數據預報 293
11.3.1 天文潮預報 293
11.3.2 氣象潮預報 294
11.3.3 潮汐錶計算 294
11.3.4 潮時計算 294
11.4 潮位數值模型計算 295
11.5 潮汐基準麵的關係 296
11.5.1 1956黃海高程係 296
11.5.2 1985國傢高程基準 297
11.5.3 浙江吳淞基麵 297
11.5.4 多年平均海平麵 297
11.5.5 理論深度基準麵 297
11.5.6 實例分析 298
11.6 水深測量的潮位改正 298
11.7 近海潮位改正實例 299
11.7.1 GPS RTK驗潮方法 300
11.7.2 數據采集 301
11.7.3 誤差來源分析 302
11.7.4 RTK潮位的姿態校正 305
11.7.5 實例應用效果對比 306
參考文獻 307
後記與展望——中國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正由近海走嚮全球 309
名詞及索引 312

在綫試讀
第*篇 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
  隨著聲探測技術、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發生瞭巨大轉變,進入以數字式測量為主體,以自動化及智能化技術為支撐,以4S(GNSS+RS+GIS+Acoustics)技術為典型代錶的現代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的全新階段。以船隻、水下機器人、飛機、衛星和水下觀測網為平颱的立體測量框架將是未來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的主體構架,滿足淺中深等不同海域及島礁區的海底地形探測與監測需要。
  本篇主要介紹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的發展概況,重點闡述瞭多波束測深係統、側掃聲呐係統及淺地層剖麵探測儀等當前*主要的探測手段。隨著機載LiDAR測深技術、水下航行器和海底觀測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們的優勢逐漸顯現,本篇也進行瞭簡要敘述。本篇力求對當前主要的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從工作原理、作業方法上進行係統的闡述。
  第1章 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概述
  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按照測量載體可分為船載測量(常規船舶與無人船)、機載與星載測量、水下自主航行測量,以及海底原位觀測等多種方式。本章通過對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儀器與技術進行比較,且進行係統的概述,使讀者對國內外的相關技術有全麵的瞭解。本篇後續章節對幾種廣泛使用的探測技術進行瞭較為詳盡的闡述,包括多波束測深係統、機載激光測深係統、側掃與淺剖探測係統等,使從業者能依據相關技術開展生産與研究工作。
  1.1 船載地形地貌探測技術
  船載探測是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直接的方式,水深測量是船載地形地貌探測*核心的工作,水深測量從早期的測深杆、錘、繩等原始方式,發展到目前的聲光電等多種探測手段。由於光波、電磁波在水中衰減很快,而聲波在水中能遠距離地傳播,因此,船載聲學探測仍是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的主要方式之一。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定位導航是水上準確、高效的定位導航方式,利用“GNSS+探測儀”進行水深測量使用廣泛,其基本原理是:測量載體在GNSS導航儀的輔助下,獲取測區內測點的瞬時平麵坐標,同時利用探測設備獲得相應位置處的水深值、反射強度或者海底影像。
  1.1.1 船載探測技術
  早期測深是靠測深杆和測深錘完成的,效率低下。1913年,美國科學傢R.A.Fessenden發明瞭迴聲測深儀,其探測距離可達3.7km;1918年,法國物理學傢P.Langevin利用壓電效應原理發明瞭夾心式發射換能器,它由晶體和鋼組成,實現瞭對水下遠距離目標的探測,第*次收到瞭潛艇的迴波,開創瞭近代水聲學。此外,P.Langevin還發明瞭聲呐。進入20世紀60年代,多波束測深係統興起,並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齣現瞭高精度、高效率、自動化、數字化的現代多波束測深係統,測深模式實現瞭從點到綫、從綫到麵的飛躍(李傢彪,1999)。
  與地形地貌相關的海底探測儀器主要有單波束測深儀、多波束測深係統、相乾測深側掃聲呐、三維激光掃描係統、雙頻識彆聲呐、閤成孔徑聲呐、三維全景聲呐等。
  1.原始的測深方法
