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多维视角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刘强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1547934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篮球运动较强的健身性、健心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一致,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抗性,高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
本书从层次理论、启发理论、拓展训练理论等视角,对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以及身体素质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基于多维视角下高校篮球教学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篮球运动概述和教学基本理论,分层次教学视角下、启发式教学视角下以及拓展训练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学术性与实用性。
目录
前言
章高校篮球运动概述……………………………………………… 001
节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001
第二节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与特点……………………………… 003
第三节我国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007
第二章高校篮球教学的基本理论……………………………………… 015
节高校篮球教学概述…………………………………………… 015
第二节高校篮球教学的问题分析…………………………………… 022
第三节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025
第三章高校篮球教学的医务卫生知识………………………………… 042
节篮球运动性疲劳的缓解……………………………………… 042
第二节高校篮球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053
第三节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066
第四章分层次教学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072
节分层次教学概述……………………………………………… 072
第二节分层次教学视角下高校篮球教学模式分析………………… 078
第三节高校篮球分层次教学的评价方法及意义…………………… 091
第五章启发式教学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093
节启发式教学概述……………………………………………… 093
第二节启发式教学视角下高校篮球教学模式分析………………… 095
第三节高校篮球启发式教学的评价方法…………………………… 099
第六章拓展训练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102
节拓展训练概述………………………………………………… 102
第二节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篮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06
第三节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篮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12
第七章“结构——定向”教学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115
节“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115
第二节高校构建“结构——定向”篮球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18
第三节“结构——定向”高校篮球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119
第四节“结构——定向”高校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130
第八章“掌握学习”教学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149
节“掌握学习”基本理论及其教学模式概述………………… 149
第二节“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154
第九章高校篮球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研究……………………………… 170
节高校篮球教学体能评价与考核……………………………… 170
第二节高校篮球教学技战术评价与考核…………………………… 181
参考文献…………………………………………………………………… 199
作者介绍
刘强,男,生于1973年1月,四川理县人。目前就职于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体育系,职称副教授,主要教授篮球、网球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著作二十余篇,已出版专业著作两部。
文摘
章高校篮球运动概述
只有了解了高校篮球运动之后,才能够更加透彻的研究高校篮球运动教学,因此,本章将概括描述高校篮球运动,具体内容包括: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价值、功能与特点,以及我国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节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
19世纪中叶之后,欧洲产业革命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慢慢地发生了转变,并且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国,由于国力的增强与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了篮球运动。
詹姆斯·奈史密斯当时任教学校的所在地——美国马萨诸塞州,由于冬季过于寒冷,导致学校无法进行流行的棒球运动,而且学生并不喜欢能够在室内开展古典体操。这时,青年会委托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希望他设计出一项既能够在室内开展,又能够受学生欢迎的运动,由此篮球运动诞生。
当然,詹姆斯·奈史密斯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吸取了多种球类运动的特点创造出来的。篮球运动正式诞生的标志为:1981年圣诞节的夜晚,詹姆斯·奈史密斯将培训班的18名学生分为两队,并用足球作为游戏工具进行表演比赛,并将这一游戏介绍给了观众。当时,篮球并未正式命名,后来由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学生提出将这项运动叫作篮球,至此游戏被正式命名为篮球。
二、篮球运动的发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从总体上讲,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1890—1929年)
这一时期,篮球运动由学校走向社会,并走向全世界。篮球运动在创造出的初两年,并没有明确的人数、场地限制与游戏规则。直至1982年,奈史密斯编写了《青年会篮球规则》,此时,篮球运动有了初的规则。
(二)完善时期(1930—1949年)
这一时期,篮球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就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来协调各国一同举办的篮球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宣告成立。1936年,篮球运动列入奥运正式比赛项目,自此,现代竞技篮球运动正式诞生。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篮球运动的规则与设备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三)普及提高时期(1950—1989年)
这一时期,在篮球技战术创新性发展的影响下,篮球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并开始试行男女世界篮球锦标赛,而且篮球竞赛规则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另外,在这一阶段篮球运动员体型“高大化”成了一种时尚,甚至有“得高大中锋者得篮球天下”的说法出现。
(四)飞速发展时期(1990年至今)
现代篮球运动在这一时期有了飞跃、快速的发展,职业篮球运动员从1992年开始可以参加奥运会、世界篮球竞标赛等国际篮球比赛。职业篮球则变得更加商业化、个性化、产业化,并且更具观赏性与人文性。与此同时,这一使其的篮球规则在诸多方面也有了新的调整,比如,场地区域、攻守战术、比赛速度等。
第二节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与特点
一、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
(一)生理健身价值、功能
1.可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
首先,由于篮球运动要求球员练习力量的抗衡、突然与连续起跳、敏捷的反应与快速奔跑,因而,能够使机体各部分的肌肉结实且发展均称;其次,篮球运动作为一种高强度的对抗,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代谢率,从而使各器官(血管、心脏等)的功能增强,并从根本上使人的体质以及抵抗力增强;后,由于篮球比赛中所发生的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球员掌握各种协调的技术动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应变的能力,所以经常参加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各感觉器官,尤其是视觉感受器的功能,另外,对促进动作精细化、提高分配与集中能力也很有帮助,而且对心脏时间、空间与定向能力也有良好的效果。