  人類*早是用竹竿測量水深的,後來發展為用一端帶有重物的繩索測量水深。15世紀中葉,尼古拉·庫薩發明瞭一種簡單的水壓式測深儀,根據水壓的大小反算海水的深度。繼布魯可型測深器(1851年前後)之後,先後齣現瞭锡格斯比型測深器和有名的開爾文測深器。锡格斯比型測深器適用於深海測深;開爾文測深器是英國開爾文勛爵於1874年發明的使用鋼琴弦作為測深繩的一種測深器。1891年,英國電信公司推齣瞭盧卡斯型測深器。這種繩索式測深器的缺陷是工作效率低,受海浪和海流的影響大,特彆是在深海區,其弊端顯得尤為突齣;其另外一個缺點是僅能在一點或一條測綫上進行,不能進行大麵積測量。
  2.單波束迴聲測深儀
  為瞭進一步開展海洋考察工作,20世紀20年代科學傢發明瞭單波束同聲測深儀。它的齣現是海洋測深技術的一次飛躍,其優點是速度快、記錄連續。有瞭它纔有瞭今天真正意義上的海圖,對人類認識海底世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單波束測深屬於“綫”狀測量。當測量船在水上航行時,船上的測深儀可測得一條連續的剖麵綫(即地形斷麵)。根據頻段個數,單波束迴聲測深儀分為單頻測深儀和雙頻測深儀。單頻測深儀僅發射一個頻段的信號,儀器輕便;而雙頻測深儀可發射高頻、低頻信號,利用其特點可測量齣水麵至水底錶麵與硬地層麵的距離差,從而獲得水底淤泥層的厚度。
  傳統的單波束迴聲測深儀有兩個缺點:其一,其僅采樣測綫上的點,對海底信息的反映比較粗糙;其二,波束寬度較大,在復雜地形、 測量時深度誤差較大。盡管多颱單波束迴聲測深儀相對於單颱的測量效率和測點密度有瞭提高,但設備笨重、橫嚮掃幅小,對海上自然條件要求高。但單波束同聲測深儀因為具備價格便宜、工作方便等優勢,當前依然在河道與淺海測量中被廣泛應用,圖1-1是目前國內廣泛使用的HY1601單波束迴聲測深儀。
  圖1-1 HY1601單波束迴聲測深儀
  3.多波束測深係統
  20世紀70年代齣現瞭多波束測深係統,這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其深刻地改變瞭海洋調查方式及*終的成果質量。多波束測深屬於“麵”狀測量。它能一次給齣與航跡綫相垂直的平麵內成百上韆個測深點的水深值,所以它能準確、高效地測量齣沿航跡綫一定寬度(3~12倍水深)內,水下目標的大小、形狀和高低變化(趙建虎,2007)。與單波束迴聲測深儀相比,其係統組成和水深數據處理過程更為復雜。除多波束測深儀本身外,還需要外部輔助設備,包括姿態儀、電羅經、錶層聲速儀、聲速剖麵儀和GNSS定位儀等,來提供瞬時的位置、姿態、航嚮、聲速等信息。
  多波束測深係統的研製工作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的軍事研究項目(李傢彪,1999)。1962年,美國國傢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在Surveyor號上進行瞭新問世的窄波束迴聲測深儀(NBES)海上實驗。1976年,計算機處理及控製硬件應用於多波束係統,從而産生瞭第*颱多波束掃描測深係統,簡稱SeaBeam。該係統有16個波束,橫嚮測量幅度約為水深的0.8倍,當水深在200m左右的大陸架邊緣時,海底的實際掃海扇麵寬度約為150m;當水深為5000m左右時,海底實際覆蓋寬度約為4000m。
  20世紀80~90年代,先後齣現瞭各種各樣的淺、中、深水多波束係統,圖1-2是德國産的雙頻多波束測深係統Elac BottomChart 1180/1050D,屬於中淺水多波束係統。盡管隻經過瞭短短30年的發展,但多波束測深技術研究和應用水平已達到瞭較高的水平,特彆是近10年來,隨著電子、計算機、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廣泛使用,多波束測深技術已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主要錶現在精度、分辨率更高,集成化與模塊化技術更好,設備體積越來越小。關於多波束測深技術的詳細介紹見第2章。
  圖1-2 雙頻多波束測深仗Elac BottomChart 1180/1050D
  4.側掃聲呐
  側掃聲呐也稱為旁側聲呐、旁掃聲呐,它的齣現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纔用於民用,60年代初齣現瞭商用設備,60年代末側掃聲呐的概念開始為全世界所接受。
  側掃聲呐係統是基於迴聲探測原理進行水下目標探測的,其通過係統的換能器基陣,以一定的傾斜角度、發射頻率,嚮海底發射具有指嚮性的寬垂直波束角和窄水平波束角的脈衝超聲波,聲波傳播至海底或海底目標後發生反射和散射,又經過換能器的接收基陣接收,再經過水上儀器的處理,通過顯示裝置顯示和記錄器儲存數據。
  側掃聲呐的工作頻率基本上決定瞭*大作用距離,在相同的工作頻率情況下,*大作用距離越遠,其一次掃測覆蓋的範圍就越大,掃測的效率就越高。脈衝寬度直接影響距離分辨率,一般來說,寬度越小,其距離分辨率就越高。水平波束開角直接影響水平分辨率,垂直波束開角影響側掃聲呐的覆蓋寬度,開角越大,覆蓋範圍就越大,聲呐正下方的肓區就越小,錶1-1為常用的幾種側掃聲呐及其參數。
  錶1-1 幾種常用的側掃聲呐及性能
  5.相乾型測深側掃聲呐
  1960年,英國海洋科學研究所研製齣第*颱側掃聲呐,並用於海底地質調查。20世紀60年代中期,側掃聲呐技術得到改進,提高瞭分辨率和圖像質量等探測性能,開始使用拖曳體裝載換能器陣;70年代研製齣適用於不同用途的側掃聲呐。
  英國Submetrix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推齣一種對海底地貌高密度、高精度測量的ISI100型相乾聲呐係統,它是一種利用多基元換能器接收迴波的振幅、時間和相位差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探索的精細畫捲 廣袤深邃的海洋,承載著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蘊藏著無數未知的寶藏,更是影響著全球氣候與環境的脈搏。而理解這片神秘領域,離不開對其“肌膚”——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細描繪。本書《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正是這樣一部宏偉的篇章,它以精湛的技藝,揭示瞭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捕捉並解讀海底世界的微妙起伏與壯麗構造。 想象一下,我們不再滿足於對海洋概貌的模糊印象,而是渴望深入其中,如同身臨其境,近距離觀察每一處峽榖的幽深,每一座山脊的巍峨,每一片平原的靜謐,甚至每一個細微的沙丘、每一條細長的海溝。這正是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它不再是粗略的“地圖”,而是如同高精度衛星影像般細緻入微的“海底寫真”,為我們展現一個真實、立體、細節豐富的海底世界。 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理論的深度與廣度。它係統地梳理瞭地形地貌學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基礎,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海底地貌的形成機製,從闆塊構造理論指導下的洋中脊擴張、俯衝帶的形成,到海底火山噴發、海底滑坡、熱液噴發口等動態地質過程的演化,再到潮流、波浪等水動力因素對海底沉積物的影響,無不涵蓋其中。我們不僅要瞭解“是什麼”,更要理解“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地形。例如,對於深海平原上孤零零的海底山,是火山活動造就瞭它的挺拔;而寬廣的三角洲前緣,則是河流攜帶泥沙在海水中沉積的産物。本書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置於一個完整的地質演化框架下進行解讀,賦予瞭海底地形以鮮活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本書聚焦於探測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傳統的海底地形測量方法,如同用粗糙的筆觸勾勒輪廓,難以捕捉細節。而本書所強調的“高分辨率”,則依賴於一係列尖端技術的突破。聲納技術是海底地形探測的“眼睛”。從早期的單波束聲納,到如今廣泛應用的多波束測深係統(Multibeam Echosounder),其分辨率和精度實現瞭質的飛躍。多波束係統能夠一次性獲取寬闊條帶內的密集海底地形數據,就像一個具備“掃描”功能的超廣角鏡頭,將海底地錶以網格化的方式精確記錄下來。本書深入剖析瞭多波束係統的原理、關鍵技術參數(如聲束寬度、發射功率、接收靈敏度等)對探測結果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海洋環境下的最佳配置策略。 然而,高質量的數據獲取並非易事,海底環境的復雜性給探測帶來瞭諸多挑戰。本書詳盡地闡述瞭這些探測過程中的關鍵挑戰與應對策略。例如,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受到溫度、鹽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導緻摺射效應,産生誤差。本書介紹瞭精確的水文測量技術,如使用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儀器獲取實時水文剖麵,以及先進的聲速剖麵反演算法,來校正聲波的傳播路徑,最大限度地減小誤差。同時,船體運動(如搖擺、顛簸、俯仰)也會影響聲納係統的穩定性和測量精度。本書詳細講解瞭姿態傳感器、GPS/INS(慣性導航係統)等定位與定嚮技術的融閤應用,通過實時補償和數據後處理,有效抑製船體運動帶來的影響。 在獲取瞭海量的原始海底地形數據之後,如何將其轉化為具有科學價值的信息,則依賴於精密的後處理技術。本書將這一過程分解為多個階段,並進行瞭詳細的論述。數據清洗是首要環節,去除噪聲點、孤立點等無效數據,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這需要運用專業的濾波算法和統計學方法。接著是數據網格化,將分散的點狀數據插值到規則的網格中,形成連續的錶麵模型。本書介紹瞭多種插值算法(如剋裏金插值、反距離加權插值等),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地形特徵下的適用性。 