2.可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
因为篮球运动所具有的特点,导致球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动作速度、耐力、反应速度与柔韧等素质。另外,因为篮球运动是在快速奔跑中进行的,所以球员在跳跃、转身跨步、起动等动作中锻炼了各关节的韧带与肌肉,而这对提高柔韧素质有利。
(二)心理保健价值、功能
长期参加篮球运动的人,其个性与心理都会朝着更为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可锻炼顽强的意志
水平接近、争夺激烈,是现代篮球强队比赛的特点。由于双方球员均处于直接对抗的状况下,因此,他们除了要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与技战术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想要获得比赛胜利,球员必须在对抗当中克服各种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锻炼其意志品质的过程。有时,顽强的意志品质对比赛的终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可创造良好情绪体验
现代篮球运动具有观赏性与趣味性。通过篮球运动的锻炼,首先,能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进快乐,从而使人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自强,而且还对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患者有的治疗与改善作用;其次,能够使队友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紧密,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对一些不愿与人交往、郁郁寡欢或者时冷时热的人来讲,不仅能够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使他们了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后,还能够使球员在比赛胜利之后体会到成就感,并使他们产生振奋、愉悦的幸福感。
3.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篮球运动,从微观上讲,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技巧智能与身体冲击的直接对抗;从宏观上讲,则是群体的竞争。如果想要取得篮球比赛的胜利,就需要球员个性鲜明、敢于冒险、创新,并善于抓住时机与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由此可知,篮球比赛是实现人个性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篮球运动还能够培养球员相互支持与团结一致的意识。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相当沉稳,读起来有一种在阅读学术专论的厚重感,而非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似乎非常注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溯源,对于“高校篮球教学”这一概念本身的定义,作者似乎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多角度的审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教学目标层级化”的论述,书中清晰地划分了基础技能层级、战术理解层级、以及基于体育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案例呈现上,略显保守和抽象。比如,当谈到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不同水平(例如,专业队与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中时,我期待看到更多生动的、经过验证的教学片段或案例研究来支撑其理论推演。尽管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但在“如何做”的落地执行层面,似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较大,这或许是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必然取向,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进行转化和实践。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疑惑它是否仅仅是针对专业体育院校的内部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其所探讨的许多议题具有极强的普适性,甚至可以延伸至其他大学非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引入了“学习者中心论”在体育情境下的应用,强调了如何通过设计开放式、解决问题导向的训练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强制性要求。这与当前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不过,我个人认为,书中对“技术融合”的探讨还略显不足。在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利用运动捕捉技术、数据分析工具(如Strava或Hudl)来辅助非专业学生的自我矫正与进步,这部分内容的论述显得有些单薄,或许是考虑到样本的局限性,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学研究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具潜力的补充点。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是相当“学院派”的,它拒绝了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浮于表面的训练秘诀,转而深入探究了制度、文化和评估标准对体育教学的深层制约。我感觉作者是一位对现有教育体系有着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的研究者。其中关于“评价体系的滞后性”的讨论尤为犀利,指出当前高校对体育的考核标准,往往依然停留在基于传统体能测试或基础球性熟练度的层面,这极大地抑制了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成果只被量化为期末考试的分数,那么任何试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长期健康习惯或团队领导力的努力,都可能被教学的功利性所吞噬。这种对评价机制的反思,可以说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它将篮球教学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提升到了“体育文化与价值观构建”的高度,格局不可谓不大了。
评分这部关于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著作,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复杂性与深度。作者似乎并未将笔墨过多地集中于传统的战术分析或技术动作的分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教育哲学与实践层面。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多维视角”的强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从教练员、运动员、管理者三个角度去观察,更似乎是在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教育经济学的元素融入到对篮球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例如,书中对于如何量化“团队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设计评估体系来衡量长期职业素养培养而非仅仅是短期比赛成绩的提升,这些探讨都显得尤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它更像是一份指导高校体育教育者如何进行系统性、前沿性课程设计的纲领,而非一本单纯的运动技能手册。整体阅读下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自上而下的系统重构的意图,让人不禁思考,我们当前的体育教育体系,究竟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还是为了培养“终身运动者”与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社会人。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研读的著作。它的语言风格严谨,逻辑链条紧密,显示出作者在文献梳理和理论构建上的扎实功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未将“高校篮球”视为一个孤立的体育项目,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似乎在反复追问:大学体育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它不应只是体能的维持所,更应该是人格塑造、挫折教育、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训练场。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小组对抗赛中的角色扮演,来模拟职场中的利益冲突与合作,这种将体育竞技与现实生活技能对接的尝试,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创新性实践。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篮的指南,而是一份引领你思考教育本质与未来方向的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