隨後,地形地貌解譯是本書的核心價值之一。單純的地形數據並不能直接告訴我們海底的故事,需要藉助專業知識進行解讀。本書係統地介紹瞭各種地形地貌錶達與分析方法。例如,坡度、坡嚮、麯率等衍生地形因子,能夠揭示地形的陡峭程度、朝嚮變化以及地錶的凹凸形態,從而判斷侵蝕、堆積、滑坡等過程的活躍程度。水文模型的構建,則可以模擬海流、波浪等水動力在特定地形下的分布與演化,進一步解釋地貌的形成與演變。本書還將介紹如何通過地形模型的可視化技術,如三維地形渲染、等高綫圖、暈渲地形圖等,將復雜的海底地形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便於科學研究和公眾理解。 本書特彆強調瞭高分辨率數據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價值。在地質勘探方麵,高分辨率地形數據能夠精確定位海底斷層、褶皺、火山構造等,為油氣、礦産資源的勘探提供關鍵依據。在海洋工程領域,精細的地形模型是進行海底管綫鋪設、平颱選址、基礎設計以及潛在危險評估(如海底滑坡風險)的重要基礎。在海洋科學研究中,高分辨率地形地貌是研究海底侵蝕、沉積、熱液噴發、生物棲息地分布等現象的直接載體,為理解海洋生態係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提供 invaluable 的數據支持。例如,精確的海底峽榖地形數據,能夠幫助科學傢研究其對海底洋流輸運、沉積物再分配以及深海生物群落的影響。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新興技術在海底地形地貌探測中的應用前景,例如,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無人遙控潛水器(ROV)搭載高精度聲納係統,能夠深入更復雜的區域,實現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細的探測。激光雷達(LiDAR)技術在淺海區域的應用,也為海底地形測量帶來瞭新的可能。多源數據融閤,將聲納數據、光學影像、遙感數據等相結閤,能夠構建更全麵、更準確的海底三維模型。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扇通往深海奧秘的窗口。它將帶領讀者從宏觀的地球動力學視角,逐步深入到微觀的地形地貌細節,掌握先進的探測技術,理解數據的處理與解讀方法,最終能夠繪製齣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細海底地形地貌圖。這本書是海洋科學工作者、地質勘探工程師、海洋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所有對神秘海洋充滿好奇的讀者的必備參考,它將為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保護和利用這片藍色星球的寶貴財富,提供堅實的基礎和無限的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從事海洋資源勘探的工程師,《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簡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準確、精細的海底地形地貌數據是成功進行油氣、礦産資源勘探的基礎。這本書對高分辨率探測技術的闡述,從原理到實踐,都為我們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書中對不同聲學探測技術的原理、性能以及在勘探中的應用場景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分析,尤其是在多波束測深和側掃聲納數據處理方麵,書中提供瞭詳細的數據質量控製流程和多種數據融閤的方法。我之前在處理一些復雜海域數據時,常常會遇到數據融閤的難題,而這本書中提供的多種融閤技術和案例分析,讓我茅塞頓開,大大提高瞭我的工作效率。書中對海底淺層地質結構探測技術的介紹,也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瞭解海底淺層的地質構造,對於判斷是否存在潛在的油氣藏或者評估海底管綫敷設風險至關重要。書中詳細介紹瞭淺層剖麵儀、地層聲學成像等技術,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瞭如何從采集到的剖麵數據中識彆地層界麵、斷層和侵蝕麵等重要地質信息。此外,書中對海底地形地貌特徵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如坡度、坡嚮、麯率等參數的計算和解釋,也為我們進行資源潛力評估提供瞭科學依據。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我工作所需的方方麵麵,它不僅鞏固瞭我已有的知識,更讓我學習到瞭許多新的技術和方法,為我未來的勘探工作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

評分

作為一名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我對海底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非常關注。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海底生態係統。《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通過細緻的地形地貌分析,揭示瞭海底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書中對不同海底地貌類型(如珊瑚礁、海草床、深海平原等)的形成與分布規律的描述,讓我認識到地形地貌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直接影響。例如,書中對珊瑚礁的形成與地形的關聯分析,讓我理解到復雜的地形結構為珊瑚提供瞭附著生長的基底,並形成瞭多樣的微生境,從而孕育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書中對高分辨率探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識彆和監測海底汙染源、評估海底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監測海岸帶侵蝕和淤積的變化。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利用高分辨率地形數據來評估海底滑坡風險的部分,這對於製定有效的海岸帶管理策略和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對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細刻畫,也為科學傢們研究海洋環流、沉積物輸運等過程提供瞭基礎數據。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準確的海底地形地貌數據不僅僅是勘探的工具,更是理解和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它讓我看到瞭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重要作用,也激發瞭我未來從事海洋環境保護研究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個剛踏入海洋工程領域的新人來說,簡直是一本“救命稻草”。我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在麵對實際的海底地形勘測項目時,總覺得有些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拿到《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之後,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它捧在手裏。從目錄就能看齣,這本書涵蓋的內容非常全麵,從最基礎的聲學原理,到復雜的信號處理算法,再到實際的數據可視化和解釋,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數據處理的講解非常細緻,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介紹,還穿插瞭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比如如何識彆和剔除異常點,如何進行數據平滑和濾波,以及如何利用專業軟件生成高質量的地形圖。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海底地形特徵提取和分類的部分,它結閤瞭多種識彆算法,並提供瞭具體的判讀方法,這對於我將來在項目報告中描述海底地貌特徵非常有幫助。書中對一些罕見的海底地貌現象,如海底滑坡、海底熱液噴口等,也進行瞭深入的介紹,並分析瞭它們形成的地質背景和探測特點,這讓我對海底地質環境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海洋調查專傢對話,他循循善誘,將復雜的技術問題化繁為簡,讓我能夠快速掌握核心知識,並且在實際工作中得心應手。我非常感謝作者能夠將如此寶貴的知識集結成書,為我們這些初學者提供瞭如此優質的學習資源。

評分

我是一名對海洋地質構造以及海底活動異常關注的愛好者,《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海底活動的新視角。書中對海底斷層、裂榖、海底火山等構造地貌的詳細描述,讓我瞭解到海底地殼的復雜運動和活躍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利用高分辨率地形數據來識彆和分析海底斷層活動的內容印象深刻。書中介紹瞭如何通過地形剖麵、坡度分析等方法來勾畫斷層的展布和規模,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變化來推斷斷層的活動年代和強度。這對於理解地震活動、海底滑坡等災害的發生機製至關重要。書中對海底熱液噴口、冷泉等特殊地貌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海底深處充滿活力的生命活動。這些地貌的形成與海底構造活動密切相關,而高分辨率地形數據能夠幫助我們精確定位和監測這些區域。書中對淺層地層剖麵數據的處理和解釋,也為我們瞭解海底地質曆史的變遷提供瞭綫索。通過分析沉積層的結構和分布,我們可以推斷齣過去的地質事件,例如海底火山噴發、沉積物搬運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海底地形地貌不僅僅是簡單的起伏,更是記錄著地球動力學過程的“活地圖”。它讓我對海底的動態變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未來進一步探索海底地質構造的興趣。

評分

我是一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對三維空間數據處理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當我在圖書館偶然翻到《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時,我便被它深深吸引。書中對海底地形地貌的三維建模技術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領域。書中首先從理論上闡述瞭三維重建的基本原理,包括點雲數據的獲取、預處理、配準以及網格化等關鍵步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三維建模算法的比較分析,例如基於三角剖分的方法、基於體素的方法等,並詳細介紹瞭它們在處理高密度海底地形數據時的優劣。書中還提供瞭大量使用專業三維建模軟件(如ArcGIS、Surfer等)進行海底地形建模的操作指南和實例演示,這讓我能夠親手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海底地貌的三維可視化錶現形式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色彩映射、紋理添加、光照模擬等技術,能夠更直觀、生動地展現海底地形的真實麵貌。書中還討論瞭如何利用三維模型進行地形地貌特徵的提取和分析,例如海底斷層、裂榖、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的識彆和評估。這些內容不僅拓展瞭我對三維空間數據處理的認知,也為我未來在地理信息科學領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瞭寶貴的方嚮。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激發創新思維的指南,讓我對海底世界的三維呈現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海底世界的奧秘充滿著好奇,而《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個奇妙世界的大門。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技術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生動的海洋探險史。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海底探測技術呈現在我麵前,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其中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海底地貌形成原因的講解,它將地質學、海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解釋瞭海底山脈、海溝、大陸架等各種地貌形態是如何在億萬年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這讓我對地球的演變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對不同探測設備的介紹,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無論是精密的聲納係統,還是靈活的AUV,每一種設備都代錶著人類探索海洋的智慧和努力。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這些設備是如何在復雜的海底環境中工作的,以及它們所采集到的數據是如何被處理和解讀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宏觀的海底地形,還對一些微觀的地貌特徵,如海底沙丘、岩石露頭等進行瞭詳細的描述,並介紹瞭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數據對其進行精細刻畫。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嚴謹和深入。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海底地形地貌的認識,從最初的模糊概念,變得清晰而具體,也激發瞭我未來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海洋的決心。

評分

我是一名對古海洋學非常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海底沉積物曆史的書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雖然錶麵上看起來是技術類的書籍,但它卻為我打開瞭理解海底曆史的大門。書中對海底沉積過程的詳細描述,讓我瞭解到不同地形地貌如何記錄著過去的地質事件。例如,書中對海底三角洲、海底扇的形成機製的解釋,讓我明白瞭這些地貌如何指示著河流攜帶的沉積物在海底的堆積方式。而高分辨率的地形數據,能夠幫助我們識彆這些沉積物的精細結構,從而推斷齣古代的沉積環境和氣候條件。書中對淺層地層剖麵數據的處理和解釋,更是讓我看到瞭挖掘海底“曆史檔案”的希望。通過分析剖麵中的不同層位、不整閤麵以及沉積結構,我們可以解讀齣過去的海平麵變化、洋流活動以及氣候的變遷。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古海洋學的理論,但其提供的技術手段,為古海洋學的研究提供瞭強大的支持。它讓我明白,理解現代的海底地形地貌,是解讀古代海底信息的基礎。我非常欣賞書中將復雜的技術問題,與實際應用相結閤的寫作方式,這使得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獲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連接過去與現在,並為我們瞭解地球的漫長曆史提供瞭新的途徑。

評分

作為一名海洋地質專業的學生,我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的探測與處理技術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愈發覺得掌握前沿理論和實用技術的重要性。當我拿到這本《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時,心中充滿瞭期待。我首先被其厚重的篇幅所吸引,這預示著書中蘊含瞭大量深入淺齣的知識。翻開第一頁,我便被精美的插圖和清晰的圖錶所吸引,它們直觀地展示瞭各種海底地貌形態,從宏偉的海底山脈到細微的泥沙紋理,無不栩栩如生,仿佛將我帶入瞭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在開篇就對高分辨率探測的意義進行瞭深入闡述,強調瞭其在資源勘探、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等領域的不可替代性,讓我對後續內容的學習充滿瞭信心。書中對不同探測技術的原理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例如多波束測深係統、側掃聲納、淺地層剖麵儀等,每個技術的優缺點、適用範圍都講解得非常到位,並且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應用。尤其是在多波束數據處理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數據獲取、質量控製、三維建模等關鍵環節,並提供瞭多種常用的處理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技巧,這對於我今後的畢業論文選題和數據處理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探索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的奧秘,讓我對這一領域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從事海洋測繪工作的技術人員,我一直在關注著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寶貴的行業前沿信息。書中對多波束測深係統、側掃聲納等主流探測技術的原理、性能以及最新發展動態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新型探測設備和技術的論述很感興趣,例如激光雷達(LiDAR)在淺水區域的應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特徵識彆的進展。書中對數據融閤技術的探討,也為我提供瞭解決復雜數據源整閤問題的思路。我曾遇到過在同一區域使用不同傳感器采集數據,但存在精度和覆蓋範圍差異的情況,而書中提供的多種數據融閤方法,能夠幫助我有效地整閤這些異構數據,生成更全麵、更精確的海底地形模型。書中對海底地形地貌的三維建模和可視化技術進行瞭深入的講解,這對於提升測繪成果的錶達力和說服力至關重要。我一直在嘗試利用更先進的可視化技術來展示我們的測繪成果,而書中提供的多種渲染和動畫技術,為我提供瞭新的靈感。此外,書中對海底地形地貌數據在工程應用中的案例分析,也為我提供瞭參考,例如在海底管綫鋪設、海底結構物選址等方麵的應用。這本書讓我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技術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瞭重要的技術指導和發展方嚮。

評分

對於一名長期在海洋調查一綫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處理理論與技術》這本書的價值不言而喻。我們常年與各種探測儀器打交道,深知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勘探成果的準確性。這本書從理論層麵深刻剖析瞭影響海底地形地貌數據精度的各種因素,並提供瞭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書中關於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特性、海底界麵的反射機製等基礎理論的闡述,讓我對聲學探測的物理過程有瞭更清晰的理解,這有助於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優化參數設置,減少噪聲乾擾。在數據處理部分,書中對不同類型的噪聲(例如船舶運動引起的誤差、多路徑效應等)的處理方法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對比瞭多種濾波算法的優劣,這對於我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數據質量問題提供瞭有力的技術支撐。我還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三維可視化技術的部分,書中介紹瞭如何將原始的二維數據點轉換成具有真實感的海底地形模型,並討論瞭不同可視化參數對地貌特徵展現的影響。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直觀地展示勘探成果,也能更有效地與客戶溝通。此外,書中還對一些新興的探測技術,如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水下滑翔機在海底地形探測中的應用進行瞭展望,這讓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技術發展的啓發,對於我們保持技術領先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